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道家醫學的三境九重

道家醫學的三境九重

關注一下,更多精彩等著你!

《呂祖醫道還元》是「聖(清)光緒二十年,歲在甲午季秋,廿九戍刻,降著」,由「板藏 粵東省城善書總局」印刷的1本道教醫學孤本古籍。隨著該古籍的整理和挖掘,促使學界對道教醫學的內涵做更深入地解讀。道教醫學包括三種境界:「身」醫學、「心」醫學、「性命」醫學。 「三境」又各蘊含三重層次:「身」醫學分為《脈理奧旨》、《癥候源流》、《葯法闡微》;「心」醫學 分為《天地心》、《五氣心法》、《無礙心》,「性命」醫學分為《性命洞源》、《修性復命》、《真體圓成》,共計九重。從《呂祖醫道還元》探討道教醫學「三境九重」之內涵,不僅對道教道學研究必不可少,對中醫學尤其中醫哲學研究,也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關於道教醫學的定義,《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云:「道教為追求長生成仙,繼承和汲取中國中醫學的成果,在內修外養過程中,積累的醫藥學知識和技術。它包括服食、外丹、內丹導引以及帶有巫醫色彩的仙丹靈藥和符咒等,與中國的中醫學既有聯繫又有區別,其醫學和藥物學的精華為中國醫學的組成部分。」日本學者吉元昭治所著的《道教與不老長壽醫學》稱:「所謂道教醫學,可以說就是以道教為側面的中國醫學。這些被看作是道教經典中的主要內容。不過現在,就像道教湮滅在民間信仰(民俗宗教)之中那樣,道教醫學可以在民間醫療,或民間信仰中的信仰療法中見到其蹤跡。」《中華道教大辭典》在「道教醫學」條目中云:「道教醫藥學是在道教文化中發展起來的醫藥學。這不僅是因為道士以醫術佈道促進了它的發展,而且是由於這類醫術和藥物本身就含有道教修鍊的特徵。……道教醫藥學是以長生成仙為最高目標的醫學。…… 是一種社會醫學和宗教醫學。胡孚琛先生認為:道教醫藥學大致包括三個部分的內容。其核心部分是仙藥、本草、醫方、針灸等,大致範圍相當於世俗的中醫學和中藥學。道教醫藥學的中間層部分是導引、按摩、氣法、辟穀、房中、存思、飲食療養及起居禁忌等,這是靠自我攝養和調諧精、氣、神來防病抗病的技術。道教醫藥學的外層部分是符水、藥籤、祝由、祭祀、齋醮等調整社會環境和心理環境的治療方法,具有強烈的宗教特徵。道教醫學是一種社會醫學,重視調節人的社會關係和心理因素。道教醫學另_特徵是帶有宗教性和人神交通的巫術傾向。道教醫學還有一些特徵,那就是它重養生、重預防,將醫藥同人的飲食起居結合起來。以上都體現了道教醫學區別於世俗醫學的特色。上述關於道教醫學的論述,都從不同的角度豐富了道教醫學。但隨著《呂祖醫道還元》的挖掘和整理,將促使學界對道教醫學的內涵做更深入地解讀。

《呂祖醫道還元》是「聖(清)光緒二十年,歲在甲午季秋,廿九戍刻,降著」,由「板藏粵 東省城善書總局」印刷的一本孤本古籍。該書無疑是一本道教醫學專著,如開篇即賦《純陽呂祖仙師寶誥》「志心皈命禮」,云:

玉清內相,金闕選仙。化身為三教之師,掌法判五雷之令。黃梁夢覺,忘世上之功名;寶劍光騰,掃人間之妖怪。四生六道,有感必孚;三界十方,無求不應。黃谷磯頭留勝跡,玉清殿內煉丹砂。存芝像于山崖,顯仙蹤於古洞。闡法門之香火,作玄嗣之梯航。大聖大慈,大仁大孝。開山啟教,元應祖師。天雷上相,靈寶真人。純陽演正,警化孚佑帝君;三曹主宰,興行妙道天尊。

《醫道還元自序》中又云:

吾自晚唐下塵,得遇鍾離老祖,授以心性之學,皈依至道。並授濟世救人妙術,令我遍行救濟數十載,足跡幾遍寰區。一旦叨蒙天恩,遂辭塵而歸羅洞,迄今廁身金闕。救世之本願未酬,時駕青鸞;度人之素懷欲白,適逢文武二帝,同在座中。談及至道不明,人心日流於穢濁,致本真喪而疾病夭傷,興言及此,皆為太息。因協奏上皇,降旨敕吾垂書。俾迷昧者得所信,從而學習。統君民、上下、老雜、智愚而皆宜,故特擇地於信宜焉。爰令法門弟子,秉木筆以待傳。將吾所得醫身醫心醫性命之道,畢達於世上。皇名是書為《醫道還元》。

