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這一場中國獲勝的海戰改變了世界

這一場中國獲勝的海戰改變了世界

1

三百八十五年前的10月22日,也就是大明崇禎六年九月二十,明朝海軍和荷蘭艦隊在福建金門料羅灣大戰一場,結果改變了中國,也改變了世界。

那一年,崇禎已經處死了袁崇煥,後金在山海關外猖獗無比,已成明朝的心腹大患;關內的陝北一帶連年旱災寸草不生,高迎祥李自成張獻忠的農民造反軍隊此起彼伏,明軍越來越難以應付。年輕的崇禎皇帝每日焦頭爛額、艱辛無比。

此時的荷蘭雖然名義上仍然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但已是世界上一流的海上強國,船隊的數量相當於歐洲所有國家的船隻總和。自從西班牙和葡萄牙人在十六世紀用遠洋海軍和槍炮征服了南美和非洲之後,荷蘭也雄心勃勃地準備在全世界放手大幹一場:能貿易的用貿易征服,不能貿易的用武力血洗。

荷蘭把目光投向了亞洲,而亞洲最大的國家是中國。1602年,荷蘭成立了東印度公司,成為第一家可以自組僱傭兵、發行貨幣的公司,也是第一家跨國公司,並被獲准與其他國家定立正式的條約、以及對該地實行殖民與統治的權力。

此時的明帝國雖然有海禁政策,但只是禁止民間貿易,官方貿易是不受影響的,與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的貿易都與日俱增。荷蘭看得眼熱,禁不住要來分一杯羹。只是荷蘭的野心更大:不但要求貿易,而且要求明帝國只能與荷蘭進行貿易。

理想和豐滿而現實很骨感。此時朝廷沒有許可荷蘭的貿易要求,荷蘭商船要把貨物賣進中國,連港口都進不了,只能停在漳州的海面上交易,從形式和實質上都與一般走私活動無異。為了敷衍荷蘭人,福建官員許下了不少沒法兌現的空頭支票,等荷蘭人確定貿易實在沒可能時,已經白費了不少力氣。

經歷了風雨、卻沒有看到彩虹的荷蘭人發怒了。1633年4月,荷蘭人決定以劫掠的方式迫使中國答應貿易要求,於是開始像海盜一樣搶劫中國商船。荷蘭人根據自己在歐洲的經驗,滿以為明朝政府一定會保護自己的商人和船隊,所以在劫掠前還小心翼翼地制定了「盡量降低中國人民傷亡」的原則。

沒想到不管荷蘭人怎麼把中國商人搶得跳海,明朝政府的反應都不大。荷蘭人惱羞成怒氣急敗壞之下,決定直接攻擊明朝海軍。

1633年7月12日,五艘荷蘭炮艦對廈門港內的明軍戰艦發動突襲,擊沉了25~30艘大型戰船及15~20艘小型戰船。而這些船,都是廈門游擊鄭芝龍起家的老資本、他的心頭肉。

2

時年29歲的鄭芝龍,早就是當時的海上一霸。他先是商人出身,後來發覺海盜獲利豐厚,於是就亦商亦盜起來。獲利豐厚時作正當生意,無利可圖時搶正當生意。

但鄭芝龍知道這兩條路都不長久,要做大事,還是要回歸體制內。所以他在跟前來剿海盜的明軍作戰時,獲勝也不追擊,而且把俘虜的明軍官兵都送回去,留一點餘地日後好相見。被鄭芝龍弄的無計可施的明朝官員,終於覺得招安才是上策,於是1628年,鄭芝龍和他的海盜兄弟就搖身一變,成了國家正式工作人員。

荷蘭人一度是看好鄭芝龍的,希望他能成為打開中荷貿易之路的敲門磚,甚至還扶持他幫他滅掉了當時東南沿海實力最強大的海盜李魁奇。但鄭芝龍雖然海上勢力龐大,總歸只是一個小小的廈門游擊,跟其他國家開貿易這樣的大事,哪裡輪得到他來左右,那是崇禎該管的事。

荷蘭開始在福建沿海劫掠騷擾的時候,在北京的崇禎就開始考慮是戰是和的問題。手下大臣紛紛站成兩隊:主戰隊認為雖然現在荷蘭好像只是小騷擾,但置之不理可能會發展成為倭寇那樣的大麻煩,不如趁早當機立斷,一戰打回去了事;主和隊則認為目前後金和農民軍已經夠令人頭疼的了,再跟荷蘭開戰未來實在難測,與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安撫了事。

崇禎思前向後,最後還是決定打:被騷擾兩下就屈服,大明帝國的臉面何存?再說海戰的勝利,也能鼓舞明軍在陸上的作戰士氣——只是不清楚當時崇禎考慮的勝算究竟有多少?

