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這一年,50歲無業老男孩決心換一種活法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這一年,50歲無業老男孩決心換一種活法

唐朝著名邊塞詩人、與岑參並稱「高岑」的高適曾經寫下了《送李侍御赴安西》:


行子對飛蓬,金鞭指鐵驄。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

虜障燕支北,秦城太白東。

離魂莫惆悵,看取寶刀雄。

「侍御」即侍御史的簡稱,官名,御史台所轄台院設侍御史四人,職責是「掌舉百僚,推鞫獄訟」。李侍御,名未詳,是高適的朋友。「安西」,即安西都護府,顯慶三年(658)五月之後安西都護府治所遷到龜茲(今新疆阿克蘇地區庫車縣)。此詩是高適送友人從軍塞外而作,歌詠友情和離別之情之餘,強烈表達了立功異域的豪邁激情和樂觀向上的昂揚意緒,被後人盛讚為「盛唐五言律第一」。

這一年,正是唐朝玄宗天寶十一年(752),高適49歲,他辭去封丘尉之職,客游長安。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這一年,50歲無業老男孩決心換一種活法

高適(704—765),字達夫,一字仲武,渤海蓨(今河北滄州)人,唐朝大臣、詩人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這一年,50歲無業老男孩決心換一種活法

天下何人不識君,《別董大》詩意圖

高適出身名門,他的祖父是高宗朝名將高侃,永徽年間,擔任北庭安撫使、隴右道大總管,生擒突厥車鼻可汗,以功升為安東都護、遼東道大總管,鎮撫高麗,入為左監門衛大將軍,封平原郡公。高侃從戎一生,屢破突厥、高麗,堪稱為大唐邊疆安定作出過很大的貢獻的一代名將。高侃逝世後,獲贈檢校左僕射、渤海郡王、左武衛大將軍,謚號「威」,陪葬乾陵。高侃共有三子:高崇德、高崇禮、高崇文,高崇文曾經擔任過韶州(今廣東省韶關市)長史,就是高適的父親。

雖然高適出身是妥妥的官三代,但到了高適的青年時代,高家已經相對敗落,不過青年高適並不在意,據說,高適性格開朗爽快,酷愛交遊,大有遊俠之風,平日里總喜歡和人討論王霸之道,儼然胸懷大志——當然,這也得看從哪個角度著眼,換個說法,不就是一個愛吹牛逼不愛踏實做事的二世祖嗎?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這一年,50歲無業老男孩決心換一種活法

盛唐劍俠

當然,高適也不排斥循正途出身,他去應過科舉。玄宗開元十一年(723),高適20歲,便仗劍出遊長安,參加了科舉考試,雖然高適對自己的才學頗為自負,但結果卻是名落孫山。高適落榜的原因,唐人殷璠在《河嶽英靈集》中說是由於高適眼高於頂,看不起常規的考試,平日里不喜歡誦讀經史,到考試的時候文章劍走偏鋒,以致出師不利——這說到底還是和個性有關,在科舉考試中還要耍個性,結果可以想見。

自此之後,高適客游於梁(今河南省開封市)、宋(今河南省商丘市)之間,並逐漸定居於宋州宋城(今河南省商丘市睢陽區)。安東都護高侃之孫,唐代大臣、詩人,「漁樵十二年,種瓜漆園裡,鑿井盧門邊」,繼續過著躬耕自取也可以說是比較困頓的生活。

但如果將高適的生活理解成非常田園也不準確,《唐才子傳》說高適「隱跡博徒」,言下之意就是他很喜歡賭博——這不太像良民隱士的范兒。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這一年,50歲無業老男孩決心換一種活法

唐朝當時北部的敵人包括契丹

開元十九年(731),28歲的高適準備賭一把自己的人生,他北游燕趙,先後欲投朔方節度副大使信安郡王李禕、幽州節度使張守珪幕府。李禕是唐太宗李世民的曾孫、吳王李恪的孫子,被玄宗稱讚為「器能之美,宗室所推。才堪應務,久當於任委」,但是李禕並沒有把這個年輕人看在眼裡——《舊唐書》記載李禕「居家嚴毅,善訓諸子」,《新唐書》記載他「治家嚴,教子有法度」,從個性脾氣上或許就和「其性傲於權貴」「以氣質自高」的高適不搭。

在北部邊塞游兩年多(731—734)之後,高適留下了「北路無知己」的遺憾詩句,無奈地結束了這次壯遊加干謁。

此行之中,高適作有《信安王幕府》、《薊門不遇王之渙郭密之因以留別》、《真定即事奉贈韋使君二十八韻》、《塞上》、《薊門五首》等詩,已經顯露出邊塞詩人的氣質和才能,但還是沒有找到發展前途。

開元二十三年(735),32歲的高適趕赴長安再次參加科舉考試,再次落第。

這裡需要提一下,天寶三載(744)前後,高適、李白、杜甫這三個無業老男孩聚在梁宋一帶痛飲縱談、狂歌賦詩,過了一段瀟洒快意又親密無間的「醉眠秋共被,攜手同日行」的日子。

天寶八年(749),46歲的高適為睢陽太守張九皋所薦舉,應有道科,中第,授封丘尉。有道科屬於不遇類二十科之一,有推薦民間不遇奇才的意思,但起點不高,所以只當了一個九品的小官——封丘尉就是縣尉,按現代人理解就是縣公安局局長兼武裝部部長之職,也不能說就不算回事,但是,在唐朝那些風流倜儻、氣概縱橫的詩人眼裡,縣尉之職掌和地位不僅卑賤而且低俗。以奔波求官多年的杜甫為例,他曾經好不容易得到河西尉一職的任命,卻堅辭不就,寧願擔任看守兵甲器仗倉庫、管理門禁鎖鑰的官右衛率府胄曹參軍,他的《官定後戲作》一詩云:「不做河西尉,凄涼為折腰。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性情孤傲的高適在縣尉這個職位上,幹得自然也不順心,任職期間所作的《封丘作》一詩中間兩聯詩句寫道:


