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吳亦凡背後的集體意志,流量、熱愛與誤解交錯的龐大疆域

吳亦凡背後的集體意志,流量、熱愛與誤解交錯的龐大疆域

*CYZONE特寫,大時代惘聞錄

幾十萬人,有幾十萬張臉、幾十萬種個體意志,即便放在中國娛樂業時間軸里做縱向對比,這也是一支龐大、複雜的組織,甚至稱得上是一個現代社會學裡的標誌性事物。

| 連冉

編輯| 董力瀚

圖片設計| 李斌才

採訪| 連冉 董力瀚

虹橋T2 VIP通道出口,吳亦凡出現了。黑色保姆車就停在路邊,他本可以徑直走過去,直接乘車離開。

不過他沒有,而是側身走向了林光宇所在的人群。她們已經等了兩個小時。可能吳亦凡就這麼走了,她原本想。「其實在國外接機更容易點,他有時會走普通出口,更可能跟粉絲說上話」,林光宇說,「國內就不好說了,也有等幾個小時接不到人的情況。」

她們一起等在通道的另一面,在圍欄外喊吳亦凡的名字,吳亦凡走來打招呼,她們又為他唱生日快樂歌,他完整聽完,向人群緩慢地鞠了一躬,表達謝意,才一邊揮手跟大家告別一邊離開。

就接機來說,這次算很有收穫,這收穫讓林光宇覺得感動,她想,吳亦凡完全可以直接上車走人的,可他沒有,而這種小事正體現了偶像的教養,「也覺得他是特別溫柔的人。」

和林光宇一樣,和所有其他偶像的粉絲一樣,她們樂於從吳亦凡的行為細節里,觀察其優秀的特質,並藉此進一步確認、強化自己的崇拜與追求。

吳亦凡有多少粉絲?按江湖傳言,這位偶像藝人身後歷來有個「粉絲三千萬」的說法;按社交網路數據,本季《中國新說唱》收官當天,他的微博粉絲突破四千萬;按照粉絲內部觀察,其中保持日常關注並頻繁參與團體協作的忠粉,在數十萬量級。

幾十萬人,有幾十萬張臉、幾十萬種個體意志,即便放在中國娛樂業時間軸里做縱向對比,這也是一支相當龐大、複雜的組織,甚至稱得上是一個現代社會學裡的標誌性事物。

她們通過社交平台構建了組織結構,它好像一座精密的巨型鐘錶,無數個光澤各異的金屬齒輪交錯排列,咬合,轉動,它承擔著巨大的信息吞吐量,循環流轉、調度著每個節點,並最終向外輸出最為恰當的集體意志。

「拒絕一切碰瓷」

先從7月末與虎撲的故事說起。

那天下午,虎撲社區微博管理員給此次與吳亦凡粉絲的爭論下了定義,一個口號式的定義,叫「戰爭」,「這是一場戰爭,JRS(虎撲網友)準備好了嗎?」

此前一天,吳亦凡「反黑組」在微博發布關於虎撲網帖的舉報鏈接,發酵一整天后,步行街論壇被點燃,社區陷入狂歡,當天有數百條網帖跟進討論,其中不乏「大字報」式的檄文,甚至連點亮功能都被修改為「skr」——這也可以視其為修築戰前防禦工事。

其間,曾經有數個帖子提出過對虎撲官方態度的質疑,有人不理解,為何論壇官方出面助推衝突,但這些討論並未引起波瀾,很快就淹沒在針對吳亦凡和梅格妮(吳亦凡粉絲,同「每個你」)們的聲討浪潮里了。

當時,多數JRS認為,「戰爭」一觸即發,他們要思量的核心在於己方網友人數、戰力如何,以及虎撲官方的答題等防禦機制是否有效。

只是現實蹊蹺得很,吳亦凡粉絲反應激烈,卻沒有在虎撲現身。

田沁從練習生時期開始追吳亦凡,三年前,還在讀高中的她去北京工人體育館參加偶像生日會,同場的是一群同年齡層的年輕女孩。

在耀眼的氣氛里,田沁覺得感動脹滿胸臆,她也意外地意識到,這些同齡人在網路前後呈現出巨大的分裂感。

2018超級企鵝聯盟明星賽紅藍大戰,球迷中有人舉起畫幅聲援吳亦凡(圖源東方IC)