當時荷蘭的炮艦,堪稱世界上最先進的炮艦,不但吃水量大、航速快捷,而且每艘船上都有20門加農炮,射程達5公里。

而明帝國鄭和下西洋時的寶船技術,到了兩百年後的崇禎時期已經差不多失傳,不能造大船只能造小船。炮如果是自己造的,射程只有1.5公里,而且還常常開裂。所以鄭芝龍在裝備自己的船時,能用進口炮都用進口炮。

雖然質量不如,但明朝海軍的優勢在於數量。荷蘭人只有十一艘炮艦,再加上他們邀約聯合的中國海盜劉香的50艘戰船。而鄭芝龍有50艘炮船——雖然每艘上面只有一頭一尾兩門炮,但還有100艘小型戰船。質量不夠,數量來湊。

於是10月22日,兩國海軍就在金門的料羅灣大打出手了。

3

一交戰,荷蘭人發現中國人使用的是一種歐洲前所未見的戰術:火攻。

100艘滿載硫磺、火藥的易燃易爆小戰船,像馬蜂一般群起而攻之,即便被炮打中幾艘,也不妨礙大局。明軍使用的是群狼戰術:10隻狼去對付一頭大象。

然後大象很快就招架不住了。荷蘭戰艦要不被焚毀、要不被擊沉、要不被俘虜,僅有少數幾艘逃離了戰場。而海盜劉香的50艘船也全軍覆沒。這一戰明軍船隻也損失頗多,可謂慘勝。

慘勝就慘勝吧,總是分出了輸贏。這一戰的大贏家首推鄭芝龍,不但把荷蘭人的勢力清除掉,自己也成了更加一手遮天的海上霸主。之後不管是日本還是菲律賓還是馬六甲,中國商船都要給鄭芝龍交保護費換取一面令旗,否則不但會被海盜劫掠,沒有海盜也會被鄭芝龍手下扮成的海盜劫掠。鄭芝龍黑白通吃、日進斗金,家族也變得富可敵國。日後他的兒子鄭成功收復台灣割據一方,靠的也是老子打下的基業。

這一戰荷蘭在亞洲的勢力損失慘重,無力再以武力進行強制貿易。而在歐洲,英國又開始了崛起之路,逐漸開始把荷蘭甩在後面。荷蘭被鄭成功趕出台灣之後,就再也沒有資格去競爭世界霸主的位子了。

明帝國雖然贏了這一仗,但也不過是死前的迴光返照。十一年後崇禎煤山自縊,滿清入關佔了江山。崇禎栽樹順治乘涼,料羅灣海戰讓歐洲不敢輕視東方的封建帝國,給清朝帶來了兩百年風平浪靜的太平海疆。清朝也就愉快地執行著閉關鎖國的政策,夢想憑藉天朝上國的姿態以不變應萬變。

然而兩百年很快過去。在料羅灣海戰過去兩個世紀之後,道光帝和林則徐迎來了英國人。這一次的對手更強大、更兇狠、更知彼知己,林則徐也準備了小船的火攻戰術,但在火力兇猛的英國軍艦面前已是不堪一擊。終於中國被堅船利炮轟開了國門,一系列喪權辱國割地賠款的不平等條約在前面等著。

當明帝國在歡呼勝利、荷蘭人垂頭喪氣的時候,當後人在追思明朝海軍的光輝戰績時,不知道有沒有誰想過:這一戰,敗的如果是明帝國,如果中國的國門在十七世紀就被打開而不是等到十九世紀,今後幾百年的世界會不會有什麼不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資有營養 的精彩文章:

一個關於延禧如懿們的大bug,90%的人都沒發現
此地相隔三百年的兩場大戰,徹底改變了中國

TAG:談資有營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