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哲理 > 《張幼儀傳》回顧 | 這才是一個女人的終極安全感

《張幼儀傳》回顧 | 這才是一個女人的終極安全感



文 | 年方拾柒 · 主播 | 賞新晴




回顧:




張幼儀在愛與婚姻中一敗塗地,但她卻像一隻不死鳥,從不放棄求生的渴望,從不低下高貴的頭顱。



她在苦難中韜光養晦、厚積薄發,用不懈努力改寫了自己的命運。在她身上,尊嚴與獨立的信仰融入了生命,刻進了骨髓。


 


正如她自己所言:你可以愛了又愛,最終葬在了風花雪月里,我卻可以淡淡的自立不敗。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探尋張幼儀鳳凰涅磐般的人生,讓我們開始今天的回顧吧!




註定悲劇的開始


 


以媒妁之言開始的緣分,以沉默無言為基調的7年婚姻,以被迫離婚收場的結束。


 

短短數十字就能概括一段失敗的婚姻,但其中的曲折與艱辛卻需要用人生最美的年華去詮釋、去賠付。


 


或許15歲的張幼儀也始料未及,她的丈夫會對這段婚姻嫌棄到連裝模作樣都不願意。對所有人都謙和有禮的丈夫,唯獨對她冷酷刻薄,沒有什麼比這更傷人了。


 


其實,徐志摩對這段婚姻的反抗,與張幼儀無關,換成任何一個女子,他的態度都是一樣,他反抗的是封建禮教,是包辦婚姻,看不起的是缺少自主意識的傳統女性。


 


只不過這個「傳統女性」正好是張幼儀,於是他甚至連了解都沒有,就直接下了定論——「鄉下土包子」。


 


小腳與西服是不相配的,這段婚姻的「先天不足」也就註定了它的悲劇收場。

 


一段人生的終結同樣意味著另一段人生的開始。




被逼離婚,痛失愛子,再沒什麼可以失去的張幼儀在絕望中轉身,逆流而上,在生活的磨礪中洗盡鉛華,並在晚年收穫了一段美滿的愛情。


 

張小嫻說:「一個女人,最重要還是活的好。只要活得好,從前所有的委屈,所有的傷害,所受過的白眼,一切恩情愛恨,後來的一天,都付笑談中。




曾經的傷痛,曾經掉過的眼淚,不過是生命中無可避免的歷練。」


 


張幼儀深諳人生的大智慧,懂得自我排解,所以壞的婚姻並沒有將她變成怨婦,而是將她打磨成了上好的美玉。





 




求學


 


因為結婚無法繼續在江蘇省立第二女子師範學校的學業,使得張幼儀一生都耿耿於懷。




一方面是因為沒能到「像丈夫所愛的女人讀的那種一流學校上學」,另一方面是因為對知識的渴望是與生俱來的。


 


女人,如果生活在一個不幸的時代,她就要學會低頭,如果她一再低頭還是不幸,那麼她就需要昂起頭來了。


 


1918年,在徐志摩出國的第一年,國內《新青年》的「易卜生號」發表了劇作《娜拉》,這個獨立自主、個性鮮明的「娜拉」迅速引發了中國青年的激情,在五四運動中成為女性解放的偶像。


 


張幼儀就是要找到途徑做一個叫「娜拉」的新女性。


 


離婚後的張幼儀沒有頹廢,雇了保姆,自己刻苦學習德文,進入斐斯塔洛齊學院攻讀幼兒教育,拒絕異性追求,專心學業。


 


張幼儀不同於其他的留學生,她得用一種安穩的心態待在德國讀書,因為她是一個離了婚的女子,她必須比常人多付出上百倍的努力,以期換取一分收穫。


 


也是在留學的那段時間裡,張幼儀的幹練、堅強漸漸顯露,她重新找回了自信,找到了人生的支撐點。德國5年,張幼儀如鳳凰涅磐,浴火重生。


 


 

事業有成


 


1926年夏,張幼儀被八弟張禹九接回上海。


 


起先,張幼儀幫助公共徐申如理財,十分得力,也算是磨練了基本功。


 


1927年,張幼儀收到邀請,出任上海女子商業儲蓄銀行副總裁。她每天上午9點整準時到銀行辦公室上班,她的辦公桌擺在最後面,整個銀行的狀況一覽無餘。


 


除了負責銀行的經營,每天下午5點,張幼儀還要補習一個小時的國文,6點整,她再到八弟張禹九與徐志摩等四人開的雲裳服裝公司打理財務。





 



1934年,張幼儀二哥張君勵主持成立了國家社會黨,她又應邀管理該黨財務,一時威風八面。


 


那時,銀行是一個爛攤子,虧損不說,銀行借出去的外債大都是死賬、壞賬,急需大批資金投入。


 


