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少林神功」《易筋經》是怎樣「煉成」的?

「少林神功」《易筋經》是怎樣「煉成」的?

「少林神功」《易筋經》是怎樣「煉成」的?

「少林神功」《易筋經》是怎樣「煉成」的?

說起「少林神功」,或許很多人的第一反應是深不可測的《易筋經》。《易筋經》其實是歷史上存在的一部著作,金庸小說中最厲害的「武學秘籍」《九陰真經》和《九陽真經》都是《易筋經》的轉化。對於《易筋經》,目前仍存在兩種看法,贊之者仍誇飾其「神」,如嵩山少林寺現任方丈釋永信就公開宣稱《易筋經》「在少林寺屬於上乘功法」、「能改變一個人的體質和本能」;毀之者則稱《易筋經》是「道家壯陽寶典」,不過房中術而已,是本偽書。

《易筋經》是「神功」秘籍,這只是一種存在於大眾認知中的錯誤觀念,然而把《易筋經》視為「神功」秘籍卻具有三四百年的歷史。那麼,《易筋經》是如何成為「少林神功」的呢?

《易筋經》原為《易筋經義》

目前所知的《易筋經》版本超過50個,其中早期抄本有十來個。不少版本中《易筋經》的書名是《易筋經義》,而不是《易筋經》。抄本如清乾嘉學者周中孚所見本,北京國家圖書館藏西諦本(鄭振鐸原藏本)、雍正年間跋本,刻印本有道光祝文瀾本、光緒十年(1884)上海掃葉山房刻印《易筋經義服氣圖說》本、長春中醫藥大學圖書館藏光緒十五年刻本、1917年上海大聲圖書局出版的《少林拳術精義》等。

書名雖然沒有直接叫《易筋經義》,但在跋文中有「紫凝道人曰:余讀《易筋經義》」,說明原書其實是叫《易筋經義》的,有台灣「國家圖書館」藏「述古堂」本(疑為明末清初著名藏書家、版本學家錢曾藏書樓述古堂的藏本),上海華芝軒抄本、上海賸馥居抄本等。

「少林神功」《易筋經》是怎樣「煉成」的?

國家圖書館藏西諦本「易筋經義序」

「易筋經義」的意思是「《易筋經》的譯義」。關於《易筋經》的來源,各抄本都交代達摩傳《易筋經》,「留鎮少林」,但因經文是天竺文(梵文),「少林諸僧不能遍譯」,後「眾中一僧乃懷經遠訪,遍歷川岳」,在四川峨眉山得晤西竺聖僧般剌密帝,般剌密帝告之「經文不可譯,佛語淵奧也;經義可譯,通凡達聖也」,「乃一一指陳,詳譯其義」(西諦本)。而在光緒十年(1884)上海掃葉山房重刻的《易筋經義服氣圖說》本中,在上述文字後面多出了一句話,把書名命意說得更加清楚:「是書經密諦翻譯,非達摩原經,然文雖異而旨則真,語不奧而義易明,故謂之《易筋經義》。」也就是說,達摩寫的原書叫《易筋經》,但《易筋經》是梵文,不識梵文的人看不懂,且語義艱深,即使懂得梵文,一般人也難明其義,經過般剌密諦翻譯,文字已和達摩所傳原經不一樣,但語義變得易於明了,故而叫《易筋經義》,亦即達摩所傳《易筋經》的般剌密諦譯義。因此,原書應該名叫《易筋經義》,而不是《易筋經》。浙江省中醫研究院有個抄本,書名乾脆叫《易筋經譯義》。

作者和成書年代

《易筋經》的作者和成書年代,迄今仍是未解之謎。迄止目前,唐豪先生在1958年正式提出的明朝天啟四年(1624)天台紫凝道人偽造《易筋經》的說法最有影響力。唐豪被認為是民國以來中國武術史學科的奠基者,在武術史研究方面影響很大,其在政治方面也很成功,解放後歷任上海市公安局法律顧問、華東檢察署調研室主任、華東行政委員會政法委員會委員和國家體委委員等職。由於其學術地位和政治地位較高,兩者相互作用,故一直以來其觀點的影響力最大。

《易筋經》是天啟四年紫凝道人所作的觀點後來成為中國武術史界的主流觀點,包括《中國大百科全書》等許多重要著作都沿襲其說。但是,筆者認為唐豪的觀點在論證邏輯上是輕率的,因為其所見版本不多,思維也不嚴密。該觀點長期造成認識混亂,至今未糾正。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易筋經》成書年代最晚在雍正年代(1723—1735),最早也不會超過明末清初,以康熙年代成書的可能性最大。

至於《易筋經》的作者,既不是達摩,也不是「紫凝道人」,當然也不是唐豪在1930年代《少林武當考》、《行健齋隨筆》二書中提出的「羽流」(道士)。從《易筋經》內容來看,裡面儒、釋、道混雜,並非宗於一家,不可能是信仰道教、以道教祖師為宗的道士所作;從《易筋經》作者缺乏史學素養,把小說當史實(如把唐傳奇的虯髯客故事當作真實歷史)的情況來看,其學術素養不足;從《易筋經》早期抄本(以及後來的刻印本)多出現在江浙一帶的情形來看,其早期傳播主要是以蘇州、上海為中心的江浙地區擴散開來的,因此作者應該是此地區人士。綜合來看,筆者認為該書作者是江浙一帶的中下層文人,既不是少林和尚,也並非道教道士。

《易筋經》是房中術?

