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新聞 > 馬蜂窩被「捅」背後:互聯網江湖的原罪和暗戰

馬蜂窩被「捅」背後:互聯網江湖的原罪和暗戰

鉛筆道 專欄作者 | 劉曠

劉曠:海南三車網路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以禪道參悟互聯網。

?馬蜂窩現在 可能面臨一場巨大的風暴,是壘砌高地,還是儘快逃離?這是所有互聯網企業在面臨此類情況時都需要思考的一件事,因為一旦鬆懈,就可能一敗塗地,甚至被清退出局。既然馬蜂窩的優勢在於海量的優質UGC內容,那麼馬蜂窩在維護這些內容的安全和質量上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

剛剛過去的周末,並不寧靜。

起因是微信上有一篇《估值175億的馬蜂窩,竟是一座殭屍和水軍構成的鬼城?》迅速爆紅,瞬間炸開了鍋。這篇文章主要說的是,利用一些技術手段,並進行了詳細的評論對比後,發現了馬蜂窩的很多點評都是抄襲自攜程、藝龍、美團、Agoda、Yelp等,就此說明馬蜂窩的水軍數量並不在少數。

面對這樣赤裸裸的批評和指責,馬蜂窩怎麼能坐得住。馬蜂窩旅遊在今天(周一)早晨於微博發布了一則聲明,在聲明中,馬蜂窩提到了幾件事:第一,對於平台的各類虛假信息展開了核查和查處;第二,馬蜂窩點評數據在內容總量中的佔比較小,而其中的虛假數據佔比更是微乎其微;第三,馬蜂窩往後將繼續更好地服務於用戶,打擊各類虛假點評信息。

當然,這件事情肯定還沒結束,或許現在才只是一個開始。值得注意的是,在上述文章持續走熱時,有人表示繼續吃瓜看戲,有人作為馬蜂窩的用戶站出來力挺馬蜂窩,更有人表示點評內容相互「搬運」已是業內常態。

我認為,比起馬蜂窩是否充斥「水軍」這件事,更值得關注的應該還是「點評內容搬運」這事本身。

點評內容,問題數據等,大家是不是似曾相識?沒錯,只要大家接觸互聯網,就可能隨時遇到此類信息,且很多時候不容易被辨別出來。如今,大部分人甚至已經成為習慣,並開始向其妥協。

互聯網江湖的原罪

王欣曾在法庭上說:「技術無罪」。

這一聲吶喊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同,但回到那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上:技術無罪,但利用技術的人要是犯錯了呢?

更可怕的是,這群會技術、懂技術的人不可能不犯錯,因為他們是人,不是技術。縱觀如今的互聯網企業,巨頭也好,創業公司也罷,稍微扒一扒,或多或少都能發現各種花式的「黑歷史」。

就拿馬蜂窩這件事中的提到的點評類數據來說,曾一度被問題評論所淹沒的各大電商平台必然是要首當其衝了。也許有不少消費者都會有這樣的畫面:當你在翻閱商品評論時,看到清一色的好評,口氣和說法還都是一模一樣的。

直到今天,我們依然能在某些報道中看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評論」新聞。誰能想到,信息衍生的「水軍」竟然也有了產業鏈,而且似乎還非常頑固。也許讓消費者深感榮幸的一件事,就是在不經意間發現某些評論的破綻後,可以在邪魅一笑後毫不猶豫地離開這家商店了。

不僅僅是電商,在馬蜂窩所屬的OTA領域,問題點評也幾乎都出現或曾出現在各大企業的網站上。比如2016年的央視315晚會上就爆出了1000元在大眾點評等平台刷好信譽的灰色產業鏈;而攜程更是早在2012年就被爆出疑「團購數據造假」的行為;在去年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的一項調查中,窮游網、世界邦等平台也存在虛假銷售等問題。

要探究問題信息為什麼會出現,交易中信任的重要性大概是一個重要的原因,而問題點評就是那些所謂的讓消費者產生信任並交易的促進因素。拿OTA行業來說,比如大部分用戶在看了某條旅遊團購產品下的各色好評時,大概率會很快完成交易。

可以說,在互聯網時代,沒有一家互聯網企業自始至終都是完全「真實」的,在多年的發展歷程中,不論是為了什麼目的,主動或被動地涉足,問題信息都被烙印在他們走過的路上了。

但有一點需要澄清的是,問題點評數據的存在,其實並不一定是企業的本意,電商用區塊鏈技術打假、推出智能審核系統……這些在剷除問題信息上的努力,我們這些消費者不能假裝看不見。

不過,互聯網企業可能的原罪是逃不了了,這很大程度上要歸功於人性,其次才是技術的缺陷。至少我們可以確信的一點是,在這場互聯網企業試圖剝離原罪的掙扎中,我們有幸地更多時候站在了安全的地方,並沒有那麼受傷。

