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小事 | 二人轉往事

小事 | 二人轉往事








二人轉將來會怎麼樣我不知道,但它真的是挺有意思的一個曲種,二人轉演員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群人。




這是知乎君分享的第

789 

篇小事。




題圖:《現世活寶》




如何看待東北二人轉這門藝術?




知友:木蘭無長胸



先說結論:

一切服務大眾的娛樂形式,不管是相聲小品魔術雜技歌舞,本質上都是取悅觀眾。二人轉的今天也是觀眾和市場培養出來的。




1



我問過我爸媽為啥唱二人轉,他倆異口同聲說窮。




兩口子都是農民出身,祖祖輩輩面朝黑土背朝天。每家五個孩子,還都是上有大下有小。我爸比我姑大了八歲,為了照顧妹妹他十歲才上小學,我爺爺還算懂得讀書改變命運,我爸有幸讀到高中,但也就到此為止了。




他差兩分沒考上大學,沒機會復讀。放榜那天他知道面前就兩條路,回去種地,出去闖闖。




思忖片刻他就回家收拾行李了。來到市裡跟別人賣了倆月油條,發現自己根本不會做生意,剛好市裡戲校二人轉學員班招生,畢業包分配,我爸砸鍋賣鐵把自己塞了進去。




成為二人轉學員第二個禮拜,縣裡的高中就招聘教師,高中學歷就行。我爸在宿舍咣咣砸牆。二十年後,他的高中同學育才無數,成了校長。我爸唱戲無算,成了團長,可以說是各有千秋。




我媽就比較生猛。她前期遭遇跟我爸相同,都要照顧最小的妹妹。但沒我爸幸運,她小學讀到五年級就被迫輟學了——「小姑娘念再多書也是賠錢貨。」我姥爺原話就是這麼說的。




我媽青春期時,有一次跟閨蜜偷著趴火車到了北京,兩個農村丫頭沒敢走出火車站,但還是被首都的繁華圈了粉。



《霸王別姬》里,小豆子跟小賴子看角兒唱戲看到淚流滿面,「我什麼時候能成角兒啊。」

我估計我媽當時就是那種心情。




十年之後雖然她再沒去過北京,但在圈子裡也算個小角兒。至於她閨蜜,我阿姨,十年後憑藉美貌嫁了個超級大律師,成了家庭貴婦。西方哪個國家都去過了,論改變命運的水平,她完爆我媽。




從北京回來後,我媽深深思索了一下自己的出路,工廠進不去,做生意沒本錢,最終從家裡偷了錢跑到市裡戲校報了班。她學戲特別拚命,起早貪黑地練。



她告訴我,有一次老師為了激勵大夥,上課的時候掏出一根大麻花,說下周以前誰能把《大西廂》全部戲詞背下來就獎勵給誰。我媽熬了一宿,第二天在課堂上把《大西廂》三千六百句(她說的,我沒統計過)一字不落背出來。




我說媽你真牛逼。




我媽說是啊我真牛逼。吃完麻花就吐了,沒吃過什麼好東西,把胃撐壞了。



當年他們的老師,韓子平,董瑋,高茹等人現在都是二人轉宗師。有趣的是有個叫魏三的是他們同學。




1987 年,他們畢業了。我媽收穫了一個優秀學員證書,以及我爸。多年以後我才發現爸媽的姻緣其實是校園愛情故事,賊尼瑪青澀。




畢業後兩人去了市裡評劇團唱戲。為啥要去評劇團唱二人轉呢?因為二人轉是他媽的小劇種啊,那時候還沒有專門研究這玩意兒的劇團,現在也沒有,就算是以二人轉為主要表演形式的劇團,名字也還是會叫 XX 地方戲劇團,XX 民間藝術團,XX 歌舞團。




2




1993 年,兩口子帶著我來到了另一個東北小城,進了新的劇團。我對於二人轉的記憶就是從那裡開始。




當時兩人月薪加起來 70 塊,一家三口住在單位宿舍——一張床佔了一半面積那種。兒童時期,我白天淘氣,晚上粘人,一定要睡在夫妻倆中間。現在想起來真是對不住我年輕氣盛的爸爸。