全書約20萬餘字,有六序、九卷正文、一附。六序:《玉皇大天尊序》、《太上道祖序》、《如來佛祖序》、《文昌帝君序》、《關聖帝君序》、《醫道還元自序》。九卷正文:《脈理奧旨》、《癥候源流》、《葯法闡微》、《天地心》、《五氣心法》、《無礙心》、《性命洞源》、《修性復命》、《真體圓成》。一附:《呂祖奇症新方》。

《呂祖醫道還元》九卷其實可以分為三大部分:「身部」、「心部」、「性命部」。前三卷屬於 「身部」《脈理奧旨》、《癥候源流》、《葯法闡微》,主要講「治身」;中三卷屬於「心部」《天地心》、《五氣心法》、《無礙心》,主要講「治心」;後三部屬於「性命部」《性命洞源》、《修性復 命》、《真體圓成》,主要講「治性命」。這三個部分呈遞進關係。《玉皇大天尊序》云:「身心性 命,統而會之則為道。不治身,無以及心;學不治心,何以入性命之微?」《自序》云:「故先 治身,繼治心,終治性命,而統括之曰醫。……由身及心,由心及性命,一一會通,又何疾病之不可已,又何患至道之不造其極耶?」《太上道祖序》云:

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醫道

人雖由性命乖離,致心受其病,而後牽連於百脈,然百脈既受其病,又何暇講龍虎之交、龜蛇之會?救死尚恐不瞻。縱有三家相見之法,無從施兩大締交之妙,莫可措執。此與語禪,真是猶使餓殍荷千鈞之任也。剝膚之災未去,奚暇治心完性命?……調百脈使歸安和,不異厥初此身之還元也;修五德以達到無礙,不愧本來此心之還元也;煉精歸氣,鍊氣歸神,煉神化虛,反其當來,此性命之還元也。醫中有道,道中亦要醫,無非返本尋原之妙。……三教同源,於茲可見;萬法歸一,舍此安求。

可見,《呂祖醫道還元》是一本道教醫學古籍。從《呂祖醫道還元》看,道教醫學包括三種境界:「身」醫學、「心」醫學、「性命」醫學;每種境界又具體包括三重層次,共計九重內涵。

一、「身」境三重

《呂祖醫道還元》前三卷《脈理奧旨》、《癥候源流》、《葯法闡微》主要是論述「身」醫學的。所謂「身」醫學即是以「身體」為研究對象,探討「身體」之生理病理以及治療的一門學科。

卷一《脈理奧旨》首重「脈」但並非僅限於「脈」,而是與「望」、「聞」等「四診合參」的。並且關於脈診,也分為平人脈象、各種病脈以及絕脈等幾類。如 《脈理奧旨總論》云:

洪溕未判,一氣混元;太極初分,五行列位。陰陽貫乎萬象,水火運於兩間。天氣輕清,常充盈而流轉;地氣重濁,實凝固而安貞。稟三才之末,身具百脈之關。上則符天,下則符地。天有晷度,人之脈竅同其源;地有山河,人之脈絡合其妙。三百六十無非脈之貫通,八萬四千儘是脈之穿透。同源異用,合一分三。內景和諧,諸災不作;本真耗散,百病俱生。時手庸醫,習古書而未化,強猜誤認,視人命若無關悉,由脈源不分,脈理所以多錯也。

這一段話根據「天人同構,天人合一」原理,並按照「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的順序推演之。「天氣輕清,常充盈而流轉;地氣重濁,實凝固而安貞」,推演至二;「人稟三才之末, 身具百脈之關。上則符天,下則符地」,推演至三;「天有晷度,人之脈竅同其源;地有山河,人之脈絡合其妙。三百六十,無非脈之貫通;八萬四千,儘是脈之穿透。」這兩句則推演至萬物。 如此從整體到局部,越來越細分,後三句則重點把「天人同構,天人合一」原理,落實到「脈」 上,而雲「三百六十,無非脈之貫通;八萬四千,儘是脈之穿透。」但這四句是言「天人」之同; 「同源異用,合一分三」,則言「天人」之異。可見我們常謂的「天人同構,天人合一」,其真實 內涵是「天人同構,同中有異;天人合一,合中有分。」而「時手庸醫」之後文,則直指時弊,論述脈學之首重。 又云: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北坎命根活五黃,而通九紫;南離神室宰白璧,而守青松。其動也,若換宿移星;其生也,如長虹閃電。清清淑淑,洋洋悠悠。十二辰動數有常,上下關周行不滯。略言其概,大象如斯。至若究乎命之源本,必審乎脈之根苗。土釜潤溫,息息之來不暴;金鐘鳴響,點點之報有神。火得水而不飈,象如燕飛下上;水得火而可治,形若鵝行往來。藏魂宮安,那有鈍刀刮竹;載意垣穩,豈見競弩張弦。其至如賓,知五臟之完固;其去似客,識六腑之平和。興衰雖按四時,端的實憑三指。此乃以平等而論之,先知無病所流露也。

