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情感 > 我們這個時代的危機是:沒有人教會我們怎麼去愛

我們這個時代的危機是:沒有人教會我們怎麼去愛

在諮詢室里,她的眼淚默默地流下來,衝破了她的眼妝,在臉上滑下一道黑線。她是一個完美到無可挑剔的女孩,她有著一雙點漆般的眼睛,玲瓏有致的身材,重要的是她舉手投足都非常得體。

但此時,她想告訴我的是,這一切都是她的面具。面具下面是躲在牆角,向隅而泣的小女孩,她不知道該如何進入一段感情,她不能了解自己為什麼總是受傷,她也無法明白,為什麼她的愛總是有著相似的劇情。

一切的完美都是她在家庭以外的地方建構起來的,而當她開始愛的時候,她就陷入了恐慌,那是一個讓她望而生畏的世界,沒有人告訴她該如何辨別所愛,衡量所愛,愛其所愛,就像一隻小狐狸,在沒有學會真正捕獵之前就被推到了黑森林裡。

「我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人教會我怎麼去愛。」她說。

我們這個時代的危機是:沒有人教會我們怎麼去愛


不止一次,我遇到這樣的小孩。她們要麼過度成熟,要麼過度幼稚,無論如何,她們的人生彷彿是木桶理論的縮影——短板決定我們幸福的水位。無論我們多出色,在情感方面的短板將決定我們的人生的質量。

在張愛玲的年代,女人的任務主要是如何成為一個婚姻中的成功者,所以你看她的小說里女人是如何絞盡腦汁地算計著找到一個靠譜的男人,把自己嫁掉。

當然,即使是如此,她也沒有成功地進入到婚姻中去,而最終孤死於遠洋異域。雖然我們可以說那時的女孩大多沒辦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她們一生的幸福取決於是否能抓穩一個男人。但總歸有一個好處,那就是那時女人對於婚姻和情愛有非常多的研究。

當代的女人,比起張愛玲的年代乃至自己的父母輩都多了可以接觸大把男人的機會,也擁有了張愛玲年代所無法比擬的自立能力。但是比起老時代女人,我們還是缺少了一些什麼。

到底少了些什麼?有時我接觸港台女性,會發現她們與大陸女生的區別,似乎她們更中國化一些,而我們的大陸女性則普遍「美國化」。

當然,這也許是我的接觸面太少的,一孔之見,但我想這和中國近百年的動蕩的歷史有關係,尤其是文革,它對中國文化有一種強烈的影響,那就是對情感文化的腰斬。為了追求理想主義,我們一度泯滅了人性。這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是不常見的,過去的朝代更迭,在某種意義上沒有在文化層面上對我們進行改造。

近百年來,中國被迫捲入全球一體化的浪潮。某種程度上,文化大革命的發生也有某種必然,因為我們就像被輸血的病人一樣,即使血型相符,也會發生劇烈的排異反應。

在家庭的角度上,家族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被消滅,以及工業化時代的忽然啟動,是對中國家庭最大的影響,前者讓中國的很多家庭失去了守望相助的家族系統的支持(在南方的一些地方,家族的文化還有生命力,但從全國的角度,尤其在城市裡,家族的連接已經趨於式微。)

後者讓很多家庭開始分化為更小的單元,核心家庭出現,更重要的是很多父母都開始成為「忙碌的一代」,她們都被繁忙的工作取代,尤其是母親,家庭婦女在中國開始成為少數女性的選擇。

我聽很多人這樣形容自己的父母:她們就是典型的中國式的父母。什麼是典型的「中國式」的父母?我看到的一個模板就是一對非常辛苦的父母,她們掙扎在生存線上,或者就算是有錢了,但心態依然是窮人。

對他們來說,物質的安全感是第一位的,因為我們近一個多世紀的中國人都生活在巨大的生存危機之中,「物質的安全」是人的安全的最底線,我們從祖父輩乃至曾祖父輩傳遞的都是對物質的極度的渴望。

所以不難看到我們的父母們會把大量的精力都用在建設外在的世界上面去,似乎外面的世界安全了才能有心思關注更「虛」的精神世界。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很好的說明了「倉廩足而知禮儀」的道理。而且父母那一代的婚姻愛情觀也似乎無法適應當下的紛繁複雜的情感世界了。

我經常聽到很多人如此形容自己與父母的關係:「我和父母關係很好。」但如果你問她和父母關係如何好?她甚至無法繼續說下去。「那麼,當你有了麻煩和困難的時候,當你困惑的時候,你會找她們嗎?」她們會說:「沒有,我不想給家裡人添麻煩,我不想讓她們操心,我覺得他們幫不了我。」

父母的好,要麼就是相敬如賓的疏遠;要麼就是只照顧生活,不管你的心情的「單行道」父母,也就是說,他們希望你按照他們的指令服從就可以,他們沒有時間,也沒有耐心,甚至也無法理解來自你的內心的信息。

我們這個時代的危機是:沒有人教會我們怎麼去愛


見得多了,我就開始覺得這是一個時代性的問題,尤其在當下的父母最擔心的是孩子的智商問題,後來開始擔心情商問題,但卻不知道,決定情商和智商的真正的因素是情感的滋養,而這是無法靠學習班和夏令營實現的。

我還經常看到一種父母,這種父母正好是是疏遠型父母的反面。在這樣的家庭的孩子,往往會感覺到窒息感,因為對她們最痛苦的不在於父母的缺少關注,而是時刻生活在父母的過度關注中。

對她們來說,最重要的不是迷茫如何生活,而是如何掙扎著走出父母的世界,好擁有自己的世界,但即使她們來到自己的世界,發現自己的能力都是圍繞如何應對父母的干預而建立的,該如何以自己為中心生活,成了她們巨大的危機。

所以,我們當下的社會盛產兩種孩子,一種是生活在荒原的孩子,她們必須獨自長大,缺少父母的情感的教育,她們會小心翼翼地看著別人如何談戀愛,因為在她們的經驗中,是不懂什麼是情感的。

有一個人在博客上給我留言:當有一次她的手機丟了,媽媽找了她很久,她問媽媽為什麼找她,媽媽說:「你是我的女兒,當媽的當然要操心你了。」這句話讓她很「震撼」。對她來說,這是她第一次從媽媽的嘴裡得到確認,那就是媽媽還是愛她的。但那時已經是大學時代了。

在此之前,她不知道什麼是情感,在看到同學和父母撒嬌的場景,她才知道原來全世界的孩子是不一樣的,這種荒涼不是每個家庭都會有的。

她們需要有人手把手地教會她們如何去愛。

另一種是掙扎在水中的孩子,對她們來說最痛苦莫過於沒有自己的空間去探索自己的世界,她們需要抗衡父母強行灌輸的愛情婚姻觀,但問題是她們沒有更新的思想武器,她們是破壞者,但卻不知道如何建立一個真正幸福的的感情。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盧悅 的精彩文章:

昨天砍人,今天離婚:張雨綺的婚姻到底怎麼了?
那些「聊騷」成癮的男人們,究竟中了什麼毒?

TAG:盧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