那時候文化局給每個劇團都下達了「送戲下鄉」的任務(現在也有),劇團每年都要去各個農村演出慰問。在新的城市我家舉目無親,劇團演出只能帶著我。




村與村不同,村裡的劇場也有好壞之分。不過再好也只是有個屋頂能遮風擋雨,差一點的沒有劇場,直接找塊平整的地,露天開唱。




那時候觀眾是真愛聽戲,一聽說送戲下鄉,真的有人走幾十里路從鄰村來捧場。他們會記住哪個劇團的哪個演員唱得好,私下裡還會討論對比。




露天演出的時候,一圈圈觀眾把演員圍在中間,里三層外三層,一站就是一下午,寧舍一頓飯不舍二人轉真不是吹牛逼。這時候應該也是演員最有成就感的時候。




那時候二人轉演員還算規矩,肯在唱上下功夫。下戲以後他們會討論剛才哪裡唱的不好,唱的不對,不演出的時候兩個人還對對戲,學學新戲。個別上進的演員會早起吊嗓壓腿練基本功。




彼時一場演出,三到五場戲,每齣戲大概四個部分:




1)說口,兩個人講笑話逗悶子,有黃段子,但不多,主要是劇團有規定,不讓說。




2)小帽,一到兩段小曲小調,郭德綱也唱過的。相當於演員自己給自己暖場




3)正戲,一場戲的主菜,最抓眼球的部分




4)歌舞,流行歌曲 + 雜技,現在叫絕活兒。




當時比誰會的戲多,誰唱的好,現在一場二人轉凈他媽剩說口和絕活兒了。




對了,高秀敏老師曾是他們劇團的團長。她在電視劇或小品中算是本色出演——本來就是豪爽大氣的東北婦女。




還有,二人轉那扇子,打臉賊疼。




3




我爸媽正要在奔小康的路上揚帆起航,生活又給了我們當頭一棒。




大概是 94 年,劇團減編——減少編製,可以把它理解為下崗,我爸比較幸運,但我媽被減了。本就不多的收入一下少了一半。




萬幸當時還有很多私人小劇場。劇場老闆們會招募一些演員。這些演員跟老闆算是合作關係,你出場地我齣戲,老闆按唱戲天數給演員結錢,小費不算。你要是唱得好,老闆求著你來。




我媽哭過以後,迅速調整心態,從劇團的正規演員變成民間藝人。所謂民間藝人算是二人轉界里的個體戶吧。




大多數民間藝人都沒有受過專業的訓練,甚至沒有幾個識字的,學成之後靠著師父出道。

他們不在劇團掛靠,甚至沒有固定搭檔,哪裡劇場缺人就去哪裡,所以也叫散班子。




我媽這種受過專業訓練的算是異類。他們賺得比劇團多但是不穩定,除非你是那種炙手可熱的大角兒。小瀋陽,翟波,以及鄉村愛情里一眾大咖,早些年都是這麼過來的,本山大叔並不是教他們唱戲的師父。




民間藝人跟正規演員之間不太對付,有點互相瞧不起,散班子覺得正規團太死板,正規團覺得散班子太粗俗。平心而論,同一場戲唱出來,散班子靈活,懂得怎麼吸引觀眾,正規演員有過理論學習,演出有板有眼。




現在看來,從曲藝傳承的角度講,民間藝人和正規演員同時存在,保留了二人轉的多樣性。兩個「派別」(姑且這麼叫吧,我不知道該怎麼稱呼)不斷地碰撞和交流,也增加了二人轉的生命力,散班子繼承了二人轉的野性,正規劇團則讓二人轉更加科學更加規範。




4




為了增加收入,我爸媽,以及他們的同事,都在做兼職。九十年代,我們那裡有一種娛樂場所叫歌舞餐廳,我不知道怎麼描述這種場所,就是一進門是個大舞池,正對面是舞台,歌手和樂隊在上面。周圍是卡座,客人能吃飯喝酒,能點歌,喝嗨了還能叫個小姐共舞一番。




我爸媽開始學習流行歌曲,在歌舞餐廳做歌手。我們家收入猛增也是那個時候開始的。




唱戲一天才幾十,而做歌手一晚上就能賺幾十,還不算小費,有天晚上場子里有個外地富商喝醉了,不停地點歌,一首歌小費十塊,我媽唱到嗓子都掛了,賺了大幾百,歌廳老闆眼睛都氣紅了。