旁邊幾位女孩舉著沉甸甸的「凡」字燈牌,瑩黃色的光映著暗面一排凍得通紅的笑臉,原來她們生活里是溫順的,而一旦遇到吳亦凡在網路上遭遇「攻擊」,她們中有些人便會立刻披上微博小號外衣,化身「準備惡鬥的小公雞」,咄咄逼人問候對面。

按這個邏輯,與虎撲的衝突,自然應當是一個令她們無法容忍的事件。

可她們沒有出現,這顯然是悖論,背後是整個「虎撲&吳亦凡」事件中最值得玩味的邏輯之一:粉絲們用集體意志的貫徹消解了個體情緒。

所有人枕戈待旦之時,吳亦凡粉絲的怒火與虎撲論壇完全錯配,很少有梅格妮在虎撲發帖。

一位吳亦凡粉絲對《創業邦》說,當晚她所在的所有QQ群里都在號召粉絲們「不要直接在虎撲評論,控評去微博舉報」。

這些行為背後的理由之一是微博作為更加開放的社交平台,天然是粉絲們的主戰場;理由之二,是拒絕給虎撲提供新增註冊用戶與點擊量。

「不論是虎撲,還是其他流量明星,我們拒絕一切碰瓷」,在前線追了多年的站姐鍾謹說,因為吳亦凡早已是「流量Top」,那麼在所有與其有關的博弈中,首先要杜絕被有心人蹭熱度與流量。

在這些事情上,她們習慣於對每一次衝突里的每一個參與方的行為做深度思考,這也直接決定了雙方後續的敵友關係界定:比如此前一檔說唱節目導師由某位歌手更換為吳亦凡,導致雙方粉絲「正常罵戰」,其間,對方工作室向吳亦凡的某幾位大粉發出了律師函,「大家就一臉懵,還有這種新式碰瓷手法嗎?」

在整個事件里,另一個焦點角色虎撲始終對此事諱莫如深,並謝絕了採訪邀約。

「沒法兒摘濾鏡」

和所有接受採訪的女孩一樣,談話伊始,吳亦凡的大粉鍾謹就表了個態,說她「沒法兒摘濾鏡」,也就是說,她不可能以任何不傾向於吳亦凡權益的立場來談論問題。

對粉絲來說,這種濾鏡同時又像一卷皮尺,用來衡量尺度,尋找分寸。

要說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娛樂圈的每一番爭鬥背後,都有多方利益、人情糾葛,作為粉絲中的KOL,鍾謹覺得,復盤推演是自己的職責,她要清晰、準確地維護偶像的權益,首先必須釐清檯面幕後各方的利益關係。

吳曉益追了吳亦凡多年,現在從事藝人經濟工作。這也算得從粉絲層面向藝人經紀行業輸出方法論的經典案例,在她看來,虎撲事件中人為操作的理由十分充分:綜藝節目製作方與平台為求熱度,營造或借勢衝突是常見的事,此外,很多宣傳團隊也會引導負面事件轉向正面。

私下推論不是公斷,對她們來說,結論無須苛求嚴謹,只求清晰,所以結果倒推的辦法就很好使。如果把虎撲事件視為一次營銷,那得說是玩得成功又高級,捲入其中的虎撲、吳亦凡、愛奇藝、參賽歌手甚至是販賣虎撲賬號的商家,均是流量和熱度的受益方,但鍾謹堅持認為事有蹊蹺,「如果虎撲真心不希望節目有流量的話,為什麼要助推「skr」這個熱詞?」

