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VR挑戰還很多,人工智慧是否「包治百病」?

VR挑戰還很多,人工智慧是否「包治百病」?

原標題:VR挑戰還很多,人工智慧是否「包治百病」?


10月19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江西省人民政府聯合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江西省工業和信息化委員會、南昌市人民政府、虛擬現實產業聯盟承辦的2018世界VR產業大會在江西南昌隆重開幕。在19日下午的主論壇高端對話環節上,現場嘉賓就VR產業現況、創新技術、AI與VR結合點、創業創新挑戰等熱點話題發表了精彩觀點。


由美國特拉華大學教授、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虞晶怡主持的這場論壇內容專業、觀點精彩,《中國電子報》編輯成文,以饗讀者。

主持人:


美國特拉華大學教授、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院長 虞晶怡


對話嘉賓:


紫光集團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紫光股份有限公司總裁 王竑弢

科大訊飛執行總裁 胡 郁


索尼互動娛樂(上海)有限公司副總裁 賈 鋆


Unity全球副總裁、大中華區總經理 張俊波


虞晶怡:在VR/AR目前的挑戰有很多,交互的是一大挑戰。交互性的挑戰具體表現在哪裡?怎麼讓玩家能夠更加享受、投入?


胡郁:我們正在提出一個概念——基於視覺呈現的交互方式,通過顯示設備能夠顯示非常多的圖像。人類的眼睛可以獲取圖像里非常複雜的信息,包括語義信息,人類以最快的方式把它傳遞出去。我們戴上VR眼鏡後,深度沉浸在裡面,手的操作和各方面的操作,比用鍵盤滑鼠觸摸更加複雜。在這個時候,語音交互提供了非常好的處理手段。但是這個過程對語音交互提出了很大挑戰。

例如,視頻里有非常多的場景,要將上下文環境聯繫起來,才有可能準確理解。所以我們VR在交互過程中不僅僅需要語音識別,還需要語音合成,把它們通通打包在一起形成一個方案。在智能化的信息處理方面,AR/VR有著非常大的挑戰。


賈鋆:VR出現之前,人和屏幕是分開的,人們可以沉浸在虛擬現實中,這是一大突破。我們有很多內容開發商,隨著VR技術的不斷發展,他們原來的一些深度遊戲會讓玩家更有沉浸感和代入感,同時也豐富了平台的遊戲。


虞晶怡:傳統的渲染有兩種方法,一種是雲端,一種是本地。在短期內如果要實現超逼真的渲染效果,會是在雲端還是在別的端上實現?


張俊波:遊戲如果在雲端渲染,交互的強度比較高,還是不太現實,5G可能會解決這個問題。我知道現在有很多公司,像微軟等都在做雲端渲染,而要實現雲端渲染,要求傳輸基於光纖。AR/VR的雲端渲染有非常實際的應用,例如工業界的產品模型非常大,一輛車的渲染動輒幾個TB,這麼大的數據不可能下載到手機,所以這種情況只能在雲端渲染,而且要做壓縮和簡化。而且工業應用的交互性比較弱,拖拉、旋轉一下,旋轉之後半秒鐘看效果,其實是可以的。所以在雲端渲染,在工業應用和非遊戲應用方面是很實在的。


胡郁:人工智慧的學習是在雲端,我不知道VR是否也是。但是,現在對終端的技術能力和響應速度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能夠看到,隨著終端功能的發展,可能原來有一部分在雲端進行語音識別的內容,慢慢會搬到終端來。

現在還有一種可能性,即邊緣計算,邊緣計算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問題。我們認為將來有可能語音的交互,比如一個家庭裡面、一個辦公場所里,處在一個基站範圍內,它的服務可以在邊緣技術的層面上提供,這也給我們提供了很多不同的選擇。


王竑弢:面對挑戰,我們也在做一些實踐。其實任何技術,包括大數據,只能通過在場景里做實踐,才能找到突破點。在新技術上,不找到實際的應用,其實是很難突破的。VR之前那麼繁榮,在大家一片看好的時候停滯下來,現在又開始發展,走在了理性的道路上,這是正確的,我們要在場景里解決技術問題,江西也走在這樣的道路上。


虞晶怡:在深度學習領域,AR/VR今後將起到什麼作用?AI和VR的結合會有什麼樣的前景?


張俊波:當VR、AR應用到工業界,會形成大量的數據,也會提供一些學習的機會,包括如何定位、如何判斷燈在哪個位置,這些都要通過學習培養出來。另外,VR在AI的應用里,做實時定位和地圖需要很強的AR技術,才能有效。在AI應用場景里,我們拿一個很長的應用產品,掃一張照片,掃一個圖,需要把這張圖放到雲端,通過AR來做3D,這也需要有大量的學習。

在VR/AR場景里,解析度更高了,意味著需要大量素材。這些素材不再是照片,不再是圖,必須被轉成3D模型,加上材質。這種東西怎麼做出來呢?傳統的方式是,大量美工在那裡一個點一個點地畫,拍攝傳統電影則是一幀一幀地改。我們通過AI,將幾千萬張照片,製造出地圖、場景的3D模型,這樣就可以去渲染。


我們大概有1000多萬註冊開發者,除了給開發者提供AR/VR的功能,自身也提供大量AI研究。除此之外,我們最近跟阿法狗做深度合作,進行AI研究。我們跟IBM Watson也有很強的合作,希望通過這些合作,把AI技術開放給AR、VR的開發者。


胡郁:當你採用沉浸式非常深的AR或者VR設備以後,會產生替代感,虛擬人工智慧給你的感受和震撼,有可能比通過其他交互界面來得更加強烈。比如你通過一個觸摸屏幕跟人工智慧互動,或者通過語言進行交流。現在有一個非常強大的沉浸式交互界面,讓你更難區分什麼是真人,什麼是人工智慧。在VR、AR環境中,生物給你的體驗就像真的一樣,我認為這是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人工智慧的某些技術,比如感知技術、運動技術,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是不一樣的,通過眼睛、耳朵、內心感受到完全不一樣的東西。我覺得在AR、VR的環境里,人工智慧將給你帶來更好的體驗,甚至更早的融入。


虞晶怡:隨著物理世界和數字技術的融合,數字世界和真實世界的區別也會非常強,這是否會給社會帶來挑戰,又應該如何面對這樣的挑戰?


張俊波:我們在倫理上機器人未來是否會征服世界的同時,也要意識到,你不發展技術,別人也會發展,所以還是要發展技術,要把這一技術掌握在手上。核武器沒有毀滅人類,是因為核武器掌握在正常人手上。AI也一樣,我們不能說AI會顛覆這個世界,但不能因為擔心改變世界規則而不去發展。我們應該正確認識到這一點,並從道德、法律上來規範、引導AI的使用和研發,而不是規避它。


胡郁:美國有一些學者叫未來學家。他們把100年後才會發生的事情放到20年後來講,人類一下就被嚇住了。但是事實是這樣嗎?我們做技術的,對這個始終存在很多疑問。因為大方向雖然是正確的,但是歷史的腳步會留給我們足夠的時間,留給個人和社會慢慢適應這個過程。如果我們沒有經歷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和虛擬時代,沒有打遊戲的過程,我們會更無所適從。未來這個轉換是,讓你無法分辨地沉浸到這兩個世界的時候,我相信那時的人類社會和個人在內心也已經做好了準備。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電子報社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電子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