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我爸叫死胖子」:你對另一半的稱呼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我爸叫死胖子」:你對另一半的稱呼里,藏著孩子的未來


作者 | 

大fairy

 




兩天,看到一則新聞。


 


湖北十堰,一名3歲女童與家人走失。當民警趕到,詢問其父母信息時,孩子的一句話讓民警哭笑不得:

「我爸爸叫死胖子!」


 


不僅是民警,就連屏幕後的廣大網友們,也都被這句話逗樂了。




 


原來,這個孩子的家庭中,媽媽經常喊孩子爸爸為「死胖子」。這個或許是親昵的稱呼,卻被孩子當了真。


 


而當日常「嘴炮」內化成孩子的認知,卻沒人能笑出來了。


 


一對夫妻經常當著孩子的面「互懟」。指導孩子做功課時候也不例外,爸爸嫌媽媽學歷低,而媽媽則反諷爸爸薪水低。





 



一次,媽媽要給孩子檢查作業,沒想到孩子說:

「媽媽,爸爸說你是智障,我怕你會算錯。」

 


原來,大人間的所有互動,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我們常說,父母是孩子的榜樣,所以我們提高自己,學習如何與孩子相處。但我們都忽略了一點:

親子關係並不是養育的全部,家庭才是。

 


孩子,遠比我們想像中的更敏感。






日常稱呼,折射出家庭的教養

 


托爾斯泰有句名言:

全部的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的行為上。


 


上周,同事雯姐在辦公室吐槽8歲的兒子。


 


雯姐說,孩子什麼都挺好,就是說話沒大沒小。他想喝水,會對雯姐說:

「喂,給我倒杯水」

;他想吃蝦,會對奶奶說:

「哎,奶奶,晚上做蝦給我吃!」


 


在學校,他對同學也「哎,喂」地稱呼,甚至有時,對老師說話也會這樣。

 





因為這事兒,有老師還專門跟雯姐溝通過幾次。雯姐也試過和孩子談,但基本無效,好個兩三天,之後照舊。



 


孩子雖小,但常用這種語氣詞也顯得不太禮貌,正當大家唏噓的時候,財務部張哥推門進來:

「哎,昨天的合同給我一份。」


 只見雯姐快速遞出去一個文件夾。


 


雯姐和張哥是公司的夫妻檔,我們經常用「默契」來打趣他們嚴絲合縫的配合。但這次,我心裡一動,問雯姐:

「平時你們夫妻在家,都會怎樣稱呼對方?」


 

「老夫老妻了,哪有什麼稱呼!當了一天的同事,晚上回家連話都不想跟他說。」


 





同樣的事情,也可以有截然不同的結局。



 


綜藝《爸爸去哪兒5》中有一期,jasper想吃雞腿,就對爸爸陳小春說:

「嘿!我想吃那個,你給我夾。」


陳小春當時幾乎愣住了,不過他控制住自己的暴脾氣,把菜夾給jasper,同時嚴肅又極為認真地對jasper說:

「嘿什麼?我是爸爸,不能嘿,要叫爸爸!知道嗎?」




 


後來,jasper再也沒叫過「嘿」,不僅對陳小春,也對節目中的任何人。


 


稱呼,不僅是單純的名號,更是一種社會化身份認同的體現。


在一個不把稱呼當回事的家庭里,孩子意識不到社會化身份重要性,把「不禮貌」當有趣,難以獲得社會認同。


 


董卿說,你想要孩子是什麼樣,自己就先成為那個樣子。




因為孩子的脾氣秉性,很大程度上可以折射出家庭和父母的修養。


 


日常稱呼,決定了家庭的溫度


 


從心理學上說,

夫妻間的稱呼,是彼此親昵的直接體現。


 


《軍師聯盟》里,吳秀波飾演的司馬懿與劉濤飾演的張春華伉儷情深。但劇外,劇情卻被史學家詬病。


理由就是史書上司馬懿對張春華的稱呼:老物。




 


據記載,有次司馬懿生病,張春華前往探望,司馬懿大呼:

「老物可憎,何煩出也。」

翻譯成大白話就是,

老東西真討厭,快出去!」


 


張春華自覺受辱,遂絕食。而兒子們也自覺站在母親一邊,同時以絕食要挾父親。司馬懿只得認罰,不過他仍心有不甘地說:

「老東西沒啥可惜的,就是怕坑了我的兒子們。」

(老物不足惜,慮困我好兒耳!)


