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書影與背影

書影與背影

書影與背影

書影與背影

什麼是書影?一般說來,書影是顯示書刊版式及部分內容的印刷物,主要是書的封面圖案,還可以包括內頁和封底。其作用是向讀者展示和介紹一本書的樣式,一般多用於古籍珍本。

但我面前的這部《萊蕪現代三賢書影錄》與此有所不同,本書中的《吳伯簫書影錄》、《王毓銓書影錄》、《呂劍書影錄》不僅較全面地輯錄了散文家、教育家吳伯簫,歷史學家王毓銓,詩人呂劍所有的著作版本,且按時間順序逐一介紹、評說,詳盡而縝密,古樸又典雅,具有收藏、品評和研究、欣賞價值。這是傳統書影與現代書話、評論的一種結合,是一種全新的成書形式,令人耳目一新。

為什麼要輯錄這3位的書影?一是他們同屬萊蕪籍,同是少小離家,又無一例外地受到過不公正的待遇,且在各自的文學創作及歷史研究領域成績斐然,成為家鄉人的驕傲!二是他們的為人為文都帶有濃郁的地域個性及地方色彩,辛辣而溫暖,高亢又委婉,是萊蕪文化的標識與領軍人物。

3位大家的作品與專著,此前我只讀過吳伯簫先生的《記一輛紡車》,至今還能背誦它的開頭:「我曾經使用過一輛紡車,離開延安那年,把它跟一些書籍一起留在藍家坪了。後來常常想起它。想起它,就像想起旅伴,想起戰友,心裡充滿著深切懷念……」但對其人其事,及另兩位先生的作品和成果卻知之甚少。3本書影錄一翻,便令我油然而生敬意,感慨自己孤陋寡聞的同時,也不由得感慨歷史湮沒的功能真的是太快太強了,他們並未走遠哪……這部書影錄又將他們拉回到了讀者面前。3位前輩高風亮節、溫文爾雅,要麼學富五車,要麼著作等身,面對他們不同開本、樣式,甚至不同文字風格的各種各樣的著作,你怎能不仰而視之、推崇備至!編著者稱之為「萊蕪現代三賢」,我認為實至名歸,是確切的。

編著者張期鵬喜歡引經據典、咬文嚼字,用他自己的話叫「吹毛求疵」。我曾說過,他寫一篇短文比一般作家要多費好多勁,多勞好多神!麻煩在於,他不是引用一個大概的意思,而全都是原文原話,你再博聞強記,還是要翻書查書吧?這麼紛繁、瑣細的工作又是誰安排他乾的?沒有誰安排,是他主動做的。編著這套書影錄的過程就更說明這是個特別較真或較勁的人,自覺而痴迷,執著又富學養。這從另一個角度也表明,《萊蕪現代三賢書影錄》是值得信賴和經得起時間考驗的。

特別值得稱道的是,張期鵬的編著,不僅做到了翔實,而且對每一個人及其作品都有恰切、精準的評述與評點,直抒胸臆。比方他在《王毓銓傳略》中寫道,王毓銓曾一度備受冷落與排斥,顯然與他是胡適先生的學生及他在美國的經歷有著極大關係,自然,不論在什麼情況下,王毓銓都沒有批判過自己的老師胡適,這與那些因政治形勢變化而見風使舵,或者不得不違心地批判、出賣自己師友的知識分子形成了鮮明對比。他說吳伯簫,就《北極星》的主旨而言,不管是初版本還是增訂本,都是不折不扣的「歌頌體」;他嘆惜《呂劍詩抄》錯別字太多,等等。

不免就說到地方文化的問題。一個地方出這麼多的文化老人、名人,不能不說是這個地方的福氣。或許他們的主要成就,不是在這裡創作或創立的,但這方水土的基因,貫穿其中,又陪伴終生,比方王毓銓的歷史論文集《萊蕪集》,呂劍的詩篇《故鄉的石竹花》,吳伯簫早年寫下的「生就生個痛快,烈馬追風滾滾來;死就死個乾淨,日夕沙鷗晚霞輕」等等,無不帶著故土的靈氣與印記,構成了也代表著這個地方的文化底氣或「地氣」。也像在這個地方立起了幾根立柱、幾根樁子。正因為有了他們,才有可能建立起一座文化大廈。

但歷史總不能盡如人意。再難忘的故事,再不該遺忘的面孔,無論我們多麼小心,都會在時光中模糊。還有更多模糊得連背影也不曾留下,就這麼漸行漸遠地逝去了,讓人憂傷又無奈。

從遺忘到想起,從模糊到相對清晰的工作就是傳承。傳承不是為了實用性的商業操作,而是為了夯實傳統與地域文化的基礎,當然也是一個地方整體文化素養的標示與展示。對傳統與地域文化代表性人物的著作加以收集、梳理與傳播,意義非凡,其與代表性人物同樣值得尊敬與讚美。

如需參與古籍相關交流,請回復【善本古籍】公眾號消息:群聊

學習古籍版本,離不開查看實物、關注古籍網拍、了解市場價格!網拍是低成本、最方便的學習方法:

長按圖片選擇「識別圖中二維碼」關注點滴拍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王輝斌:宋澤元與《四家詠史樂府》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