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國科大科教融合之路:四十年四代人的堅守

國科大科教融合之路:四十年四代人的堅守


  來源:中國科學報


  2018年10月14日,中國科學院大學(以下簡稱為國科大)迎來了40歲生日。


  四十則不惑,國科大的「不惑」,就是歷經四十載的探索實踐,愈發堅定了對科教融合辦學模式的信念。


  在這裡,我們講述國科大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四代科研人員的故事。


  他們是師生,傳承著科教融合、教學相長的血脈;他們是同事,分享著科教融合、一樹百穫的碩果;他們是樣本,昭示著國科大科教融合的運行軌道和內在機理。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從他們的故事裡,你或許更能理解國科大堅持科教融合,堅持的究竟是什麼。


  北京懷柔的初秋,比其他時節更明凈清朗。中國科學院大學(簡稱國科大)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教授張健的心情,也因為一個好消息而愈發燦爛。


  就在前不久,他招收的第一個博士生——今年38歲的陳石研究員,被提拔擬任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副所長。


  9月17日,雁棲湖校區剛剛舉行過地球與行星科學學院(簡稱地學院)四十周年紀念大會的開幕式。


  午休時,兩位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老師微笑著走向張健,感謝他對這位新晉副所長的悉心培養。


  轉眼間,張健已經在國科大任教15年了。就像這個美麗的秋天一樣,他也逐漸迎來了桃李豐收的季節。


  除陳石外,張健招收的第一個碩博連讀畢業生高翔,30歲那年就成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有史以來最年輕的特聘研究員。


  「我們實驗室十多年的科教融合實踐,如今開花結果了。」張健說。


  如果說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可以追溯到兩個禮拜前亞馬孫熱帶雨林里一隻蝴蝶的振翅,那麼,如今張健門下的累累碩果,也可以追溯到15年前石耀霖院士創建中科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可以追溯到40年前,國科大的前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的成立,同年,研究生院成立地學教學部(簡稱地學部),協調管理中國科學院、國家地震局等9個單位地學口的研究生教學培養工作。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研究生院(國科大前身)從成立之初,就確定了「科教融合」的培養模式,將培養人才與科研緊密結合。依託各個研究所培養研究生,研究生院承擔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工作,研究所負責學生的科研實踐和學術指導。

  李政道、劉東生、彭桓武、管惟炎、鄒承魯、張文佑、傅承義、童第周、葉篤正等赫赫有名的科學大家,紛紛登上研究生院的講台。


  憶往事,知今日。


  40年間,儘管研究生院三遷校址,三易其名(2000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2012年更名為中國科學院大學),但 「科教融合」的基因早在萌芽之初,便已寫入了國科大的每個細胞,從此代代傳承,從未磨滅。


  走進新的歷史發展階段,這條「科教融合」的根系必將綻放出更加絢爛的花朵。


  科教融合1.0:篳路藍縷,開疆拓土


  《中國科學報》記者眼前的張健謙虛幽默,他把自己比作兩座駝峰之間承前啟後的那副駝鞍,繼承了中科院院士石耀霖的大家衣缽,也托舉著諸多優秀學子。


  1988年,石耀霖結束了在美國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博士學習和博士後研究工作,舉家回到祖國,在研究生院地學部擔任副教授。


  當時的地學部授課教師中,有來自中科院地質研究所的一代泰斗劉東生院士,他提出了黃土的「新風成說」,使得中國黃土成為全球氣候變化的三大自然檔案之一。


  還有比石耀霖大3歲的劉嘉麒,他深入野外,考察了中國14個省的新生代火山分布的地質地貌特徵;大石耀霖4歲的陳運泰,主持著我國第一支用寬頻帶數字化地震儀裝備起來的近震源強地面運動觀測的工作……