他們的同事也都白天唱戲,晚上化身各個場子的歌手。劇團的樂隊班子也不甘寂寞,拉二胡的跑去彈電子琴,敲鑼的學習打架子鼓,喇叭匠子也能用薩克斯吹一曲悠揚婉轉的慢四舞曲。




95 年又是一個轉折點。我爸媽長期駐唱的歌舞廳發生一起大案,兩伙本地涉黑勢力在歌舞廳火併,死了一位大佬。我爸媽大難不死,連夜逃回家。




此案涉及了很多人和事,市裡開始對以歌舞廳為首的娛樂場所大力整頓。整頓的結果就是歌舞廳要麼倒閉,要麼轉型。我爸媽失去了第二收入。




好在這時候他倆也初步完成了原始積累,靠著收入買了房子,終於不用在寄人籬下。我剛好也到了上學的年紀。這時候開始,我媽開始頻繁地到外地劇場唱戲,我爸在家帶我。




5




在各個劇場輾轉之間,我媽幾乎跑遍了東三省,認識了很多民間藝人。最小的十歲出頭,最大的五十多了還活躍在演出第一線。




他們大多出身農村,沒什麼文化,很多人乾脆一個大字不識,靠著口口相傳背下一塊又一塊大戲,我賊雞巴佩服。




收入慢慢增加的同時,我媽也吃了不少苦。有一次在大慶演出,劇場沒暖氣,活活把她凍哭了。




這段時間我爸也沒閑著,當時農村結婚或者給老人慶生,都會請一套班子來慶祝。我爸跟同事經常接到這樣的活。這點錢其實挺不好賺。




首先人家不會為了個婚禮或者生日專門搭個劇場,最多支個棚子,趕上天冷你就自求多福吧。然後這類演出一般分三場,早中晚各唱一次,二人轉,歌舞連軸轉幾乎不給演員休息時間,吃飯如廁都得爭分奪秒。




我爸為了多賺一份錢還自學了主持,每次都在二人轉,歌手,司儀之間無縫切換,我很佩服他居然從沒串詞。




最操蛋的是偶爾會遇見村匪惡霸,演出前談好了價錢,唱完翻臉不認賬,就不給你錢,咋地?削我?你們敢嗎?當然不敢了。而且這類演出都是口頭協議,也沒法報案。




我爸有時會帶著我一起下鄉,本來以為是怕我自己在家淘氣,後來一想,其實他是想帶我吃點苦,讓我體會一下賺錢的艱辛。




兩個人年輕的時候用身體健康換錢,四十歲以後開始用錢買健康。我媽留下以腎炎為首的一眾病痛,我爸也留下了腰間盤突出等榮耀勳章,兩個人小毛病不斷,常年吃藥,特別是我媽,配起感冒藥特別純熟,自封老中醫。




6




2002 年又是一個分水嶺。




那年夏天,我媽在外面買了一張碟片,封面上是她的老同學,魏三。當年在戲校,幾乎沒人願意跟他搭戲——因為他嗓子不好,屬於祖師爺不賞飯吃那種。




那張碟片是魏三最某次演出的錄像,大概一個小時,包含幾首歌曲和四個小品,一句戲都沒唱。台下觀眾掌聲不斷。




後來她跟我說,其實很早以前,很多民間藝人就不再練戲了,他們用段子和小品照樣撐起一場演出,然後大火,被觀眾牢牢記住。




我媽只會唱戲,雖然她跟我爸鬥嘴經常贏,但在舞台上她就沒有這麼好的口才,只是仗著嗓子好慢慢在圈子裡有了名氣。本以為靠唱已經足夠了,後來發現遠遠不夠。




看完碟片我媽很失落,我覺得對她衝擊最大的不是自己的本錢漸漸不值錢,而是是魏三的逆襲。畢竟她這人太要強,一輩子沒服過幾個人,而如今不得不接受現實,自己永遠不會比魏三出名,也不會比他有錢。




有次他們偶遇了。當時魏三已經是知名笑星,他仍然管我媽叫姐,我媽覺得很尷尬,甚至不敢搭話。祖師爺確實沒賞他飯吃,但他他媽也沒鳥祖師爺。




但我媽畢竟不會消沉,她永遠跟生活抗爭。她開始學著講段子,演小品。家裡的碟片越來越多,都是知名轉星的演出視頻。我看了一些就覺得無聊——當年魏三的小品,最出名的是《傻子和妓女》(具體名字忘了)以及《上海灘》。同行們紛紛效仿,一時間傻子系列遍地。段子太雷同,沒意思。