另一位受訪的粉絲則認為,由吳亦凡微博稱「不知動了誰的乳酪」來看,事件背後可能是由娛樂業同行競爭驅動。

在條分縷析的過程里,濾鏡的存在意義就是,提供方向感。

儘管吳亦凡當期發的歌同樣獲取了很高的播放量,但在鍾謹們看來,她們的偶像仍然是整個事件中唯一的受害方,因為損失了口碑。同時,很多梅格妮也對吳亦凡工作室不甚滿意,「他們發了個聲明就消失了。」

而吳亦凡的表現,則被認為非常得體。甚至其微博發聲,並發表Diss Track,在吳曉益眼中也是某種義舉,「他覺得一幫維護者我的姑娘,因為我受了委屈,我看不下去,所以就站了出來。」

只是,工作室官方態度中的晦暗不明之處,以及客觀上獲取的歌曲流量紅利,是否也意味著,其中也有多方達成默契的可能性?鍾謹則明確拒絕將此納入考量,「我們粉絲其實只能知道工作室希望我們知道的事情,也只做到粉絲能做的。」

吳亦凡的微博粉絲數量已經超過4000萬,按照鍾謹的觀察,其中日常持續打卡、活躍度較高的「唯飯(只追某一明星的忠粉)」約在數十萬量級。

她們懂公關、運營、流量與組織管理,也有充足的購買力,尤其令人驚訝的是,這個以年輕女性為絕對主導的龐大社群,在很多個面向上展現出了強大的自覺性,與虎撲的這一場衝突中,她們展現的應對策略與思考方式,正是一個鮮明的例證。

「進入遊戲」

和吳亦凡星途上歷經的雜駁曲折不同,其粉絲群體從練習生時期發端,整個組織結構的成長是線性的、流動的。如今,通過貼吧、微博、QQ、豆瓣等社交平台及工具,有數十萬人將她們的日常交匯起來。

她們絕大多數是女性,介入互相的生活不算多。有人家境優渥各處跟飛,有人窮到湊不出機票錢,有人為偶像學了各項技能,有人追星追到學業荒廢,有人在微博卷著鄉罵做潑婦、口無遮攔,有人在校園裙角飛揚談戀愛、甜美可人,有人出入映著晴空的高級寫字樓,工作體面,有人雙眼前掛著厚厚瓶底,點著下巴背單詞……幾十萬人,有幾十萬張臉、幾十萬種個體意志,即便放在中國娛樂業時間軸里做縱向對比,這也是個空前龐大、複雜的組織,甚至稱得上是一個現代社會學裡的標誌性事物。

她們並未遵循任何組織管理理念或者指導,每個枝節都是自由生長而來。作為藝人,在練習生時期需要面臨大量的平行競爭,而經紀公司幾乎不會做任何資源配置與傾斜。

以吳亦凡、鹿晗等人為例,尚未出道時,便有粉絲在宣發等事務性工作上投入資金、精力與支持,到2014年吳亦凡歸國,他的粉絲們由其個人業務需求出發,開始自發地把個體的、抽象的熱情整合起來,再行分發,以構建更加有效的組織結構。

按照鍾謹的理解,吳亦凡的粉絲之前與虎撲用戶「河水不犯井水」,如果非要說有交集,也頂多是吳本人好打籃球,打過幾場All-Star名人賽,引起過虎撲關注。

此次微博名為「銀河鯊魚護衛隊」的站姐將虎撲步行街上與吳亦凡相關的負面貼子地址、舉報原因與舉報方法詳細整理後被虎撲發現,引起擦槍走火,該微博上述行為屬於吳亦凡粉絲的「反黑組」日常,此事也可以理解為,外界偶然窺見這台機器的運作時,由雙方認知差異,所引發的摩擦。

在成體系的粉絲組織結構中,反黑組隸屬於後台職能部門,與其平行的還有資源組、數據組、翻譯組等,每天整理與偶像相關的負面信息,集中發布在某些平台,並把「控評」工作分發下去,也是反黑組最主要的常規工作。而少數工作、課業不那麼繁重,經濟條件較好的粉絲則更多會「跑前線」,在機場、工作地拿到大量第一手的照片、資訊,並經營微博等站點,被稱為「站姐」。