  石耀霖在國內的研究剛剛起步,受限於實驗室和經費條件,新工作舉步維艱。但他開設的「地球動力學」課程剛剛講了一個學期,就被評為研究生院的優秀課程。

  他選擇了當時比較先進的美國出版教材,敦促學生仔細閱讀並撰寫報告,有意識地訓練學生們多閱讀英文原版資料和期刊,讓他們的學習始終緊跟國際前沿。


  第二年,石耀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第一筆資助,課題是「青藏高原動力學和熱演化的三維數值模擬」。


  在這筆經費的資助下,他對青藏高原熱演化進行了深入、系統的研究,提出了藏南熱殼冷幔和藏北冷殼熱幔的新見解。從這個項目開始,石耀霖在國內的科研事業迅速步入正軌。


  1994年,任教滿5年的石耀霖獲得博導資格。1995年,張健成為他招收的第一名博士生。這一年,研究生院校部只招收了3個博士新生,物理、化學、地學專業各一名。


  這時候,研究生院科教融合體制還處在最初級的1.0版本時期,研究生院邀請中科院研究所的研究員與本部老師共同授課,完成研究生課程教學,研究生學完基礎課後回到各自的研究所,在導師指導下繼續接受科研訓練和培養。


  張健說:「我上學的時候,對科教融合的體會就是,研究所和校部兩方面的老師都來給我們上課。」


  石耀霖屬於研究生院本部的教授。


  當時,石耀霖剛剛拿到一個15萬元經費支持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這下,課題、經費、學生都到位了。石耀霖決定把張健放在自己的項目里「養」。


  張健的工作是研究類地行星的熱演化及其內部動力學。


  所謂類地行星,包括水星、地球、火星和金星,都擁有以硅酸鹽石為主的地殼和以鐵為主的金屬核心。

  在當時,地球之外其他類地行星的數據很少,可供他們利用的研究資源非常匱乏。就連美國的「勘探者號」,也要再等9年才能登上火星搜集數據。


  石耀霖師生只能以地球的參數為基礎,通過計算機數值模擬的手段去作研究。


  在這麼艱難的條件下,這個項目仍然產出了很多重要成果。而張健也伴隨著課題迅速成長起來。


  作為石耀霖當時唯一的弟子,張健也充分享受到了近乎親情的師生情誼。工作繁忙的時候,兩人常常一同加班到12點。師母一到逢年過節,便端著餃子來探班。


  「我和石老師就停下來,一起吃頓餃子,吃完再繼續幹活。」張健不無懷念地說。


  張健博士畢業後,到國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做了兩年博士後,又去石老師曾經留學的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訪學兩年。


  2003年,他回到石耀霖老師的課題組,並被任命為地學部的黨總支書記。


  這時的石耀霖已經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並擔任地學部主任。有趣的是,他這幾年並沒有招收新的學生,整個實驗室還是只有兩個人的「師徒店」。


  在石耀霖心中,有一個醞釀了好多年的、雄心勃勃的計劃:建立我國第一個計算地球動力學工作站。


  張健至今記得那一年春節,他和石老師頂著寒風,從基礎籌備做起,一點一點建立一個全新的實驗室。他們甚至專門跑到中央音樂學院去考察廁所、拍照,據此向施工方提出相關設計要求。

  中科院院士葉大年來參觀時,也曾對這些細節的用心讚嘆不已。


  2003年4月,中科院計算地球動力學重點實驗室正式成立,當時只是研究生院地學部的一個實驗室。


  2010年12月30日,中科院正式批文,將該實驗室納入院重點實驗室系列,並於次年揭牌運行。


  當初只有一台機器、幾名科研人員的工作站,如今已然發展壯大,成為推動我國地震監測和預測研究的重要科研力量。


  「如果沒有這個實驗室,地學院不會是現在這個樣子,我們一直是國科大最強大的專業之一。」張健自豪地說。


  在去年完成的第四輪全國高校學科評估中,地學院共有4個學科被評為A+,地球物理學就是其中之一。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新浪科技 的精彩文章:

薛定諤《生命是什麼?》出版75周年紀念

TAG:新浪科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