印象最深的是劉一水和永強媽,也就是海燕的一張碟。不是說他們演得好,只是相對比較乾淨,從頭到尾幾乎沒有葷段子。




我印象里二人轉從這一年就變味兒了。但是正規團還好,畢竟在文藝演出里,大家還是要一板一眼地唱正戲。




有點諷刺的是,二人轉正規化以後,老藝人嘲笑正規團不「地道」,摒棄了很多傳統規矩、唱腔和段子,如今,反倒是正規團保留了二人轉戲曲部分的火種。




總結一下,二人轉演員是有創造力的,但是比較有限。你看這麼多年了,小瀋陽給大家最深的印象還是二椅子,翟波還是各種神調。




《歡樂喜劇人》里,遼藝的小品一般我都看不下去,全是二人轉套路,他們創作不出好本子,只能靠小包袱和演技堆砌。我不知道是不是受限於文化水平。




有點扯遠了。




7




2005 年,我媽感覺自己唱不太動了,彼時二人轉風靡大江南北,不少人想學戲。很多老藝人退居二線,開始收徒,我媽不甘落後,也打出了二人轉培訓班的招牌。同年,我爸榮升副團長,主抓團里演出和新人培訓。




先說說我爸這邊吧。劇團為了補充新血,每隔幾年都會招學員。學員入團的主要方式是報考和走後門。進了以後,系統地學習二人轉的唱念做打。




我爸科班出身,念到高中也算一定文化,教起學生自是得心應手。只是學生們沒比我大多少,一個個血氣方剛,調皮搗蛋。我爸脾氣不太好,嗓門也大,每天教學都黑著個臉,動輒就大吼大叫,學員們私底下都管他包公。




現在這幫學員都成了劇團的主力,他們很敬重我爸,一直叫他老師。




我媽這邊就比較尷尬,第一,雖然她也在戲校學過,但跑江湖多年,靠的還是好嗓子和舞台經驗,在學校里學的一些理論都忘了,第二,有理論也沒用——家長把孩子送到民間藝人手下學藝,為的是速成,根本沒時間從理論教起;第三,劇團有排練室,有樂隊,有教材。這些東西家裡自然不可能有。因此我媽的教學比較艱辛。




她的第一批學生有五個,最大的十七,初中輟學,學歷最好,認字最多,最小的八歲,剛學會拼音就不念書了。我媽的教學方式主要是放碟片和磁帶,讓這幫小孩一遍一遍聽,硬背,然後鼓勵他們開口唱,自己再糾正。




當然基本功也是要練的。當時這幫孩子就住我家裡,我那時上高中,每天五點左右就被他們「咿咿吖吖」的吊嗓聲驚醒,多虧左右鄰居都是老年人,醒得早,也愛聽戲,不然鄰里關係都不好調解。




除了唱功,也要練身法。尤其是那個時期的二人轉,不會翻幾個跟頭你都不好意思上台。




插句題外話,以前一直以為年紀越小,柔韌性越好這句話是絕對的,後來發現還得看基因。十七歲那個學生練了兩個禮拜就能做朝天蹬了,八歲那個撕了兩個月韌帶,做個一字馬還疼得齜牙咧嘴的。




民間藝人教學出徒確實快,幾個月後就能他們跟師父一起演出了。帶著學生上台,一是為了鍛煉他們,畢竟學藝的目的是登台;二是因為演出費是按照人頭算的,而按照傳統,學徒期間,學生的收入都是老師的。這點郭德綱也說過。不過我媽不坑學生。




教學確實比走穴賺錢,但又要教學,又要演出也確實摧殘身體。2005 年-2007 年,我媽做了兩次聲帶手術,嗓子再也回復不到巔峰了。令人欣慰的是她的學生也成了氣候,雖然沒有大紅大紫,至少憑唱戲能養活自己。




這個時期我爸媽的演出以慶典和堂會為主,而且有了固定客戶——像聯通,移動和一些農業公司,每年都會舉辦幾次大型活動,那幾年他們的主辦人都會找到我爸媽,再由他們倆牽頭聯繫樂隊,這樣能多賺一份中介的錢。




