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天下 > 在長城腳下生根發芽的「長城烏字型大小」

在長城腳下生根發芽的「長城烏字型大小」

原標題:在長城腳下生根發芽的「長城烏字型大小」


在專家學者和各方朋友的支持關注下,兩年時間裡,從無到有,長城烏字型大小在古老的長城腳下生根發芽,初步具備了長城保護、文物收藏、學術研究的功能。




2018.10.6-10.7,在太行山層林盡染的金秋之季,第二期文化客廳活動如約舉行。



本期活動特邀了已經沿長城進行了四年文化苦旅的張明弘老師



持續對長城進行20年影像記錄的《紫塞金城》作者張驊老師



講座一:尋根長城【張明弘】


2014年6月,張明弘老師發起「尋根?長城」項目,帶領他的團隊自長城最東端的遼寧丹東虎山出發,沿著長城在外行走已4年有餘,行走近70000多公里,採訪了280餘個古邊堡。尋根?長城團隊沿著長城走進歷史,關注長城現狀,梳理長城文化,踐行長城精神,以攝像、文字、繪畫、紀錄片等方式,記錄著長城沿線的歷史文化現狀,意在讓更多的人去關注長城文化根脈,重新認識和思考傳統長城文化對於今天的價值和意義。



張明弘:你們覺著,山上那蜿蜒的長城牆體與山下那些守邊人生活過的村堡邊寨相比,哪一個更蘊含過去的長城文化?



張明弘:庇護戍邊人的堡寨,飽含戍邊人生活氣息的院落房屋,代表著他們審美觀念、道德觀念、精神世界的壁畫與廟宇。



牆根下風燭殘年的老人,與久遠斑駁的壁畫、殘垣斷壁的古廟、蕭瑟的村堡邊寨,似乎再也走不出過去的時光,他們在逐漸凋零......



張明弘老師部分作品




張明弘老師的尋根長城行程還在繼續,期待他給我們帶來更多的與思考與珍貴的記錄。





講座二:河西長城【張驊】


張驊老師說:「我拍長城不是為了出『作品』,而是為了『紀錄』長城。」




上個世紀末,關注研究長城的不再僅限於文史圈,一批理工背景的知識分子也成了「牆友」,清華大學機械工程學院的張驊老師就是其中一員,他們也是戶外運動的早期實踐者。「理工男」特有的邏輯思維和求證欲,使張老師在文字記載和實物遺存中流連忘返,不斷結出新的碩果。


張驊老師帶著我們將目光投向了祖國西部那片蒼涼渾厚的河西土地。從地圖上的勾勒再到實地的影像,在他深厚的攝影功底支撐下,河西長城躍然而出,引人入勝震撼人心。






在課後,授課老師與眾嘉賓進行了互動。




在大家熱烈邀請下,現場的洪峰老師即興給我們解說展示了傳說中的「漢代天田」影像。


活動花絮一:烏字型大小陳列館


活動嘉賓參觀烏字型大小陳列館




老外「闖入」陳列館,還好我們有個剛從英國遊學回來的長城愛好者



老外接受中國紅色教育



活動花絮二:唐子溝老村落


唐子溝長城下廢棄村落,探討老村的保護與文化的傳承




活動花絮三:烏字型大小明長城


活動嘉賓早起拍攝長城日出





活動花絮四:合影留言






活動花絮五:環境布置


來自蘇州西雅圖家庭教育商學院的小馬哥幫忙安裝展架




長城小站火箭人精彩主持


烏字型大小自助餐




烏字型大小小院



烏字型大小農場和烤玉米




客房內放置了孩子們的手工作品和溫馨書籤


結束語:感謝與展望


感謝長城小站的大力支持


感謝此次活動的所有志願者


長城烏字型大小永遠是長城人的家


以微薄之力,匯聚眾人之智


致力於長城文化保護與傳承


我們始終在努力、在探索、在學習


更重要的是,是享受這個過程


因為,生命要浪費在美好的事物上


願長城保護事業未來更美好



更多閱讀:


文字:逛逛、西早劍


圖片:不停、愛山、陳小琴、白丹妮、洪峰、田野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林賽一家子 的精彩文章: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英國哈德良長城的保護對我們的啟示。
由後沙峪的太太文化說起(一)|Vida

TAG:林賽一家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