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女男傾向性差異天然存在?這篇Science長文如是說

女男傾向性差異天然存在?這篇Science長文如是說


  來源:知社學術圈


  為什麼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屈指可數?是女性天然傾向性選擇的結果呢,還是被環境歧視擠壓所導致?10月18日上線的這篇Science長文,似能對此做一些詮釋。文末附清華大學段志蓉教授點評。


  日前,加拿大物理學家Donna Strickland因博士論文工作,與其導師分享了2018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成為史上第三位榮獲諾貝爾物理學獎的女性。如此少的女性獲獎者,也引起了媒體和學界對物理學乃至整個科學、技術、數學以及工程領域男女不平等的關注。Nature雜誌更發表題為Nobel committees must do more to achieve equality的社論,要求諾貝爾委員會採取切實措施,增加諾貝爾獎得主的多樣性:


  The bodies that govern the Nobel prizes have much to do when it comes to increasing diversity among laureates。



  不過,我們如果從一個更大的視角觀察,就會發現,不僅僅女性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屈指可數,從事物理學研究的女性同樣也少的可憐。根據美國物理學會的統計數據,在上世紀60年代,女性僅占獲得物理學博士人數的約3%。即便在Strickland獲得博士的80年代,這一比例也低於10%。到了如今的2017年,這一比例仍然低於20%。而根據美國物理聯合會的報道,到2010年,在授予博士學位的研究型大學物理系中,女性教員也只有14%。


  這就帶來一個很有意思的命題,這麼少的女性學習物理,從事物理學研究,是大多數女性天然傾向性的自我選擇呢,還是被環境歧視擠壓不得已而放棄物理學呢?這其實是社會學的一個重要問題。前人在研究中發現,男女在耐心程度、冒險精神、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和消極互損等各個方面存在傾向性的不同,影響著他(她)們在教育學習、職業選擇和投資理財等諸多問題的決策,進而決定著他(她)們不同的收穫和回報。問題是,這些傾向性男女性別差異的根源,到底是什麼。10月18日發表的這篇Science長文,為此做了註解。



  根據2012年Gallup在全球範圍內所做的調查,作者首先注意到,男女在利他性、信任他人、積極互惠、消極互損、冒險精神、和耐心程度六大指標上,存在顯著的傾向性差異。總體而言,女性較男性社會性更強,更具有利他性、更信任他人,更樂於積極互惠而較少地消極互損。而在另一方面,女性冒險精神不如男性,也不如男性有耐心,如下圖數據所示:


  問題是,這一傾向性性別差異,是天性使然,還是環境所迫?作者提出了兩個方向的假說。一方面,以社會角色論為基礎,認為男女傾向性差異由其社會角色和屬性所決定。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男女趨向平等,社會角色的性別標籤淡化,會降低男女傾向性差異。另一方面,後物質主義論則認為,在物質需求滿足之後,人會更傾向於不受約束地表達自我。因此,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資源的豐富,男女平等地獲得所需的資源,會增大男女傾向性差異。


  也就是說,這兩個假說對男女傾向性差異和社會經濟發展程度的關聯,做出了截然不同的斷言。您覺得哪個是正確的呢?我們先看地圖:



  非常有意思,在經濟發達的歐美國家,男女傾向性差異更加顯著。而在亞非拉等第三世界,這一差異反而變小。更量化的數據顯示,男女傾向性差異與一個國家的人均GDP以及男女平等指數,都呈正關聯:經濟越發達,男女越平等,男女傾向性差異越顯著。


  不僅僅總的傾向性差異如此,在利他、信任、耐心、冒險、互惠、互損這六大指標上,傾向性差異與經濟發展和男女平等程度的關聯關係不變:



  也就是說,社會經濟越發展、男女越平等、越能夠隨心所欲不受約束地表現真我的時候,男女傾向性差異越大,做出的選擇也會越不同。 


  清華大學經管學院段志蓉教授曾研究男女傾向性差異,她對此論文做了如下點評:

  跟大家一樣,看到前日的推文,為顏寧教授的成績喝彩之際, 我也注意到當日頁面上的第三篇文章,並且迫不及待找來讀之而後快。這一篇文章,在數據收集方法上有頗多可取之處,從在波恩大學的初始實驗,到全球涵蓋76個國家共計8萬個體樣本的數據調查,是近年來少有的大覆蓋面的研究,難怪會獲得Science的青睞。


  因為做過一些性別相關的研究,對性別差異話題也一直關注,同時,在整個閱讀的過程中,疑惑時不時會冒出來,而且不是一星半點的小問題,有的可以上升到質疑層面,所以,樂得接受知社邀請,藉此窗口分享一下我的吐槽。