(按類型、職能與屬性等不同維度劃分粉絲群體)

但是對經營公共人物品牌來說,反黑只能守住下限,真正引導其在更高層級的商業價值上博弈的,還是流量數據。

數據背後有代價,無論你是否認同,如果要進入這場關乎流量的商業遊戲,必須要遵守規則,要去「運做」,而這也是所謂「數據組」的存在意義。

「廢物」,談到流量數據,吳曉益乾脆地甩出來這兩個字,在她看來,數值本身沒有什麼意義。但在娛樂圈尤其是時尚圈內,市場對藝人相關數據很是看重,後者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偶像的帶貨能力。

為了給偶像撕資源,粉絲常常大動干戈地做/買數據。這包括但不限於轉評偶像的微博,成果會呈現在微博榜單;若偶像出歌則打歌,整理音源數據,包括排名,主打,MV播放量等數據;幫偶像打榜投票,包括明星勢力榜、百度百科明星人氣榜、百度搜索風雲榜、尋藝新媒體藝人指數榜、微熱點熱度榜、超級話題、百度貼吧等諸多榜單。

隨著遊戲進程深入,規則也變得越來越難。

例如,在運作微博轉發量時,只有不太受到關注的小藝人才可能購買微博大號的轉發做數據,反而越是當紅的藝人,越需要精細化運營。目前每個微博小號往往轉發40次左右就會被封號,因此「水軍」開始變得越來越不可靠,而藝人社交平台最終數據的高低,仍然取決於其粉絲團的人數、忠誠度、管理水準、運營效率等硬實力。

在應援的執行上,則有更加細化、明確的策略出台來應對每一件事務。10月19日,吳亦凡的新專輯開啟預售,但微博上多個站子都在呼籲粉絲「不要參與Pre-order」。

理由在於藝人「國際路線」的定位。對吳亦凡來說,要發新歌,最重要的成績單是iTunes美國總榜和Billboard榜單,那麼就必須吃透榜單規則,按規則出牌。微博上,名為「FanGalaxy_凡騎吧」的站子發帖解釋,「正式發行的日期是11.2,我們沖首日及首周的成績最重要。一個號只能買一次。你確定你的號一定在11.2或11.2之後一周內買到即可。」

儘管品牌方對其中某些數據的水分含量心知肚明,但他們也認可大部分數據、榜單成績具有相當的參考價值。而有些數據也彷彿失去了坐標軸的曲線,它們的相互攀比、競爭,本質上也是一種相互依存,只有藉助彼此為坐標,方才使得自身有存在價值。

粉絲生意經

在某些特定的日子,鍾謹總是處於短途的「在路上」。她會很早到公司,到前台「嘟」地打卡,再掉頭去機場,奔赴吳亦凡開工的城市,為偶像站台2小時,現場抓取照片、資訊,當日再折返回居住城市,回單位打卡。以至於,三個月間便刷完了一張存著十萬元的銀行卡。

有些站姐更是會跟著吳亦凡「滿世界飛」,她們是粉絲中距離偶像最近的人,不僅與工作人員溝通密切,甚至和偶像本人也有著一定的交往。在整台機器中,由於承擔著一線的內容分發職能,站姐們事實上成為一個個內部流量流轉的節點。但與社交網路上多數的流量節點相比,吳亦凡粉絲站子的商業變現又十分有限。

鍾謹很早便開設了站子,但她並不願透露自己所管理的賬號名稱,也不止她,不公開表明身份,是經營站子的一個暗線規則。一方面,這是粉絲,尤其是粉絲KOL對自己真實生活的保護;另一方面,也是為了免去某些麻煩。

麻煩的可能性,就潛藏在商業模式里,因為某種意義上,這是粉絲利用偶像的資源反向變現。

2017超級企鵝籃球名人賽紅毯儀式,粉絲在場外翹首以待吳亦凡

(圖源東方IC)

