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豆坦克之恥:二戰中日本最強悍的戰車竟然是海軍發明的!

豆坦克之恥:二戰中日本最強悍的戰車竟然是海軍發明的!

作者 不語才情

眾所周知,二戰中日本陸軍的坦克設計實在乏善可陳,一票又小又弱的「豆戰車」只能欺負缺乏坦克裝甲車輛也缺反坦克武器的中國和其他亞洲軍隊,在歐洲戰場面對德軍虎豹時瑟瑟發抖的美軍謝爾曼中型坦克在太平洋戰場上找到了自信,完全可以吊打所有日軍現役坦克,而日軍極盡想像力僅造出一輛的「末日戰車」五式中戰,不過是台裝備75mm炮,皮薄餡大的中型坦克罷了,奇葩的是這台中型坦克車體前部竟然還有一門37mm炮,這門在坦克戰中聊勝於無的「小水管」說明日本人對坦克的認識還停留在「陣地突破戰車」的層面上,造不出真正性能優秀的坦克就不奇怪了。

圖片:我軍的「功臣號」坦克,是一輛繳獲的日本「中坦」——97改坦克。

圖片:這是德軍的「中坦」,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那麼,整個二戰中日軍的坦克裝甲車輛,就沒有什麼能讓人眼前一亮的設計嗎?

答案是有的,不過卻是日本海軍的作品,二戰中日本陸海軍之間的關係勢同水火,裝備研發上也是大路朝天各走半邊,日本陸軍造出了理念先進,實為兩棲攻擊艦的航母,日本海軍也沒閑著,造出了非常有創意的「內火艇」。

內火艇的研發工作最早由陸軍發起,三菱重工負重,不過陸軍馬鹿對此不太上心,海軍覺得這種兩棲戰車在未來的南洋攻略作戰中大有可為,於是接手了項目,海軍當然不會像陸軍那樣稱呼其為戰車,所以就有了內火艇這個奇怪的名字。

最具特色的特二式內火艇戰鬥全重為9.15噸(陸上)和12.5噸(水上,帶浮箱),乘員為5人。裝浮箱時,車全長為7.5米;去掉浮箱時,車全長為4.8米,全寬2.8米,全高2.3米,裝備一門37mm炮和兩挺7.7mm機槍。特二式內火艇特別的地方在它的三段式結構,它在海上行駛的時候像是一艘船,從炮塔里伸出一根鋼絲繩去車體(船體)後方操舵,而如果能順利上岸的話,成員需要出去手動卸掉前後浮箱,還有炮塔上的瞭望塔和車體後方的換氣筒,就可以從一艘「炮艇」變成一輛輕型坦克投入戰鬥了。

圖片:虛線部分就是上岸後需要拆掉的。

聽起來很麻煩是吧,在二戰中,這並不是最腦洞大開的兩棲坦克方案,卻是相對比較靠譜的一個。納粹德國在準備入侵英國的海獅行動中,把三號和四號坦克改裝為兩棲坦克,然而想像力有限的德國人實在是缺乏兩棲作戰的經驗,竟然要讓這兩種坦克以潛渡的形式上岸,一般使用通氣管潛渡這個方式可以用於坦克的臨時改裝來強渡江河(鼠式坦克過河也得潛渡,因為沒有幾座橋能允許它通過),但是用於兩棲登陸的話,可能放到海里十輛坦克最後能有一輛爬上岸已經是最好的情況了。美國人的方案也沒有好到哪裡去,他們給謝爾曼坦克裝上了充氣圍帳和螺旋槳推進器,這種臨時改裝意味很濃的設計行駛性能和可靠性都很堪憂,而且坦克在危險的浮渡階段沒法使用武器,只能帶著巨大的充氣圍帳硬著頭皮搶灘,充氣圍帳還容易因為敵方火力和自身問題漏水導致坦克沉沒。

圖片:剛爬上岸的特二式內火艇

美德的經驗表明,想在第一波搶灘的時候把改裝過的「標準」中型坦克送上岸難度過大,使用專門設計的兩棲坦克是個不錯的選擇,而兩棲坦克除了防護薄弱外還有一個主要缺點,就是因為要保證浮力導致的體積過大,M551謝里登作為一輛僅重十幾噸的空降坦克卻顯得如此臃腫就是因為要求有浮渡能力,所以鋁合金裝甲外面還有附加的泡沫塑料「裝甲」。

虛胖的「輕型坦克」

日本人這個腦洞大開的設計完美解決了這個問題,特二式內火艇上岸之後拆掉浮箱,無論是體積還是行駛性能都相當於一輛輕型坦克,當然防護就不要指望了。如果這種非常有創意的兩棲戰車和日本陸軍的「航母」結合起來的話,在二戰中還算是一對不錯的兩棲戰組合,然而海軍怎麼會缺運輸載具呢?

為了達到驚天地泣鬼神的「奇襲」效果,日本海軍打算用潛艇來運載內火艇,沒錯,是潛艇,內火艇當然塞不進潛艇裡面,只能像回天人操魚雷一樣捆在潛艇外面,潛艇潛航的時候內火艇也會整個泡在海水裡,為了防止被泡壞,需要把內火艇的發動機和部分電氣設備拆下來保存在潛艇里,發動「奇襲」前潛艇浮出水面,成員要花幾十分鐘時間把內火艇的發動機和電氣設備再安裝回去並進行調試,然後駛向敵軍海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羅廖夫 的精彩文章:

吃貨帝國的水下大餐:全軍最高伙食標準,潛艇兵到底吃些啥?
中國有100多種反坦克導彈,現役20種,你都知道嗎?

TAG:科羅廖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