這段話其實是用道教的術語來論述「平人之脈」,所謂「以平等而論之,先知無病所流露也」,正是寫照。

來長去短,陰海泉涸何疑;去疾來遲,陽關氣虧莫錯。察來撒豆拋珠,知命基之不立;按去轉繩扭索,有暴客之相侵。鐵尺橫空水土敗,燈籠懸象火德非。純陰自有本相,張舉則難速生;純陽宜守舊規,消沮而期將至。頻頻到手辨實與虛。間間通音問寒與熱。江中竹筏,須按部位以究其端;池底藕蓮,亦依方所以原其疾。猛虎下山,當知攻法;微羊宿草,間宜施威。蔥里試問有否,石內那見空焉。滑等油車之轉,男婦作用當分;澀如石路之行,陰陽損虧宜辨。絡不流通,定是兩端首鼠;關苟蔽塞,好比一個驚鴻。三陰賊劫敲到,密而且微;三陽敵攻打來,重亦兼疾。

這段話是關於「病脈」的總綱。所謂的「撒豆拋珠」、「轉繩扭索」、「鐵尺橫空」、「燈籠懸象」 「頻頻到手」 「間間通音」 「江中竹筏」 「池底藕蓮」 「猛虎下山」 「微羊宿草」 「滑等油車」、「澀如石路」等等,其實都是用形象化的文字對病脈的一種描述。

不僅如此,在《脈理奧旨》里,還分別論述了各種「絕脈」及預後,如「魚戲波,難逃十日;鳥啄木,莫度三朝。暴然半刻不來,將作行屍之體;倏爾幾聲亂應,急求保命之丹。」又如 「其或暴脫根株,難窺源本;兼辨聲色,可究情由」則說明了脈診當與望診、聞診「合參」。而關於切脈的要旨方法,更有精闢論述:

脈合而一箭破的,脈殊而九竅當參。載籍備詳,勤稽自得。竅竅皆統於三焦,滴滴咸歸於六部。察其兩旁,大小攸辨;究其三驛,強弱暗分。獨盛一指,當問賊由誰唆;兼變兩關,還尋惡從何起。左衝右突似敗兵,細觀何宮之異;忽來即去如狂鳥,詳搜攸伏之緣。按部位以參求,憑靈苗為照燎。

總之,本卷從「天人同構、天人合哲理到脈理。在論述脈理的時候,首先談脈學的的重要性,分別論述常人脈象、各種病脈以及幾種絕脈及預後,其次論述聞診、望診等與脈診合參,再其次論述切脈的要旨方法,並論述了如何根據脈象來防治調理,最後以「醫未病之病,見在機 先;逐既災之災,法在指下」來總結全篇,點明全篇之要旨。

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號脈

值得一提的是:《脈理奧旨》在很多方面與現在所謂的中醫學不同或說深刻。如「水中寓有 真火,合而潤暖乎脾胃」,此言腎與脾胃之關係。這「潤暖」二字可謂傳神,因為腎臟的本質 是「水中寓有真火」之臟,水能潤,火能暖,所以腎臟能「潤暖」脾胃。時醫在溫中健脾時兼顧溫腎,而在養胃陰時卻常常忽略滋養腎陰,觀此可鑒。又如「十二辰動數有常,上下關周行不滯。略言其概,大象如斯』』,這其實涉及到對中醫整體觀的認識問題。但什麼是中醫的整體觀?我們認為中醫整體觀應該從時間、空間、時空三個維度去看,而「十二辰動數有常,上下關周 行不滯」,「人之脈絡,亦按十二辰,動發不悖」「一曰之間,息息相通,無止時也。即以一息而論,亦是四至為常」等,正說明了這個問題。再如「火得水而不飈,象如燕飛下上;水得火而可治,形若鵝行往來。」瑠這裡說的是人腎中水火生理狀態下的脈象。需要注意的是其特徵「象 如燕飛下上」,即「乃脈之自下而來時。方來是下也,既到是上也」。「形若鵝行往來」,即「脈之不可過疾與過徐」。換言之,什麼才是生理的腎臟之脈?可能不是現在教科書上所說的「有根」 那麼簡單。觀此方可知道怎樣判斷腎中水火之平衡態。