在國外的經歷告訴張幼儀,女人藏私房錢很重要。所以她把目光放在了那些小姐、太太身上,她鼓勵她們把首飾存在銀行,漸漸地,危機也就解除了。


 


而且由於張幼儀為人極守信用,就算是在戰時,女子儲蓄銀行也渡過了一道又一道難關。


 


徐志摩有著詩人的浪漫瀟洒,他追求理想愛情。而張幼儀不同,她只活在當下,她洞悉世事,也了解自己,她很明白自己人生的重點在於做事業,腳踏實地做個實幹家。


 


所以她腳踏實地地學習、工作,成就了一番連男人都要羨慕的事業。


 


 

美滿的愛情


 


張幼儀1949年曲去了香港,在那裡認識了他的房客蘇季之。


 


這位房客性情溫和,談吐風雅,卻被老婆拋棄。他獨自撫養4個孩子。


 


相似的命運讓房東與房客惺惺相惜,加上住在一起,宛如一家人,難免日久生情。1953年,蘇季之向張幼儀求婚了。


 


張幼儀多次給二哥、四哥寫信,因為她覺得需要如父地兄長幫助自己來做這個最後的決定,「三從四德」的思想還在她的腦海里根深蒂固。


 


張幼儀始終都在讀書進步,卻也始終都在傳統封建禮教與現代女性主義之間徘徊、掙扎。




她敢於無畏地追求姐弟戀,但是結婚大事上仍然不丟棄禮節,需要經過哥哥和兒子地批准才得以完成。


 


四哥多次在同意與否中徘徊,最後決定讓聰慧的幼儀自己定奪,然而幼儀並沒有自己定奪,而是提筆給大洋彼岸的兒子寫信:「母擬出嫁,兒意云何?」


 


兒子的回復情文並茂:「母孀居守節,逾三十年,生我撫我,鞠我育我,劬勞之恩,昊天罔極。今幸粗有樹立,且能自瞻。諸孫長成,全出母訓……




母職已盡,母心宜慰,誰慰母氏?誰伴母氏?母如得人,兒請父事。」


 


兒子的這封信讓張幼儀感動得淚流滿面,這才放下一顆心來。





 




人生是一場修行


 


人生之修行在於承受。因為只有不斷地承受,我們才會不斷地走向成熟,收穫生命的欣喜。




張幼儀地承受是在她出嫁被莫名討厭之時,最終,她的隱忍也換來了生命中沉甸甸的果實。


 


人生之修行在於淡定。人生的道路是曲折坎坷的,會有成功,也會有失敗;會有快樂,也會有痛苦;會有狂風暴雨的摧殘,也會有艷陽高照的沐浴。




面對這些,我們無需大喜,也不必大悲,因為這本是生活的一部分。張幼儀一直都很平和,以至於一開始徐家人都以為她會是個逆來順受的媳婦。




其實,淡定不是順從,而是一種堅強而不露聲色的隱忍,是一種沉默的韜光養晦。


 


人生之修行在於超脫。張幼儀不是一開始是就這麼理性的。去德國後,她才明白為什麼自己沒有裹起小腳,卻還是被丈夫嫌棄。




她開始學會超脫於憤恨之上,平靜地找原因。所以她經歷過人生的起起落落,也依然心如止水。


 


人生如戲,我們每個人都既是自己人生的導演,也是自己人生的主角,而如何以自己為主角,導演一部精彩的人生之劇,關鍵在於各自的修行。


 


願我們都能在與生活的交手中,收穫好的修行,成就圓滿的人生。


 

 


【結語】


 


親愛的小夥伴們,《張幼儀傳:一個人的碧海藍天》就要在這裡跟大家說再見了。




祝福每個喜歡讀書的你,做個淡然的人、超脫的人,願你擁有最好的人生,願你得不到的都是壞的。


 


【今日話題】


 


來說說這本書里,有哪些情節,哪些句子深深地打動著你?張幼儀的人生態度有沒有帶給你啟示呢?

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


 

 


如果你喜歡今天的共讀內容,可以在文章底部給我們點贊、留言。

閱讀好書,自我成長,相遇十點,讀你每天!我們明天見,晚安!


 




簡單3步,置頂我們




近期微信改版,

很多小夥伴想知道



如何第一時間看到讀書會的文章


我們

特意做了一個小教程


簡單3步,置頂讀書會



每晚9:30,準時不見不散!



▲簡單3步,不再失聯




-領讀-



年方拾柒,愛生活愛音樂愛文字的理工女,想和你分享每一份美好。



-主播-



賞新晴,十點人物誌簽約主播。夜色闌珊之時,我給你講一個故事,說一段心聲。微信公眾號:聽晴聲(ID:sxqreading)。




編輯:小閑




明日共讀《皮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十點讀書會 的精彩文章:

《霸王別姬》⑧ | 願世間所有深情都不被辜負
上海第一美女自殺 | 婚姻中最該學會的,是斷舍離

TAG:十點讀書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