除了貼吧之外,微博站子可以說是粉絲流量最集中的區域。在網路上,流量天然是個變現工具,很多站姐會將手裡資源藉此變現,其中,PB(即photobook,粉絲製作的圖片寫真書)是最常見的一種產品形式。

一位豆瓣網友曾解讀過PB的生意經,首先其成本低廉,一本mini PB,B5大小,30P,500本起印,成本5元/本,1000本起印的話,則為3元/本,2000本起印,更可以達到2.5元/本。但站姐出售PB,最少也要數百元起。

據該網友稱,PB本身就處於灰色地帶,一般都是在粉圈內低調出售。其灰色部分在於多個層面,例如私拍的明星照片多數未獲商用授權,助長跟蹤、偷拍風氣,不時有圈錢跑路的現象出現,並且最重要的一點是,PB本身就是典型的非法出版物。

但由於又承擔著信息交互、維持粉絲群體熱度、以及補貼站姐營運成本等職能,PB自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因此在暗線規則內,PB始終是被默許的產品,但站姐賣PB賺來的錢,除了補貼成本,餘款理應返還為偶像做應援,雖然是個體經營賺來的錢,但「私吞」是不可能被接受的,而「爬牆(同時追求其他明星藝人)」則更是「重罪」。

這其實也是所有經手資金流轉的粉絲面對的課題,要應付整個組織機構內無處不在的隱性監督。

資金流轉這件事,在一些近年出道的藝人粉絲組織里更加敏感,因為純粹的「集資」行為頻率更高,如果出現大的問題,比如賬目對不上,應援出錯影響藝人形象,這些都會被粉絲「掛」,管理和組織者可能被要求道歉,甚至交出權力,退出組織。

例如,此前鄧倫全球後援會在應援活動里就出了岔子,送至現場的燒餅、水果等物資,被諷刺稱「又貪又蠢,撈錢撈的傻子都知道有問題」。

這件事情的結果是,涉事分會會長、副會長引咎辭職,後援會管理組就地解散並公開招募,承諾公開透明。

有限變現的流量

吳亦凡的粉絲站子里,養不來流量商人。

幾十萬人的關注,為吳亦凡粉絲群交織出一個牢不可破的監督機制,在更大範圍內杜絕貪腐,同時也隔絕了商業化個人或機構的介入。質言之,懷著純粹的商業考量,去從事吳亦凡粉絲流量生意的行為,在組織內是不被接受的。

即便社交平台被認為供給的是原生流量,用戶的交互仍然需要以內容驅動,因此常年追隨在前線的站姐——在梅格妮中大約只有數十人——是鏈條中的內容分發肇始點,她們手中的站子,也是流量最為集中的節點。

換句話說,如果經營粉絲的流量生意,開設站子是最適合的路徑,問題在於,這門生意很容易就會被從內容入口處掐滅。雖然市場上日常也可以買到一些圖片和消息,但如果不是跑在一線的站姐,很難穩定地獲取街拍圖片和資訊等內容。

2018年8月,吳亦凡拿獎歸來一臉疲憊,粉絲拉橫幅歡呼歡迎

(圖源東方IC)

「我們作為前線感覺得出來,一個新人進來,我們很快就能知道底細。」

「你只是買圖,從來沒有在現場出現過,我們覺得你不肯為吳亦凡花錢,還想賺錢的話,首先就把你『搞死』。」鍾謹說,「如果一個站子去不了幾次現場,PB卻賣的很勤,大家心裡都有數的。」