卷二《癥候源流》其本質是以「醫易相通」為總綱來論述醫學。故開篇即云:

易象包羅天地,不外休徵咎徵;人身調理陰陽,當稽無病有病。俯察仰觀,可識兩間之變;寒來暑往,悉憑四序之遷。奇正相生,祥殃互異。風狂雷迅,自是天氣不平;川竭山崩,孰非地靈失守。人稟其氣以成形。脈絡依然契合;身因乎氣之作慝,癥候自貴詳分。萬態千般,曷勝枚舉。賅原括委,自獲統宗。百脈推本乎五行,諸災咸歸於八卦。

在「諸災咸歸於八卦」之後分別論述了乾、兌、離、震、坎、艮、坤、巽八卦的「癥候源 流」《呂祖醫道還元》的八卦是緊密聯繫中醫五行五臟觀的,如「中男構釁,欲耳不問」,「呂真人曰:中男者,何?坎為中男,於五行為水。在人則腎是也。腎水為生身之源,而其脈絡則通於耳孔。從耳孔上下左右量出一寸,皆腎竅之所管。」「少女蒙塵,掩鼻而過」,「呂真人曰:何謂少女?在易卦,則兌為少女,屬金。在人,則肺金是也。肺主乎氣,晝夜呼吸,即須臾不可離。其竅則通達於鼻。曰蒙塵者,乃人之肺金有所蔽塞。肺本至清至潔,一塵不可染。謂之蒙塵,則有所染矣。」 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癥候源流》在很多方面對現在的中醫學有啟迪。如「握樞則才堪調燮,失職則患自頻 仍」,這14字是總括肺金「握樞」之重要地位,強調肺金在治療多種疾病中的重要性,不亞於脾腎。肺金之所以如此重要,主要是因為肺金的主氣功能,因為「天地不外一氣之默運。人身亦 不外一氣之旋轉」,而肺主氣司呼吸,所以稱肺金「握樞」,即把握中樞關鍵之意。

卷三《葯法闡微》開篇即云:

蓋謂藥物繁生,何止飛潛動植;丹方妙用,恆施水火陰陽。五氣清濁,化成聲形色味;九星正變,造就時地性情。道合君臣,何須重作本草;事關人命,慎勿輕投古方。縱教讀盡方書,未必能窺原本;若非殷勤救世,何勞詳發玄微?疾亦多門,固貴因端竟委;葯求妙法,尤在運巧制宜。味若輕清,急需則或相倍蓰;品如重濁,過用則立見災非。善走多耗本真,太和易生惡積。或降或升,有時交相為用;作通作塞,亦間准類以施。除災如除盜,攻守自有權衡;調葯似調兵,後先豈無節度?按剛柔之妙用,別進退之機關。春夏相生,和同大造,秋冬交濟,氣合化工。性稟中五,每貫徹乎八方;關膈有三,實統融於一氣。生生法乎河洛,在在妙其屈伸。真訣無多,全憑領悟;奇功至廣,試為詳言。

這裡首先說明了藥物「何止飛潛動植」,但用藥的原則是「恆施水火陰陽」,突出了五行中水火的重要性。同時提出了「五氣」 「君臣」「輕清」「重濁」 「善走」「太和」以及升降、通塞、剛 柔等藥物之「品性」諸多概念。如果說上述與中醫學並無多大差異的話,下面則「詳言」 了道教 葯法之「真訣」,如呂真人對「五氣清濁,化成聲形色味;九星正變,造就時地性情」一句注曰:五氣者,即水火木金土五行之氣,此承上文所言。水火二氣,已備五行,特揭示之,以起下文作用之意,乃通章之大旨也。氣有清濁,清者輕而上浮,自其微者言之,氣之輕清,鼓鑄流行,落於冥忘之間,久久凝而為丹,此內葯也。自期顯者言之,品物亦有稟乎氣之輕清,惟其氣屬輕清,故可佐人之真元,此外葯也。如下文所言用藥之妙,即指外葯而言。氣有濁者,深言之,濁氣降於下,從下流而發去,別濁即所以揚清,亦講內葯之妙用。淺言之,物稟重濁之氣,則性多下行,亦足調人之根本,乃系外葯之功。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呂真人這裡著重闡釋了外葯與內葯的妙用。關於內葯、外葯,《悟真篇》西江月詞云:「內葯還同外葯,內通外亦須通;丹頭和合類相同,溫養兩般作用。內有天然真火,爐中赫赫長紅,外爐增減要勤功,絕妙無過真種。」可見內葯、外葯之名分,實是道教之術語。