互聯網江湖暗戰如影隨形,馬蜂窩非獨善其身者

馬蜂窩這件事,之所以能掀起比較大的熱度,不僅是因為馬蜂窩本身是個頗具影響力的大平台(比達諮詢顯示,2018年第2季度馬蜂窩活躍用戶達1384.4萬,排第四),更關鍵的一點在於「鬼城」這一話題對於公眾的巨大吸引力,當這些藏在黑暗裡的東西被拿到了桌子上仔細「解剖」時,每一個人都想看一眼。

對於馬蜂窩這件事,我觀察到一個細節,無論是第一篇爆文,還是下午網上某些相關熱點的文章,其實都或多或少指向了估值這個點,有人撰文懷疑馬蜂窩投資人的盡調能力,有人說馬蜂窩在此次事件後估值要大打折扣。

但馬蜂窩從2006年上線至今,已經歷過多輪融資,其中的明星投資公司不在少數,而最新的融資消息是在2018年8月17日,有外媒報道稱:「兩位知情人士透露,馬蜂窩在新一輪融資中籌集至多3億美元,此輪融資對該公司的估值定為20億至25億美元。」

結合以上,目前為止也許正如馬蜂窩在聲明中所言那般:遭受了有組織的攻擊行為。言下之意,對手就是要打掉馬蜂窩的估值,但馬蜂窩並沒有做錯什麼事,所以對手就只能拿行業共同存在的點評問題來對馬蜂窩下手了。

當然,我持有如此看法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互聯網江湖上的各種公關暗戰,是不可預測的,也是可以殺人於無形的。只不過這一次,馬蜂窩捲入暗戰已是板上釘釘了。

歷經歲月長河的洗禮,對於曝光率高的巨頭們,誰和誰是死對頭,誰和誰是盟友,已經是普通群眾的常識了。但這一次,要拉馬蜂窩下馬的對手是誰,目前不得而知,也許以後也不會知道。

回到這件事上來,馬蜂窩究竟做錯了什麼?是對問題點評沒有完全過濾掉嗎?還是說平台本身存在問題點評這一事實?

即使這兩個問題的答案都是肯定的,但拿行業共同存在的問題來對馬蜂窩大說特說,為其安上負面角色的標籤,可以說有點過了。

再從內容上看,馬蜂窩是以內容起家的,海量UGC、旅遊大數據一直是馬蜂窩最重要的差異化優勢。況且馬蜂窩在今天(周一)的聲明中指出,點評數據僅佔比2.91%,而其中的問題信息也是極少數。從這個角度去看,馬蜂窩顯然不會去冒很高的風險去破壞核心競爭力,自己拆自己的台,這也不符合常理。

總之,不管這場暗戰的走勢如何,馬蜂窩都已經先被擺了一道,站在暗處的對手,還會使出多少招數,馬蜂窩接下來還要面對怎樣的挑戰,都是未知的。

互聯網江湖制勝之決:小心翼翼、步步為營

吃瓜群眾們不妨回憶下,我們所看到的各種互聯網企業大戰,比如騰訊和今日頭條、阿里和京東、滴滴和美團……,互聯網企業,自上而下,從大到小,似乎已經墮入了一個「怪圈」,要麼在去打仗的路上,要麼就是已經身陷戰爭之中。

拿馬蜂窩來說,現在其可能面臨一場巨大的風暴,是壘砌高地,還是儘快逃離?但這是所有互聯網企業在面臨此類情況時都需要思考的一件事,因為一旦鬆懈,就可能一敗塗地,甚至被清退出局。

第一個至上原則是不犯錯,做正確的事。拿這件事來說,馬蜂窩需要在後面加強對問題信息的打擊力度。

既然馬蜂窩的優勢在於海量的優質UGC內容,那麼馬蜂窩在維護這些內容的安全和質量上就有義不容辭的責任。相信此次風波後,馬蜂窩也會進一步增強警惕性,因為如果做得不夠好,很可能就會被對手拿來當做薄弱點猛攻。小心為上,總不會錯。

企業,要成長避不開競爭,競爭自然就會帶來與其他企業的戰爭。在互聯網時代,對用戶的爭奪已經成為了最主要的導火索。在這件事上,無論是以不變應萬變,還是先下手為強,目的都在於制勝,將對手斬於馬下或是兵不血刃。

但無論如何,步步為營都是上策。馬蜂窩捲入的這場互聯網江湖暗戰,往往對手都已經設置好了後面的攻擊節點,強攻也好,智取也罷,都只不過是最大化勝利概率的手段罷了。

說了這麼多,也不是沒有可以參考的對象,看看那些大企業,從破土之芽到參天大樹,他們有過的坎和邁過的坎,都是絕佳的學習對象。

編輯 | 丹丹

本文為鉛筆道專欄作者「劉曠」的原創作品,轉載請註明作者以及原文出處,未按照要求轉載者,鉛筆道保留追究相應責任的權利。本文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不代表鉛筆道觀點,內容僅供讀者參考。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鉛筆道 的精彩文章:

霍金遺作將售 距離漸凍人站起來還有多遠?
九鼎的艱難時世 一家民營帝國的謝幕

TAG:鉛筆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