只言小邑無所為,公門百事皆有期。

拜迎長官心欲碎,鞭撻黎庶令人悲。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這一年,50歲無業老男孩決心換一種活法

唐朝詩人,大多不愛擔任縣尉的職務

天寶十一年(752),高適49歲,前面說過,這一年他辭去封丘尉,客游長安,「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就是這個時期寫下。

不光是這麼寫,這年秋冬之際,高適準備賭一把大的,他遠赴西北,擔任涼州(今甘肅省武威市)河西節度使哥舒翰幕府任掌書記。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這一年,50歲無業老男孩決心換一種活法

哥舒翰(?-757),突騎施(西突厥別部)首領哥舒部落人 ,唐朝名將,軍事家

入哥舒翰幕府是高適一生勛業的轉機,除了他的才華在哥舒翰這裡嶄露頭角之外,哥舒翰比較能夠理解和認同49歲才從軍的這個下屬也是重要的原因——哥舒翰本人年輕時喜歡喝酒賭博,一直沒有什麼大的出息,直到40歲之後才發憤立志到河西節度使帳下從軍,逐漸成長起來。

天寶十四年(755)十二月,52歲的高適以哥舒翰重要幕僚的身份被朝廷任命為左拾遺,之後轉監察御史,其職責是協助哥舒翰守潼關。

天寶十五年(756)六月,安祿山叛軍攻陷潼關,哥舒翰被俘。

高適從駱谷西馳謁見玄宗,向皇帝直言軍中情形:


監軍(太監)李大宜不恤軍卒,食倉米飯且猶不足,欲其勇戰,安可得乎?且南陽之帥各皆持節,寧有是,戰而能必拔哉?陛下因此西幸蜀中,避其蠆毒,未足為恥也。

當時,哥舒翰已經被安史叛軍俘虜,並按照安祿山的指令寫信要求舊部投降,從戰敗以及變節的角度,對哥舒翰牆倒眾人推也不奇怪,此時此刻,高適能夠比較客觀的評價舊日恩主哥舒翰及相關戰事,可謂耿直不阿,但同時他也給了玄宗面子,肯定幸蜀在戰略上的價值,情商也是很高的。

一來玄宗識才,二來這麼高情商的人不陞官誰陞官;八月,高適被擢升為諫議大夫。

在諫議大夫任上,高適在其位謀其政,十分盡心盡責。為快速平定叛亂,唐玄宗行至漢中郡後,詔令任命諸子分別兼領天下節度使,也就是打算讓自己的皇子分鎮各地,各自為戰,高適勸諫唐玄宗不要將兵權分給諸皇子,否則必將留下無窮後患(「帝以諸王分鎮,適盛言不可」)。果然,分到兵權的永王李璘到達江陵後,招募數萬勇士為兵,意圖佔據富有而未遭破壞的江東一方自立為帝,事實證明了高適判斷的準確性。

同年十一月,永王李璘反形已露(不聽肅宗讓其前往蜀地朝見唐玄宗的敕令)。唐肅宗李享召高適商議對策,高適先是分析江東的形勢,然後很堅定地預言:永王必敗,不值得擔憂(「召與計事,因判言王且敗,不足憂,帝奇之」)。肅宗立馬封高適為淮南節度使、揚州大都督府長史,管轄廣陵等12郡,又設置淮南西道節度使,管轄汝南等5郡,任命來瞋為節度使,讓高適和來瞋與江東節度使韋陟共同對付李璘。之後,高適在討伐永王李璘的戰鬥中立下赫赫戰功。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這一年,50歲無業老男孩決心換一種活法

高適好友、詩人李白入永王幕府,寫下但用東山謝安石,為君談笑靜胡沙的詩句

肅宗至德二年(757),54歲的高適在討平永王后,又受命參與討安史叛軍,曾救睢陽之圍。

從官階封爵上,高適之後先後任太子詹事(這是因為權宦李輔國進讒而貶官)、彭州刺史、蜀州刺史、劍南節度使、刑部侍郎、散騎常侍,封渤海縣侯,世稱高常侍。永泰元年(765)正月,62歲的高適病逝,卒贈禮部尚書,謚號忠。

功名萬里外,心事一杯中:這一年,50歲無業老男孩決心換一種活法

《燕歌行》是高適的代表作,全詩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

《全唐詩》中一共有2873個詩人中,高適是其中唯一一個因軍功得以封侯的詩人——渤海縣侯,死後更得到了一個「忠」的謚號,這符合《舊唐書》中的說法:


有唐以來,詩人之達者,唯適而已。

13年時間,高適從一介平民,升遷到尚書級別官員,談笑封侯,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屌絲逆襲的奇蹟,相比放言高論、縱談王霸卻在實際的政治站隊上押錯寳的好友李白,政治眼光和才能高下立判。但是,這個奇蹟不是憑空產生,其背後是高適在幾十年的歲月中自身修為和聰明才智的磨礪,正所謂機會總是偏愛有準備的人,在知天命之年投筆從戎而官符如火,除了義無反顧的個人決斷,也是有著深厚的內在支撐的。

高適和李白杜甫的友誼,以及他和李白晚年友誼小船說翻就翻、給杜甫經濟上援手接濟讓後人讚美不已的故事,談古論金以後和大家再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談古論金 的精彩文章:

算命者一口咬定其是「天下之母」,沒想到卻應驗在下一任丈夫身上
詛咒還是祈願?漢武帝劉徹避之如蛇蠍的巫蠱之術到底是什麼東東?

TAG:談古論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