不僅如此,《葯法闡微》還有很多微妙之處,迄今尤有現實意義。如:

在有形之葯與無象之葯,合而用之,方可調治。

有形之葯,即溫補命門之方也……無象之葯,即絕妄緣,卻思慮,塞慾海,久久養復一 點元陽。

這其實是論述命門火衰的治療原則,「在有形之葯與無象之葯,合而用之,方可調治。「有 形之葯,即溫補命門之方也。無象之葯,「即絕妄緣,卻思慮,塞慾海,久久養復一點元陽。值得注意的是:此言「有形之品」,是指血肉有情之品。《醫門法律?寓意草》雲「下虛者,不但真陰虛,究竟真陽亦虛,何也?陽氣以潛藏為貴,潛則弗亢,潛則可久,易道也。盞中加油,則燈愈明;爐中覆灰,則火不熄。此言「盞中加油」,即是以血肉有情之品填補真陰,俾精血得 補,「則燈愈明」。所以其實這種「命門火衰」證,其本質是「真陰虛」之證,準確地說,是以陰虛為本的陰陽俱虛證。否則治療為什麼首先要填補真陰?認清這一點,對於臨床處方用藥很有價值。如遇到「真陰虛」之證,至少要用兩類葯組方:一是血肉有情之品的填補真陰葯,如紫河車、龜板等;一是推動先天運化的葯,如附子、肉桂。時醫有隻主張只用附子、肉桂來溫陽,而忽略用血肉有情來填補真陰者,其實對病人是有害的。為什麼?譬如燈里無油而不明,只靠扇風來鼓動,則油耗日重,早晚必生不虞之故。所以先賢首重「盞中加油」。又如:

縱教讀盡方書,未心能窺原本;若非殷勤救世,何勞詳發玄微?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這句話十分切中時弊。對於一個病,十個中醫可能有十種辨證,而且即使中醫辨證一致,處方用藥又各自不同。有喜補的,有喜瀉的,有喜寒的,有喜熱的,有主陰虛而滋陰的,有主陽虛而溫陽的,即使同主陰虛,用藥有主張草木金石的,有主張精血有形的。而且不管哪種理法方葯,似乎都可以找到師承依據。導致這種弊病的不是中醫本身體系的問題,而是現在中醫「衹識 得萬派枝分耳,其原本究罔然無所得,」要純正中醫內部的思想,對中醫形成統一認識,正是該書強調的——醫道還元丨這不能不說是道教醫學對中醫學的啟迪和貢獻。

二、「心」境三重

《呂祖醫道還元》中三卷屬於「心部」:《天地心》、《五氣心法》、《無礙心》,主要講「治心」。所謂「心」醫學主要以「心」為研究對象,與「身」一起,構成道教的「身心醫學」。但道教 「身心醫學」與現代西醫之「身心醫學」還有很大不同。

卷四《天地心》開篇即云:

浩浩穹蒼,茫茫下土。既包含於無外,亦發育而靡窮。孰為主宰?依然主宰若存。誰是綱維?自覺綱維不墜。華工迭運,亘古常新。弭悖害之虞,往來自通消息。還靜虛之體,布濩足見玄微。聲臭皆無,旋來妙機一點。質形常寂,流出大用千般。按實數以窮推,仍然陳跡。逞聰明而臆說,莫究真元。闔辟互為其根,動靜統歸於簽。生生殺殺,不假安排。始始終終,儼如布置。無為而無不為,不一而歸至一。是以道求散殊,宜觀萬物之理。倘若道尋

源本,當究天地之心。

從「是以道求散殊,宜觀萬物之理。倘若道尋源本,當究天地之心」可見,「天地心」即是 「道」,萬物從「道」出發,復歸於「道」為什麼要追求天地心或說道心呢?是因為:「欲究其無 形,必於有形之體叚,舉以發其端也」即借無形推究有形。「欲言人之玄奧,先即天地以推 詳,知天地便可達乎人也」,即參天地推詳人。「必究明天地之心,然後可以修心」,即體悟天地心推究人心。那麼,怎麼才能悟天地心,入門功夫又是什麼? 「人之修心,不外盡人以合乎天 地,造到無上境,亦不過從此著手。」

《天地心》更將「心」與疾病做了更為直接和深入地闡釋:

人苟能除其殺機,則此心藹然,有一團中和之氣,真元自不奪,血氣亦覺和平,反殺從 何而來?