關於《易筋經》的內容,按清代乾嘉學者周中孚的說法,它是「講內丹之書」;民國時候,唐豪先生認為它是「採補御女邪說」、「道家房中術」。《易筋經》中含有房中術意味的「用戰」(「余伎」),但是,若因此就認為《易筋經》是房中術,則思維未免過於簡單。

實際上,早期《易筋經義》的內容結構,通常是「二序一跋加28則正文」。序跋的意義,是為了交待此書的來源。正文28則,有房中術意味的主要是「用戰」(「余伎」)一則。但是,這則內容是最早就有的,還是在後面的傳抄過程中添加的,尚存疑問。有學者發現,現藏日本國立公文書館(即內閣文庫)的江戶寫本,文末署有「兩浙沈玉田校定」的可能是康熙抄本的《易筋經》,正文只有24則內容,沒有「用戰」一則。筆者也發現國家圖書館藏西諦本,在此處出現一個白頁,沒有「用戰」一則。所以,不能簡單說《易筋經》是房中術。

早期《易筋經義》本正文28則,分為三大部分:一是「論」,主要是開頭的「三論」——「易筋總論」、「膜論」、「內壯論」;二是「法」,包括「方」(藥方),從「揉法」到「下部洗藥方」,共20則;三是「功」,最後5則——「用戰」、「內壯神勇」、「練手余功」、「外壯神勇八段錦」、「神勇余功」。

「論」的部分是闡述思想,提出了獨特的「筋、膜」理論,提出修鍊的辦法是「以氣為主」,「修鍊氣至,筋、膜齊堅」。「法」(包括「方」)為具體的修鍊方法,包括內在鍊氣,外在配合「揉法」,並內服丸藥,外用藥水燙洗,還輔之以木杵、木槌、石袋敲打,還有一些指導性原則、方法,如注意修鍊時間、采日精月華、分十二月行功、配合陰陽等。「功」的部分是強調練習《易筋經》的功效,即達到「內壯神勇」、「外壯神勇」的目標,「內壯神勇」是將氣運到手上,並用石袋敲打肩膀、手指,致使「骨中生出神力」,「久久加功,其臂、腕、指、掌,迥異尋常,以意努之,硬如鐵石。並其指,可慣牛腹;側其掌,可斷牛頭;努其拳,可碎虎腦,皆小用之末技也。」「外壯神勇」是內壯練成之後,「引達於外」,達到手托城閘、力能舉鼎等效果。這就是《易筋經》設想的「神功」修習方法。後世提到《易筋經》,就是複述這種「神功」效果。

早期《易筋經》抄本只有文字沒有圖勢,後期傳播版本中出現了12個圖勢,稱為「易筋經十二式」。這些圖勢,最早是在嘉慶、道光時期的抄本——來章氏輯本(傳播最廣的《易筋經》版本)加進去的,其來源應該是明崇禎八年(1635)劉侗所作《帝京景物略》的「賈力法」(也就是鍊氣法),參照已經廣泛流傳的十二段錦圖,將運氣賈力練功過程圖像化。

「少林神功」《易筋經》是怎樣「煉成」的?

國家圖書館藏「來章氏輯本」抄本「易筋經十二勢」之「韋陀獻杵第一勢」

《易筋經》何以成為「少林神功」

《易筋經》的「神功」修鍊法自然不可信,但作為一種思想、觀念,其實是反映了明末清初以來中國武術界的新思維,即內外兼修,練氣佐力。《易筋經》的作者,顯然是明末至清初的人,因為書中偽李靖序中有一句話:「至今少林僧眾,僅以角藝擅場,是得此經之一斑也。」這說明「至今」的「今」是指明嘉靖年間少林和尚在杭州、松江(上海)、蘇州一帶抗倭成名以後的時代。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黃宗羲於清康熙八年(1669)為其兒子黃百家的武術師父王征南撰寫墓志銘,其中有一句話:「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這是明末清初內家拳思想的表述,與《易筋經》作者持有否定「角藝」的外家功夫,思想上是一致的。

這種思想,在史事上也有反映。清代文學家吳敬梓寫於18世紀40年代(乾隆初期)的小說《儒林外史》中提到了《易筋經》。該書介紹鳳四老爹,「他的手底下,實在有些講究,而且一部《易筋經》記的爛熟的。他若是趲一個勁,那怕幾千斤的石塊,打落在他頭上、身上,他會絲毫不覺得。」小說中的鳳四老爹,其原型一般認為是俠客甘鳳池。甘鳳池實有其人。雍正七年(1730)十二月初二日浙江總督李衛給雍正皇帝的奏摺中說,「甘鳳池鍊氣精勁,武藝高強,各處聞名,聲氣頗廣」。李衛為了抓到甘鳳池,竟然設計,以其子向甘鳳池習武的名義將甘鳳池父子騙到浙江總督衙署,之後從甘鳳池兒子口中套出一些事實,將甘風池定罪。該事見於硃批奏摺,不得不信。

「少林神功」《易筋經》是怎樣「煉成」的?