  從今天這篇推文的標題「男女傾向性差異天然存在」說起吧。其中,「男女傾向性差異」是被描述和研究的客體,而「天然存在」就是一個論斷了。收到推文草稿的第一反應是:What???本想批判作者胡其揚解讀有誤,後來發現這鍋不能讓胡作者獨背,因為Science原文本身有這種誤導存在。


  原文做了一件目標很簡單,但實施比較複雜費力的事。概括來說,就是驗證在六個不同維度的傾向表達上,男女之間的差異是否會因經濟水平和性別平等程度而不同。結論是,經濟發展水平越高,性別平等環境越好,男女傾向性的差異越大。從頭至尾,原文中並沒有提傾向性差異是否「天生」,反而是在結論中稱「Our results highlight, however, that theories not attributing asignificant role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are incomplete 」,強調大家應該更加關注社會環境的影響。


  那麼誤解從何而來?主要是三個方面:假設的理論基礎選擇、相關概念的混淆,以及暗藏預設的描述。


  忍不住要為社會角色理論叫一下冤。在這篇文章中,社會角色理論不僅躺槍,還被做成了槍子兒反攻自己。性別的社會角色理論(代表人物Alice  Eagly和Wendy Wood)試圖解釋的是為什麼男性和女性會出現不同的行為,講人們關於性別社會角色的執念由何而起,其中涉及的因素包括認知、喜愛、社交互動,以及社會地位等。換言之,文中的幾個傾向性維度可能會影響到性別社會角色,而根據社會角色理論,並無法得出經濟越發展、性別越平等,男女傾向性差異就越小的結論。作者樹錯靶子了!更矛盾的是,整篇文章的結論,是在男女差異相關議題上要更加關注社會環境的影響,正好與社會角色理論不謀而合。


  以經濟發展與性別平等程度更高時性別社會角色的消失,作為依照社會角色理論會得出的推測,是將Equality和Difference這兩個概念,偷換並混淆了。也許不是有意為之,但卻對讀者產生了實質的誤導。


  兩性機會更平等的國家裡,性別角色到底會強化還是弱化呢?對文章的結論有沒有影響?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看。文中對性別平等的度量,是綜合四個性別平等方面的指標而得,四個指標中前兩個本身已經是綜合指數,第一個是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性別差異指數(GGGI),第二個是聯合國開發署(UNDP)的性別不平等指數(GII,原文此處有誤,作者和審稿人應各打五十大板),另兩個是獨立指標,即就業水平和選舉權。GGGI覆蓋四個方面:經濟參與與機會,受教育機會,健康,以及政治賦權;GII則總結了健康、賦權和勞動力市場三個方面,其詳細的指標結構如下圖所示:



  原文沒有說明重複計量就業指標的合理性,不過,因為都是綜合指數,打包後的結果相差不大。我們關注的是,性別平等本身也是一個社會流程,而且並沒有針對特定的性別社會角色(如文中所言的「傳統性別社會角色」)。


  為什麼一篇論證社會環境會影響男女傾向性差異的研究會讓人得出「差異天然存在」的結論呢?這與文章基於後物質主義的討論有關係,即經濟發展性別平等後人們更加敢於表達自我,以「敢於表達」暗藏「男女傾向性差異天然存在」的預設。


  接下來就到我們的終極問題了:在經濟發展水平高,性別平等程度高的國度里,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男女各選自己傾向的職業,那麼女物理學家的比例會增加還是減少?可惜,這篇文章暫時還無法給你答案,因為在研究所選的傾向維度里,沒有任何一項是哪個職業或崗位的絕對準入證或一票否決資格。


  這篇文章的刊發,無疑會對進行性別研究的學者產生不小影響。在讀文章的執行摘要時,我甚至聯想到了Hofstede的文化度量維度,覺得其影響力也許能與之媲美。然而遺憾的是,不同於當年人們對於文化中包含的內容幾乎一無所知,Hofstede以其觀察和總結推動了對文化差異的認識,今天的性別研究雖未長成巨人但已經有了相當的積累,此刻的誤導或混淆將大大削弱研究對認識應有的推動和貢獻,惟願隨之而來的爭議或討論能讓大家有更大收穫吧。


  如果男女傾向性差異真的天然存在,那麼我們所追求的男女平等,又該是什麼樣的一種平等呢? 您有什麼想法,不妨與大夥分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有人覺得受驚嚇很好玩?挑戰自我的成就感
縱橫世間358年 令無數大咖折戟的費馬猜想讓他破解了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