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育兒 > 孩子厭學是青春期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注意文章中的幾點即可

孩子厭學是青春期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注意文章中的幾點即可

過渡階段的孩子為什麼厭學

孩子上一年級了,表現出厭學的傾向。其實這是過渡期的表現,孩子在上一年級時,要轉變自己的角色了,自然會出現一些不適應的情況。這個時期並不需要家長太過關心孩子的成績,而且應該將重心放在引導孩子渡過這個時期上。

現在的家長都很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我也不例外。

兒子從小到大,我都把他當成大人看,凡事總是和他講道理。這樣他則更早熟一點,知道的事情也比周圍同齡的孩子稍微多一些;用腦筋急轉彎考他,他的腦子也比鄰居的孩子轉得快。因此,我早早地讓他上了學。

記得,兒子是5歲半上的小學一年級,這在我們那個縣城算是比較早的。為此,我事先還託了關係找了人,可沒過幾天,他就和當初上幼兒園一樣不想去了。他說:「學校總是教那幾個『ɑ』『o』『e』,煩死人了!」

孩子厭學是青春期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注意文章中的幾點即可

我好說歹說,告訴兒子過幾天老師就會講新鮮的,才把他哄到了學校。可他每天放學回家,總是一臉苦相,仍然抱怨老師不給講有意思的東西。

老師留的作業,兒子也不好好做。生字練習,他常常是寫著寫著就睡著了。每到這時,我都不忍心叫醒他,但又怕他第二天上學,挨老師的批評,於是,就替他寫,還故意寫得歪歪扭扭的,以免被老師看出來。

這樣做的後果,就是兒子的字直到現在都很糟糕,我常與他開玩笑說:「讓一隻蜘蛛沾上墨在紙上亂爬,都比你寫出來的字好看。」但那時我沒有去想後果,只是心疼坐著小板凳伏在茶几上(桌子夠不著)寫作業的兒子,不忍心叫醒他,更不忍心去責罵他。今天我講的這件事,是作為負面例子列舉的,家長們切不可仿效。

算術他更不好好學,因為100以內的加減法他早都學會了。結果小學一年級時,每次考試他都排名偏後,尤其是算術,還得過好幾次倒數第一。

家庭的早期教育超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脫節,是導致小學生厭學的主要原因。因為孩子覺得自己會的比老師還多,自然就會既不喜歡學校又不敬佩老師,這樣不上不下地晃過一個學期,孩子不想學習的習慣就養成了。

許多從小聰明、長大了平庸的孩子,都是在這個接軌期沒有過渡好。這個過渡階段在孩子的人生鏈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但恰恰是這個環節特別容易被我們的家長和老師所忽略。家長覺得一年級不是很重要,而且孩子在學前已經學過不少東西,所以不太關注孩子的學習;而老師則多半把精力用在了紀律管理上,從而忽略了這個階段孩子學習習慣的培養。如果這時家長還意識不到問題的嚴重性,還陶醉在自己的孩子比別人的孩子聰明,一旦用功就能迎頭趕上的良好感覺中,那麼這孩子就差不多給耽誤了。因為這已經不是他想不想用功的問題,而是他還會不會用功的問題了。

我以為,在新的教育體系尚未構建好之前,家庭早期教育應當更多地放在孩子習慣、品德和性格的培養上,而不應該是提前幫助孩子填充過多的知識。因為這個時候正是培養孩子學習習慣和做事作風的關鍵時刻,是一個人一生的奠基期。現在,「接軌」已是一個時髦的名詞,那麼,我們做家長的就更應仔細地研究、認真地對待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接軌問題,不要讓孩子輸在人生的起跑線上。

孩子厭學是青春期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注意文章中的幾點即可


讓逆反和厭學遠離青春期 孩子的成長需要關注

青春期孩子們的逆反心理和厭學情緒是很多家長和老師都要碰到的問題,逆反心理的本質到底是什麼?厭學情緒的根源有哪些?有著豐富的精神科臨床診治經驗、心理諮詢和治療經驗的沈家宏一一道來。