8




從 2005 年到 2010 年,我媽的學生還是以青少年為主。




我印象最深的是個小女孩,來學戲的時候才九歲。跟其他學生不同,他們都是不想念書,又不想吃苦,學戲只是為了能有個一技之長。




這個小女孩成績特好,沒考過第三,只是因為從小受爺爺影響,自己喜歡二人轉。所以寒暑假的時候才來學戲。偏偏長得好看,天賦還賊高,我爸評價她是幾十年難遇的好苗子。她父母很猶豫,不知道讓她讀下去還是唱下去。




萬幸到了小學五年級,小孩終於發現自己更喜歡讀書,所以從我媽這退學了。我知道以後也鬆了一口氣。




所以你看,把孩子交給老人帶其實是有很大風險的。




2012 年以後,我媽的學生就是一些上了年紀的戲曲愛好者了,數量也不多,到今天也沒幾個。




我估計她年紀大了,打不動也罵不動了,駕馭不了這幫半大孩子,而且代溝越來越深,越來越沒法溝通。




而中年人就不同,他們到了這個年歲還想唱戲,多半是真的喜愛,而且不會調皮搗蛋,還能跟我媽聊到一起。




我媽真是唱不動了,只是她自己不願意承認。以前每到節假日,商場或者大公司搞活動是她最高興的時候,雖然累得像孫子似的,但也開心得像個孫子。




現在主辦方都找年輕人。這個時候我媽就會特別不高興,還總念叨自己老了不中用了。我原以為她這麼焦慮是因為賺不到錢,後來發現,雖然她想賺錢,但舞台帶給她最多的仍然是成就感,她喜歡觀眾因為自己的表演瘋狂鼓掌的感覺。




我爸就比較放鬆,他的工資和地位隨著工作年齡不斷增長,除了劇團的工作,也偶爾主持電視台的幾檔欄目,在老家的文藝圈也是個名人了。他喜歡看書,但沒時間看,而且他看的書,怎麼說呢,有點奇特。我家書架上仍有不少地攤文學。




他的藏書里最有價值的就兩個部分,一個是研究二人轉的相關書籍,都是很早出版的,最近的一本是八四年的,這部分藏書充分展現了一個二人轉老演員對行業的熱愛和對自身的嚴格要求。




另一部分就是我的中學語文課本。當時我不喜歡看,還嘲笑我爸沒品味。現在覺得語文課本含金量真高,我要是能記住其中一半的內容,文筆也不至於差到現在這個逼樣。




9




我爸還有十年才能退休,現在他仍然活躍在第一線——上台的次數不多,主要是帶隊演出。本以為他退居幕後了,哪成想,今年年初他跟我媽的一個學生,組隊參加了省台的二人轉綜藝節目,一不小心還成了擂主。




我說老李你真是老當益壯。




我爸說贏了一群業餘選手有什麼驕傲的。我本來不想去,你媽非讓我去。沒意思,下次不去了。




結果他又去了,而且守擂成功。




我說你身體還是挺誠實的呵呵。




他們在戲校的同學在電視上看到我爸的英姿,紛紛來電祝賀。一個同學組織了一場聚會,來了不少人。他們中大多都已轉行,只有少數幾個人堅持唱到現在。




酒席上,我媽給我發來一段視頻,這幫老同學,老哥們兒,重溫了幾個經典曲目,結果把女同學全都唱哭了,唱到後來他們自己也在抹眼角。




10




寫到這發現我已經回顧了自己短暫的前半生。我不會唱戲,也不懂聽戲,但我跟二人轉演員一起生活了很久。台下他們是普通老百姓,是朋友,是父母,是兒女。




二人轉將來會怎麼樣我不知道,但它真的是挺有意思的一個曲種,二人轉演員也是很有意思的一群人。




戳小程序查看剩下的 72 個回答:如何看待東北二人轉這門藝術?







小事 | 第一次坐飛機


小事 | 單槍匹馬,我找到了親生姐姐


小事 | 出動吧,民間福爾摩斯


小事 | 有人作死才有人升遷嘛


小事 | 生而為人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知乎日報 的精彩文章:

小事 | 與你共勉
讓治療癌症的「車」跑起來,這是今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TAG:知乎日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