 


看一個家是否有溫度,不要看房價幾何,權勢多厚,要看這個家庭里的人都是如何稱呼對方。確切地說,是夫妻間如何稱呼彼此。


 


當下熱播的《如懿傳》里,因為十三阿哥的夭折,皇帝心生埋怨,疏遠如懿。數月過去,皇帝再見如懿後,開口的第一句話竟是:

「皇后近日可好啊?」







之前,皇帝一直都稱皇后為「如懿」。如今,「皇后」的稱呼一出口,不光如懿,連觀眾都知道:帝後是徹底生分了!


 


心理學研究表明:

情感隔離,是「冷戰夫妻」的最常見特徵


就是說,如果夫妻間感情不和諧,而又不想明示,他們往往會儘可能地保持一種克制的相處氛圍,俗稱「生分」。


 


笑容可以偽裝,言辭可以粉飾,但對彼此疏離感的稱呼,是騙不了孩子的。


 


在這種家庭中長大的孩子,往往在面對困難時,會傾向於選擇逃避。因為他們從父母處學來的,就是「冷處理」。





親密關係,要有序有度


 


武志紅在《為何愛會傷人》里說過:

夫妻間的親密關係,是一個家庭的定海神針。


只有當孩子意識到父母間的親密時,他們才會心無旁騖地看世界。


 


我們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用行動告訴他們:

爸爸愛媽媽,而媽媽也愛著爸爸。


 

少在孩子面前用「嗔怪式稱呼」


 



嗔怪式稱呼,比如媽媽叫爸爸「死胖子」「死鬼」,爸爸叫媽媽「小弱智」等。這類稱呼更適合私密的情感宣洩,不適宜在孩子面前頻繁互稱。


 


因為孩子無法理解大人的「小心思」,即使是懵懵地懂了點,也會因「羞於對外人言」,而對父母的行為生出羞恥感。


 


秀恩愛如霍思燕杜江夫婦,在孩子面前,也是代入孩子視角,用「爸爸」「媽媽」稱呼彼此,反而更顯溫馨有愛。




 

管理情緒,給孩子多點「安全感」


 



對孩子來說,父母對彼此的稱呼,是家庭感情是否牢固的「晴雨表」。這份「晴雨表」,直接決定著孩子能獲得多少安全感。


 


父母越恩愛的家庭,孩子的安全感越高。


 


既然是生活,又不可免俗地會有不和諧的聲音。這個時候,要給孩子最直接的「安全反饋」。


 


比如,可以與伴侶約定,給彼此一個「過渡期」的中立稱呼。吵架前,是「爸爸」「媽媽」,吵架後,是「孩子爸」「孩子媽」。





 



孩子一定會敏感地發現,你們彼此的稱呼變了,但孩子並未從中獲得任何負面反饋信息。





小稱呼,大世界??


 


有句話說,愛一個人,是會寫在眼睛裡的。那麼,愛一個家,以及是否能恰當地表達愛,也藏在我們對彼此的愛稱里。


 


楊絳稱錢鍾書為「默存」,那是他的字;錢鍾書則叫楊絳為「季康」,那是她的名。




 


再愛,再親密的關係,都尊重彼此的獨立人格,多好。


 


好的稱呼,一定是克制的,既不會甜到發齁,也不會冷到傷人。身為父母,只有當我們彼此尊重、彼此相愛時,這個家,才是個有溫度的家。


 


正如楊絳先生所說:

「好的家庭,好的教育,才會有好的孩子。」


 


願每個家庭里的人都深愛,並被彼此溫柔相待。





 



作者:大fairy,家有一寶,以字寫情。願歲月靜好,內心安寧。

部分圖片來自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公眾號又改版了,怕你們找不到凱叔


建議大家將「凱叔講故事」設為星標


(安卓用戶可設置為「置頂」)


↓↓↓



家有0-3歲寶寶,關注這個號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凱叔講故事 的精彩文章:

開售丨廚房裡的「藝術品」!顏值爆表的義大利小廚電,快手料理超方便
童書 | 法國經典思維遊戲大書,燒腦·有趣·過癮,孩子讀到停不下來

TAG:凱叔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