浙江總督李衛雍正七年十二月初二日奏摺(局部)

從《儒林外史》開始,《易筋經》頻繁出現在乾隆時代以後的著作中。這些著作,既有小說,也有文集和史著,這說明《易筋經》不僅影響了小說作者,也影響了當時知識圈的觀念。

晚清在多省任巡撫的潘霨編了本《衛生要術》,將「易筋經十二勢」選入其中。之後,張之洞的岳父、「甲骨文之父」王懿榮的父親王祖源,在任成都知府時,編了一本《內功圖說》,說自己年輕時候在少林寺看過這本書。《內功圖說》是王祖源給其家族子弟編寫的教材的一部分,收入「天壤閣叢書」。天壤閣叢書實際上是王祖源所輯,但許多人以為是王懿榮輯,王懿榮是著名學者,編輯的叢書自然為世所重,此本後被收入商務印書館編《叢書集成初編》,而《叢書集成初編》影響很大。

潘霨和王祖源、王懿榮的身份、地位較高,再加上《衛生要術》和《內功圖說》刻制精良,因此為社會上層人士所注意和接受,影響大,流播廣,並因其有圖勢有口訣,可以摩仿練習,故而影響很大,其中的「易筋經十二勢」後來幾乎成了《易筋經》的代名詞。

「少林神功」《易筋經》是怎樣「煉成」的?

內功圖(《內功圖說》,天壤閣叢書本,光緒七年刻印)

在小說中,《易筋經》的「神功」屬性更是被廣泛傳播。道光年間的筆記小說,不少寫到《易筋經》,並傳播其「神功」觀念。如許元仲《三異筆談》、程岱葊《野語》、吳熾昌《客窗閑話》等,都有關於《易筋經》「神功」的內容。《野語》講一位武將白成龍「習《易筋經》術,具神勇」;另一位閔先生(閔廷玉)「任俠好武,得達摩《易筋經》秘奧,有壯夫數十人困之,麾之以肱,輙左右辟易」;《客窗閑話》講到一個人「神力無敵於天下」,自言是練習了《易筋經》中的功法。

同治年間齊學裘《劫餘詩選》講到某人「自言年少負神力,《易筋經》自少林得」;《見聞隨筆》中則說一個俠丐自稱「素習《易筋經》之術,故能閉氣成屍耳」,其效果比「骨中生出神力」更為誇張。

到光緒年間,桃花館主唐芸洲所撰的長篇文言劍仙小說《七劍十三俠》,以及古典公案俠義小說的代表作品《永慶昇平全傳》和《彭公案》也都寫到《易筋經》,並進一步傳達其「神功」屬性。《七劍十三俠》中,「一枝梅道:非非僧乃少林第一名師,他的工夫,不傳徒弟,比金鐘罩、易筋經還要利害,任你刀槍不入」;《彭公案》中,紅蓮和尚教歐陽德「練會了鶯爪刀重手法、一力混元氣、達摩老祖易筋經,練的骨軟如綿,寒暑不侵」。

20世紀上半期,舊派武俠小說有多部寫到了《易筋經》,如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俠義英雄傳》、常傑淼的《雍正劍俠圖》等。20世紀50年代興起的新武俠小說,寫到《易筋經》的,有梁羽生的《七劍下天山》(寫於1956-1957年)、卧龍生的《玉釵盟》(寫於1960年)、古龍的《多情劍客無情劍》(寫於1974年);金庸小說更多,寫於1963的《天龍八部》、寫於1967年的《笑傲江湖》、寫於1969年的《鹿鼎記》都提及了《易筋經》,《天龍八部》中,慕容博告訴慕容復《易筋經》是「天下武學之首」,是少林派的第一絕學,只要將《易經筋》練通了,哪怕是平庸之極的武功,都能夠化腐朽為神奇。金庸小說中最厲害的兩部武學秘笈——《九陰真經》和《九陽真經》實際上都不過是《易筋經》的變形罷了。如果進一步推測,金庸小說中的內功類武學秘笈都有《易筋經》的影子,可能都是《易筋經》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易筋經》實為其原型。由此可知,《易筋經》對於金庸在小說中創造武學秘笈的影響非常之大,而這些武學秘笈大多是內功秘笈,也可以說金庸在小說中表達的內功觀念,也主要是受到《易筋經》的影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善本古籍 的精彩文章:

陶淵明詩文集《陶靖節集》
乾隆皇帝與《敬勝齋法帖》

TAG:善本古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