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Child girl looks with disgust at healthy

作者丨 彤媽+bing

來源丨英華蘭DrBing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不知大家有沒遇到這種情況?

每天早上催催催娃起床,好不容易把娃催起床了,娃還要在床上發獃幾分鐘。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媽媽又要催著他穿衣服,穿上衣服以後催刷牙,催洗臉,然後催著孩子拿書包、穿鞋,再催孩子出門。

一開始還能心裡默念:

「親生的!親!生!的!」

眼看快要遲到啦,忍無可忍終於爆發:「趕緊的!老娘還要去搬磚啊!」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每天早上各種「催催催」讓我們精力在一早就消耗大半,到上班的時候,情緒已經很差。

1個孩子就這般戰況,5個孩子呢?

美國有位心理諮詢師,每天早上簡直就是噩夢——她有5個學齡期的孩子,而且這5個孩子分別在不同的學校上學。

為了讓孩子們準時到學校,她每天早上用盡全部力氣應對每一個孩子。

她常說的幾句話就是:


趕快!不然要遲到了!快吃早餐!別和我說這個,你給我快點!你怎麼還沒穿襪子!

如果早上孩子們之間沒有發生矛盾還好。

但有時後孩子們還會在這個混亂的時刻發生爭執,比如誰撞了誰,誰又搶了誰的杯子,誰把最後一塊餅乾吃了,甚至莫名其妙打起來…….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幾年下來,她越來越沮喪——催促不僅沒有什麼效果,還常常讓孩子們變得更煩躁,更懊惱,有好多次幾個孩子都哭哭啼啼走進車裡。

到底是哪裡出了錯?有沒有一種辦法可以不催促孩子,還能讓他們自己把握時間?

這位諮詢師媽媽突然發現,確實是自己犯了一個大錯——當她在催促孩子的時候,她「越界」了。她把孩子的問題,變成了自己的問題。

想明白這一點之後,她決定把孩子的責任還給他們

她當天晚上對孩子們宣布:第二天一早7:10 她就會開車離開住處,絕對不會再等任何人,如果有人因為自己起來晚了或者耽誤了沒上車,她不會等。

第二天早上三個女兒按時上了車,兩個兒子因為打鬧耽誤了時間。

她真的沒有等他們。

等她送完女兒們回家,兩個兒子正氣乎乎坐在沙發上,對她抱怨上學遲到了。

她只對他們說:


遲到那個人不是我,我只能負責把你們送去學校,而準時上學是你們的責任。但是我相信你們明天能做得更好,我建議你們頭一天把書包和衣服準備好,6:30起床, 6:45能夠坐在餐桌前吃早餐。7:05往車庫走。這樣你們就能在7:10坐上車準時出發了。

當天,這位媽媽主動給老師打電話說明了自己教育孩子的情況,老師表示非常支持。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把責任還給孩子其實也被很多教育人士認可。

美國有一個中學校長給家長們的信,曾在Facebook上廣為流傳。

他告訴家長們學校有一條規定——

不許家長幫孩子拿他們忘記帶到學校的作業,午餐,運動服等物品。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規定上寫:

如果你想把兒子忘記帶的午餐、書籍、作業、用品等拿給你的孩子,停!請轉身走出這棟大樓。你兒子會在沒有你在場的情況下學會自己解決問題。

孩子自己忘記帶東西,不許家長們專門送給他們。

忘記帶午餐,很好。餓一頓你會記住,如果你不想餓肚子,就想想怎麼提高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同學們分著吃。

忘記帶書,很好。想辦法去借,或者自己回家補上這堂課。

每個人應該為自己的事情負責,做不好就得自己承擔後果。這才是父母應該給孩子傳遞的理念。

「把責任還給孩子」還體現在幼兒園教育。

在幼兒園,早餐、午餐過後,老師會提醒小朋友們把餐具放到回收的餐車;老師還會提醒孩子們自己換衣服,小朋友之間互相換汗巾。

我們都奇怪,為什麼娃在幼兒園能好好吃飯,自己洗拖鞋,自己換衣服?回家吃飯卻能吃2個小時?於是又進入催催催的輪迴。

但是,催促不僅給父母和孩子製造了緊張情緒,還在給孩子傳遞一個信息——

我對你沒信心,我必須要一直監視著你,不斷提醒你做每一件事,你才能按時做完。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然後就常常能見到這樣的搭配——沒有計劃的孩子,和一個嘮叨催促的家長。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我們好像常常過度使用一個詞——趕快。因為我們生活在一個「什麼都來不及了」的世界中。

似乎每一件事情都有緊迫的「截止日期」,這種焦慮一直在我們生活中泛濫。當然,我們也會把這種焦慮傳給孩子


你越嘮叨,孩子就越磨蹭



娃太磨蹭怎麼破?

父母若想提醒孩子注意時間,可以用以下幾種方式,不必一直催促孩子。

  • 將「趕快」變成「我希望」

  • 比如:
  • 趕快,我們還要去下一個地方。
  • 變成:
  • 希望

    我們能在半個小時後到下一個地方,我們車程有15分鐘,所以現在差不多要去停車場了。
  • 給孩子提供選擇

  • 比如:
  • 如果我們10分鐘內就能出門,我們看電影就不會遲到。如果不能,要麼只能少看前面一段,要麼只能明天再看了。
  • 直接提醒孩子行動太慢的後果

    ,但是這種提醒最好能夠讓孩子自己去想後果。


比如:

如果今天你10點還沒有到培訓班,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讓孩子主動思考遲到的後果。

  • 對於已經能夠認識時間的孩子,也可以

    直接用時鐘或者手錶提醒他,讓他看看時間。

  • 如果還能進一步

    引導孩子自己想辦法按時完成該做的事情

    ,會更好。
  • 引導性的提問可以是這樣的:
  • 你有沒有想過,有什麼辦法能讓自己在7:10就出門?


其實當父母不再把孩子磨蹭的問題當成自己的問題,自己狂躁和沮喪的情緒就會減少。

當父母負面情緒減少的時候,孩子更容易冷靜,他們的負面情緒也會減少。

孩子不再被負面情緒影響,他們自己的行動就會更有效率。他們也更容易專註於解決自己的問題。

——————————————————————————————————————

十分媽媽:一個有溫度的親子育兒公眾平台,在這裡,為你分享提升媽媽寶寶幸福指數的一切好文。

微信公眾號:shifenmama8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分媽媽 的精彩文章:

可怕的2歲叛逆期,原來是全世界孩子的「通病」
和孩子講道理是浪費時間,未必吧

TAG:十分媽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