逆反父母和朋友親密

一項關於中學生逆反行為的調查表明,25%表示經常有,59%偶爾有過,16%為其他。調查中,10%的人從小學時開始有逆反感覺,67%從初中開始逆反,23%在高中時逆反。沈家宏介紹,孩子在成長時,有兩個特殊時期有逆反心理,2—5歲是第一反抗期。12歲至15歲進入第二反抗期,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都在初中,生理和心理發展很快,獨立意識增強,逆反心理和逆反行為增加,就出現父母不讓做的偏做,跟父母和老師對著干。

「對於孩子來說,最親密的應該是父母,但是遇到問題或者困難時,第一個選擇傾訴的對象卻不是他們。」沈家宏說,調查表明58%的孩子會在第一時間找朋友傾訴,5%會找家長說,而23%的孩子則選擇憋在心裡,14%為其他。

沈家宏介紹,孩子雖然跟家長逆反,但對於同齡的夥伴卻變得親密。從初一開始,孩子對家庭的依戀會向夥伴群體轉變,形成親密的夥伴關係,形成比較穩定的小圈子,孩子的言行、舉止、愛好、打扮都受夥伴們的影響,信任夥伴勝過家長和老師。

與之相對應的是,沈家宏介紹,現在很多父母卻都自認為很關心孩子,可是除了學習成績之外,他們似乎對孩子一點都不了解,所以才會出現越來越難溝通。

孩子厭學是青春期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注意文章中的幾點即可

孩子成長需「無條件」關注

據來自部分中小學的調查數據顯示,目前中小學生厭學率已達到30%,而實際情況比這個數據還要嚴重。厭學已成為當今教育界的一個棘手的問題。沈家宏就說,厭學情緒形成有主客觀因素,關鍵是家長也採取正確的輔導方法。

沈家宏說,隨著社會的競爭加劇,擇業的難度越來越大,更加促使父母們望子成龍,而且往往偏重於智力教育,不顧子女的心理發展水平和承受能力,對子女提出過多的苛求。有的家長除了要孩子完成課內的學習任務外還要「加餐」,購買多種輔導材料等等,超越了學生的心理負荷。因此,他建議不要對小學生要求太嚴。

特別是有些父母只關心孩子是否取得好成績,但對獲得成績的過程、途徑卻採取漠然的態度,對孩子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也置之不理,只是要求孩子學習再學習,結果使得孩子產生厭學情緒。

如果孩子的成績好,就給予無微不至地關愛;如果孩子的成績不好,就「撤回」了關愛,甚至冷眼相待。這是許多家長的兩副面孔、兩種態度。沈家宏就說,,孩子的成長是需要無條件地積極關注的。不論孩子的表現如何,他作為一個人的價值是與生俱來的,不會因外在的獎懲、地位而變化。

孩子厭學是青春期的過渡階段,在這個階段,注意文章中的幾點即可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

「興趣是學習的最大動力。孩子願意做什麼、不願意做什麼,往往由興趣而定。」沈家宏說,家長希望孩子有怎樣的興趣,就應提供相應的環境刺激,要使他們的興趣持久,更需要家長對他們的成功有所關注,小小的讚賞也能激發他們百倍的熱情。

研究表明,孩子在學業上的成就及積極性格的形成,與家長的褒獎密切相關。沈家宏認為,對孩子的進步,哪怕是微小的進步,也應給予肯定和表揚,當然要注意避免過分的獎勵。家長在教育方法上切忌簡單、粗暴,更不能棍棒相加,要以平等的態度和子女多交流、溝通,了解其思想動態,給予及時的關心、指導。

沈家宏建議,家長可以幫助孩子挖掘教材的興趣點,這是激發興趣的源泉。孩子如果對某門功課缺乏興趣,就不容易學好。就像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對每一個正常的孩子來說,要求學習本來就是一種需要,但學習枯燥無味,必然壓抑孩子的求知慾望,挫傷孩子的學習積極性。

作為家長應幫助孩子創造一個生動有趣的學習環境,變枯燥無味的學習為生動活潑、靈活多樣的學習,以此來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沈家宏表示,家長可以多給孩子講講古今中外的名人有關學習的故事,給孩子樹立榜樣;也可以經常帶孩子去參觀、旅遊,邊玩邊學。

來源:教童有方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積極家庭教育 的精彩文章:

「夫妻情感」夫妻有三等,你們是哪一等
為什麼孩子在學校比在家裡聽話?

TAG:積極家庭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