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大國博弈】李俊:大國博弈馬其頓更名公投

【大國博弈】李俊:大國博弈馬其頓更名公投

原標題:【大國博弈】李俊:大國博弈馬其頓更名公投


李俊:大國博弈馬其頓更名公投


作者:李俊

來源:環球網;中國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


微信平台編輯:周悅



在馬其頓更名公投前夕,歐美領導人紛紛赴馬其頓為公投「站台」,西方輿論也大肆宣傳更名公投對馬其頓加入北約與歐盟的重要性,鼓勵更多馬公民投票,以使公投成功通過。不過,馬其頓未來的決定權還是應掌握在馬其頓人自己手中。

美國國防部長馬蒂斯9月17日訪問馬其頓,為該國在9月30日舉行的更名公投「站台」。馬蒂斯稱,俄羅斯收買某些馬其頓政治團體並在社交媒體上散播假消息,以破壞馬其頓更名公投,阻撓其加入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北約)和歐盟。俄羅斯否認了美方的「干預」說,指出西方國家對馬其頓選民施加「媒體和心理壓力」,稱馬其頓若加入北約將帶來「不良後果」,俄將繼續反對北約東擴。


牽一髮而動全身,馬其頓更名公投,不僅事關馬其頓國家未來發展方向、馬其頓與希臘關係,還折射出其背後的大國博弈。


歷史糾葛


馬其頓國名之爭由來已久。歷史上,馬其頓更多作為一個廣義上的地理區域名稱而存在,其位於歐洲巴爾幹半島中南部地區,西臨阿爾巴尼亞山地,東接羅多彼山地,北靠歇亞山脈,東南臨愛琴海,面積約6.71萬平方公里。其地處巴爾幹核心,為南下地中海的門戶,長期是重要的貿易和軍事通道。古代馬其頓帝國(也稱亞歷山大帝國)在此興起,後隸屬於羅馬帝國和奧斯曼帝國。


1913年第二次巴爾幹戰爭後,馬其頓被一分為三,分屬於南斯拉夫(瓦爾達爾馬其頓)、希臘(愛琴馬其頓)和保加利亞(皮林馬其頓)三國。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成立(1963年改稱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瓦爾達爾馬其頓成為南斯拉夫聯邦的組成單位之一,稱馬其頓共和國。

南斯拉夫解體後,馬其頓1991年獨立,以「馬其頓共和國」為憲法國名,強化亞歷山大大帝在本國的地位,突出馬其頓人是亞歷山大大帝的正統子嗣,引起希臘的反對。希臘認為,現在的馬其頓共和國是斯拉夫國家,而亞歷山大的馬其頓帝國是希臘人的家園和遺產的組成部分,而且,希臘北部有馬其頓省,認為馬其頓國名暗示馬其頓對希臘存在領土要求,反對其以此國名加入國際組織,包括北約與歐盟,並促其「更名換姓」。1993年馬其頓只能以「前南斯拉夫馬其頓共和國」加入聯合國。


妥協進程


馬其頓堅持以憲法國名加入北約和歐盟(簡稱「加盟入約」),2005年在西巴爾幹五國(包括塞爾維亞、波黑、黑山、馬其頓及阿爾巴尼亞)中最早獲得歐盟候選國地位,2009年本能和克羅埃西亞、阿爾巴尼亞一起加入北約,但由於希臘反對,其「加盟入約」進程受阻。正是在「西進」受制的情況下,馬其頓前政府加強了與俄羅斯的關係,拒不參加歐盟因烏克蘭危機對俄羅斯實施的制裁,引起歐美不滿,歐美指責馬前執政黨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VMRO-DPMNE)專權。


2014年4月,馬其頓提前舉行議會選舉,執政黨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獲勝。反對黨社會民主聯盟不承認選舉結果,認為執政黨在選舉中有舞弊行為,抵制議會活動,組織示威遊行,呼籲重新選舉。2015年2月,社會民主聯盟指責政府對兩萬人進行長達4年的「非法監聽」,批評政府貪污腐敗,干預司法等,要求總理格魯埃夫斯基下台。歐美國家對馬其頓政府不斷施壓,要求其回應反對黨訴求。


屋漏偏逢連夜雨,2015年5月,馬其頓警方在北部阿爾巴尼亞族聚居區庫馬諾沃與武裝人員發生激烈交火,造成至少8名警察死亡、14名武裝分子被擊斃。該事件導致執政聯盟阿爾巴尼亞族一體化民主聯盟退出政府。馬其頓政府變成少數派,在反對黨衝擊下風雨飄搖。

經馬其頓主要黨派多輪談判,最終在2015年7月達成8點協議,包括格魯埃夫斯基下台、馬其頓組成過渡政府、準備在2016年4月舉行議會提前選舉等。最終由於政黨間分歧,提前選舉被推遲,在2016年年底舉行。結果,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競選聯盟在議會120席中獲得51席,社會民主聯盟競選聯盟獲得49席。馬其頓內部革命組織民族統一民主黨嘗試組閣失敗。


社會民主聯盟與阿族政黨達成組閣協議,但馬其頓總統伊萬諾夫以社會民主聯盟對阿族讓步太大(承認阿爾巴尼亞語為第二官方語言)損害「國家統一」為由,遲遲不給社會民主聯盟領導人扎埃夫組閣授權。後經議會暴力事件與歐美施壓斡旋,伊萬諾夫最終讓步,馬其頓新政府成立。


馬其頓新政府上台後,與希臘就國名問題進行談判,最終達成了更名協議,擬將馬其頓憲法國名改為「北馬其頓共和國」。新國名經議會通過,9月30日進行全民公投,若通過再進行修憲正式確立。


大國博弈

可以看出,馬其頓從政治危機到國家更名協議的達成,從始至終都伴隨著歐美的「斡旋」。


歐美對馬其頓事務的干預可追溯到2001年。當時,馬其頓受科索沃危機的影響,境內阿爾巴尼亞族與馬其頓族展開武裝衝突,最終也是在歐美介入下,雙方達成停火協議。有分析人士指出,歐美近期對馬其頓事務的介入,目的是防止其「政權變質」,與俄羅斯走近,這與歐美企圖強化對西巴爾幹地區的影響相關。


上世紀90年代,西巴爾幹地區在南斯拉夫解體過程中接連爆發戰爭,一度成為「歐洲火藥桶」,直接導致北約的軍事介入。科索沃戰爭後,美國逐步將該地區事務主導權轉交給歐盟。隨著美國戰略東移,歐盟自身問題重重,這一地區被歐美忽視,同時俄羅斯、土耳其等國則加大了對該地區的影響。歐盟近年「危機感」上升,擔憂如再不行動,西巴爾幹國家將被其他國家「重塑」。


俄羅斯近年來加強了與馬其頓的政治與經貿關係。有專家指出,俄羅斯在西巴爾幹的政策可簡稱為「三N政策」,即推動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三國保持「軍事中立」。目前,黑山已經加入北約,馬其頓加快融入西方,該政策遇到挑戰,但俄羅斯仍會儘可能地阻止北約東擴。


在馬其頓更名公投前夕,歐美領導人紛紛赴馬其頓為公投「站台」,西方輿論也大肆宣傳更名公投對馬其頓加入北約與歐盟的重要性,鼓勵更多馬公民投票,以使公投成功通過。不過,馬其頓未來的決定權還是應掌握在馬其頓人自己手中。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的精彩文章:

【美國研究】劉建江:特朗普政府發動對華貿易戰的三維成因
【輕鬆閱讀】大白兔唇膏成網紅!其實,瀘州老窖出過香水、六神出過雞尾酒……

TAG:政治學與國際關係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