這句話可謂一語道破「心病」之癥結所在真諦。《遵生八箋》有云:「西方聖人使我戒殺茹素,豈果異道者哉?人能不殺,則性慈而善念舉,茹素則心清而腸胃厚,無嗔無貪,罔不由此,即宣尼惡衣惡食之戒,食無求飽之言,謂非同一道耶?余錄諸經法言,覺彼飲食知忌,俾得人元之壽。」相對於《遵生八箋》的這段話,《呂祖醫道還元》似乎更深入一點,與道教的聯繫也更緊密一些。兩者也可以互為註疏。 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卷五《五氣心法》其實是介紹具體的修心方法。呂真人對「佛土之宮,神洲之宇,七寶羅全以供養,五氣交濟而氤氳」注曰:

此一篇分別人心五德使修心者知所從入。故篇內逐段推演,反覆詳剖其妙用。何謂佛土之宮、神洲之宇?佛土者,佛國之土,至清至潔。蓋佛國安於無為,無殺生害物,穢濁無從著於土,所以土潔。佛土既極其潔,則佛所處之宮可知,言此以比人之心。佛經所云清凈土,即此義也。宮本四面牆垣而中虛,人心亦有此意概,故以為喻。人主惟本來清凈明潔,乃可以佛土之宮擬之神洲者,即所謂三大之神洲。仙真所寓之區,亦不塵不擾,宇亦宮也。人心本來不染_塵,自不啻神洲之宇。此二句原以比人最初之心。句中佛字與神字,最宜細玩。蓋人心清潔無塵,內具一點靈光,即佛與神字真種,故此二字,未可大略看過也。何謂七寶羅全供養?此即佛宮神宇內之事。七寶者,珊瑚、瑪瑙、金、銀、琥珀、珠、玉是也。佛土宮,神洲宇,皆用此結成。異采流光,晶瑩朗激。不分晝夜,皆無晦冥。供養者,即安妥之謂。言此以比人本然之心,光明不昧。蓋人心不著物累,中藏一點真靈,有普照大千景象,一如佛土神洲之宮宇,以奇珍結成晶瑩景況。心不昧而真靈安妥,亦如七寶宮宇,安妥神佛焉。何謂五氣交濟而氤氳?五氣者,即水火金木土之五氣。蓋佛土神洲不分四時,五氣無倚毗,有一種陽和清淑氣象。無過寒,亦無過暑,百毒不至其地。古佛聖神居此,其樂孰力口。氤氳即氣候無偏之,謂人心本具五氣之德,無乖無戾,有一段純和氣,亦如佛土神洲之五氣氤氳。故古經云:「收合氤氳見本來」,是此意也。此一節,首揭人心粹然之本體,以立通篇提綱。下文乃即五氣妙用,逐節推詳。皆所心發明心學之門徑也。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五氣心法》其本質是論述如何用「修心」的方法來預防和治療疾病。這點可謂道教醫學的 —大特色,也是其他世俗醫學可能難以達到的境界。如呂真人曰:

有一種人,論其志亦欲上達,但空口中言道,而不知道之所寄安在,罔然枯修,置五德之妙用於度外,不肯細為考求,只一味閉目死坐,或虛談邪術,殊不知本元已失,欲因此而成聖賢仙佛,是直捉月於水中耳,老死豈能有成耶?

若「置五德之妙用於度外」 「成聖賢仙佛,是直捉月於水中耳,老死豈能有成耶?」充分說 明了「修心」的重要性,而修心的要津就是「五氣心法」,目的是「五德之妙用」。這種細緻入微的剖析,可能即使是現在西醫的「身心醫學」也是有所不及的。

卷六《無礙心》是在《五氣心法》基礎上的再深入。如呂真人對「人身之內,有靈谷焉。太陽出入於其間,神龍隱約乎其下」注曰:

此篇欲詳發人心無礙境界,俾修心者,得所印證,合三教而一以貫之,故首揭明心中之藏,以為無礙印心本原,人身內何謂靈谷?蓋指心中之竅而言,人心之竅,中空無物,如谷焉。惟其中空如谷,而真靈寓之,谷中既有真靈,故曰靈谷。人所以靈者心,心所以靈者,以其虛而無物,而真靈得寓,儒雲至虛至靈,活潑潑地,釋雲極樂國,道雲杳冥之鄉,皆此靈谷也。但人同此靈谷而不能保其靈者,緣無形之私,襲入於其中,則空者實,真靈遂無所藏而散,一至真靈散,則此谷成為死谷,邪穢叢集,心遂不能無礙。欲印心於無礙者,不可不先將此關頭究明也。何謂太陽出入其間?太陽者,即指人之元神。蓋一心本為藏神之區,神為本然之陽火,故謂之太陽。其出也,由此而後應於五官百骸;其入也,則反而歸於此。但人多出少入,或出而應於目,則目視無制,亂色搖之;出而應於耳,。則耳聽無度,奸聲動之;至於百體,莫不皆然。愈出而愈紛,愈紛而愈擾。晝夜不靜,久而衰耗,求其長為礙心而不可得,何況無礙?學者欲臻無礙境,當先從入字實實落落用功,不至散失其元神。天地所以能光明普照者,有太陽耳。人亦何莫不然?觀此便知收神為修心要緊關頭,惟一入字訣賅之,但不發明,人無從著手耳。何謂神龍隱約其下?神龍者,指人之識神而言,凡識是就只非,及一切利害之私見皆是。蓋人之識神,頃刻搖掉千里,如龍神焉。識神與太陽之元神,所別者,在陰陽耳。元神有陽無陰,識神則陽少陰多,識神亦藏於心中,但較元神則在底位,故曰隱約其一。此識神亦人人所具,即三彭之統會也。但人皆從此運用,日事虞度,則識神愈覺張侈,遂以為智過萬夫,殊不知智為私智,並非光芒普照之慧,實一凡夫耳。且識神妄動,而元神亦易耗散,所以三教聖人,皆物來自照,慧光遍及,此神智異於私智也。人苟知識神不可妄用,於無所著處,養就神光,自能普照無礙。修心之士,切勿認假為真,庶不致終墜於冥冥也。此一節詳別人心神明,使人知正途與歧趨,不可不細為辨也。 筆者認為這段話有如下幾個方面值得注意:心竅貴如空谷,空則靈,實乃死。無形之私蒙蔽心靈,心不得無礙。出入決定凡聖,多出則凡,多入則聖。「收神為修心要緊關頭」。元神有陽無陰,識神則陽少陰多。正途要收神以養元神;歧途則出神妄用識神。顯而易見,這幾乎全部屬於道教修鍊之範疇了。而這種修鍊的體悟則「祗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言」,正如呂真人所云:

靜極而神室開宕,沖漠中莫可測其際涯,內有不可名狀之真元,於靜極中貫澈上下,祗 可得而知,不可得而言。 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這裡說的是道教修鍊之境界,但不限於道教,因為中國哲學的很多境界,只能靠「內證」,且這種內證需要修鍊才可證得。現在所謂的科學性有一大要素就是「可重複性」,中國哲學的可 重複性則以修鍊為前提,在如法修鍊的前提下,當然有可重複性,而不如法修鍊,甚至不修鍊,當然不可重複這個境界。

從道教醫學的「心」境三重可見,道教醫學與現代西醫之身心醫學最大的不同是:道教醫學走的是「內證」 「內修」的路子,而西醫則走了「外求」 「外醫」的路子。

三、「性命」境三重

如果說「身」醫學、「心」醫學與現在醫學還有重合之處的話,那「性命」醫學則構成道教 醫學的特色,也是最高境界。「性命」醫學以道教「性命」為研究對象,主要與道教內丹關係密切。《呂祖醫道還元》後三卷《性命洞源》、《修性復命》、《真體圓成》分別論述了 「性命」境界之三重內涵。其中《性命洞源》說的是內丹基礎理論,《修性復命》說的是內丹修鍊方法,《真體圓成》說的是丹成境界。所以《醫道還元》後三卷其實就是內丹學卷。

卷七《性命洞源》主要論述道教「性命」的淵源。何謂性命?《性命洞源總論》有云:

究之性者,命之本,性定則命可修,命者,性之基,命立而性始盡。性中之命,生髮無窮。命里之性,迴旋靡既,盈虛消長,互為其根,剝復升沉,迭相作用,到神氣之相,抱見性命之歸根,門曰希夷不外抱元守1,功臻融化,是謂煉藥還丹。此則天地之秘機,亦即人身之妙諦也。

這裡所謂的「煉藥還丹」、「天地之秘機」、「人身之妙諦」說的就是道教內丹學。內丹學又被 稱為「性命學」,是一套以「性命雙修」為特徵的如何「成仙」的學問。「從道受生謂之性,自一 稟形謂之命」;張伯端《悟真篇》自序言「故老釋以性命學,開方便門,教人修種,以逃生 死」《樂育堂語錄》原跋稱「非闡明性命之學,無以喚醒群迷」其餘如「神仙之學,不過修鍊性命返本還源而已」;「煉丹之要,只是性命二字」;「夫學之大,莫大於性命」;內丹學文獻中對性命問題的強調比比皆是,真可謂「內外通來性命兩個字,了卻萬卷丹書」。著名道家養生學家陸錦川先生說:「道家所說的修真修道,其實也是養生理論的發展,也是剖析生命及生存奧秘的性命之學……人類的生命仍然存在著至今猶不能為人們所認識的諸多奧秘,因此這一探索還遠遠沒有完結,還需要後人作進一步的探險。」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內丹修鍊的關鍵在於「煉藥還丹」四字,呂真人注曰:

煉藥,即初功煉精氣使之合凝,煉神使與精氣融結也。還丹者,即三寶融合,還歸至_ 也。所以丹書獨創為築丹爐一說,及採藥進火等語,世人不察,遂誤認以為外物,不知丹字之義,乃借外物以取喻,醫家以火煉藥成丹,釋道家以神馭氣而成真一之至道,即儒者,亦無外此妙理,總之不外一性命之微。蓋煉到與天地同其真元,或以長生於虛靈之世,此真元即謂之保命金丹,非有形質可憑也。苟按形質求之,則誤之又誤矣。瑠性命之「功」,從道家修鍊學而言,有性功和命功之分別。扼要言之,性功為精神修鍊,命功為肉體修鍊。就整個築基煉已、煉精化炁、煉炁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的修鍊過程而言,

可謂精、炁為命之本,神為性命各半,虛、道為性之體,因此可謂煉精化炁是命功,煉炁化神是性功與命功各半,煉神還虛全是性功。至於築基煉已,有從入靜養神入手的,可謂性功;有從煉炁煉精入手的,可謂命功。但是就命功修鍊而言,所有肉體上的每一個修鍊環節,離不開精神上的作用,就性功修鍊而言,所有性功過程之中的每一個環節,如收心、止念、入靜、聚性、凝神等等,離開肉體,依然無法修證。可見,有為的命功與無為的性功不能絕對分開。上乘功夫的內丹修鍊,更是性命混融,合而為_,頓悟直超,無有性命之別,惟有天人感通而已。如此,性功和命功之說,是為了啟示初學而認為劃分的說法。

道教關於「性命」的認識,有不少值得現代醫學反思的地方。因為現在醫學對生命的認知顯然還沒有達到道教「性命」的境界。如「天何以能覆,地何以能載?此其中便有性命存焉。」 可見道教對生命的認知不僅有天覆地載的寬度,且具備「非有形質可憑」的深度。而在還原論思 想指導下,西醫認為「人如機器」,人是各種「零件」組裝起來的而已。顯而易見,用還原論思 想是無法認知道教「性命」的,認識論的差別導致了對生命的認知迥然不同。 道教醫學的三境九重—---《呂祖醫道還元》探微

卷八《修性復命》主要論述內丹修鍊方法。故開篇即云:「金丹大道,原系天地秘機;白雪奇功,允推神仙手段。旁門邪術,以偽雜真;正道妙行,修性復命。」呂真人注曰:「性命之學,其奧妙前篇剖晰詳矣。故此篇復承前篇,將修性復命妙機,再為詳剖,特名為修性復命。」這 里明確將「神仙手段」作為「正道妙行,修性復命」之方法途徑。這就帶有顯著的道教醫學特徵。因為神仙信仰是道教與其他宗教的最大區別之_,也是道教的基本信仰和顯著特色。道教神仙是個系統,包括神仙、仙境和成仙方術三要素。成仙方術是通達仙境,成仙證真的必要橋樑和紐帶。在成仙煉養方術中,內丹學是最核心、最主要和最重的部分,是煉養方術之集大成者。卷九《真體圓成》說的丹成境界,開篇即云:

萬物有壞期,統歸大幻;人身亦虛器,當求至真。既稟氣而成形,實含靈而負異。冥冥沉墜,與世盡屬如斯;赫赫英光,凡人何修得此。總在性命歸本位,自從虛靈結真身。異卻濁血凡軀,毫光萬丈;可入清虛樂境,壽算億年。真借假成,拘精製液;假憑真立,積德累功。法既備於前篇,疑欲釋乎後學。

這裡一方面提出「萬物有壞期」,又認為人可以「壽算億年」,其原因在於人身「既稟氣而成 形,實含靈而負異」,所以如果「性命歸本位」,就能達到「赫赫英光」、「毫光萬丈」、「虛靈結真身」的境界。

在本卷中,頗能說明這種境界的是「光透泥丸照頂明」七字。《王重陽集》云:

此葯神功別有歡,專醫性命完全,名喚紫金丹。服之一粒,永保安康。寶結三田搬運過,明珠透出泥丸。五彩九霞光,共至並攢,捧入仙壇。

綜上可見,《呂祖醫道還元》作為一本道教醫學古籍,賦予道教醫學三種境界九重內涵。我 們認為,對道教醫學「三境九重」內涵的解讀,不僅對道教道學研究必不可少,對中醫學尤其是中醫哲學的研究,有相當的現實意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內丹 的精彩文章:

邱祖秘傳小周天歌訣(1)
太極拳站樁

TAG:內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