吳曉益覺得,這一方面說明了吳亦凡的粉絲更加熱情純粹,另外也是時機使然,「以前大家對這事認知不清晰,沒人想到賣貨能跟應援一起做,而現在圈子已經很穩固了。」

最近幾年躥升迅猛的新晉藝人粉絲群里,商業化做得更加通透,由於組織群體仍然在不斷擴張中,持續出現增量人群,人群意味著紅利,因此有大量空間可以執行商業行為。

以PB為例,吳亦凡的PB,賣到大幾百冊是個不錯的表現,對站姐來說,這個數字能做到盈虧平衡,或小有盈餘;而蔡徐坤的PB則全然不同,動輒可賣出幾萬冊,這種小爆款背後,通常意味著數十萬元的利潤。前不久,蔡徐坤的生日會門票被炒至天價,讓鍾謹直呼沒見過這陣仗,有人捧著三萬五滿世界找門票,就為了見蔡徐坤1小時,「瘋了嗎這是」。

由於正在從事藝人經紀工作,吳曉益此前對照自己帶的藝人,做了個蔡徐坤的數據統計。她發現,在《偶像練習生》上線之後的半年內,蔡徐坤的各項粉絲數據表現堪稱「現象級」,比賽期間4個月粉絲上漲455萬,而比賽結束後又持續躥升起了100多萬。「太可怕了,難以想像這是個剛出道新人的數據。」

此外,在新浪微博的超話中,蔡徐坤的表現也很突出,以2018年10月23日為例,截至上午9時,蔡徐坤在超話位列第1,簽到超過19萬人次,吳亦凡排名24,簽到約4萬人次。

從下半年承接熱度的《創造101》、《SNH48第五屆總選》活動來看,藝人應援更加令人咂舌,儘管曾出現了粉頭卷錢等負面信息,但可集資數據一度分別達到了4000萬元和7000萬元。

不過鍾謹認為,吳亦凡的橫向對比,已經不在社交網路這個維度上,「他已經不太需要這種數據了」。

她認為,吳亦凡的商業價值已經脫離了應援層面,而是集中體現在商業代言上,即她們經常談論的「帶貨能力」。吳亦凡的粉絲的目標是「帶貨王」,執行上也很簡單,「送禮當送Burberry、首飾珠寶選BVLGARI,飲料就喝茶π」。2016年10月份,Burberry簽下吳亦凡做代言,次年一季度,亞太地區零售額實現14%的逆增長,在一定程度上被認為是吳亦凡「帶貨能力」的體現。

當《創業邦》問到另一個吳亦凡粉絲關於對比的問題,得到的答案更乾脆,「就是藝人和偶像的區別。」

統一的價值觀

如果我們做出這樣的假設,你也許感到不可思議——你生活在一個擁有數千家住戶、十餘萬人口的高端社區里,家委會年初動員所有家庭集資建起一座街心公園;三伏天,獲取居民集體簽字同意放棄寵物飼養;年末則集體騰退,辟出這塊地皮,建設高爾夫球場……

其實不單在於社區,對於稍微成規模的人群來說,這種集體意志的高度統一都是不可實現,乃至令人倍感荒誕的。

但在網路上,粉絲間,數十萬人、數百萬人卻可以循著某種特殊的情緒去一起實現它,如果我們仍然將粉絲組織物化為一台機器去理解的話,你會發現其高效運轉背後最本質的基礎,在於價值判斷的統一。

對與吳亦凡有關的任何事物,在梅格妮的群體間,可以快速消化,實現價值判斷,並以集體的形式輸出反饋。

2015年11月,工體生日會,粉絲專註看向台上的吳亦凡

有些常用的判斷會形成規則,比如說,前線的站姐跟著吳亦凡到處跑,在各地錄節目時為其站台,是可以被鼓勵的行為,但追私(跟蹤明星的私人行程)則決不可接受——雖然明星本人的航班信息8塊錢就可以在微博上買到。

也有道德層面的約束規則,比如同時追求兩位明星藝人,是令人特別不齒的事情。

更多的集體判斷,則被高效地應用在具體事件中,例如,前述與虎撲的衝突,以及與某位女藝人的合作,由於存在很大的「被碰瓷」嫌疑,就是必須迴避的。對此相對,吳亦凡與劉亦菲的合作又被視為加分項,因為「好看的人就應該跟好看的人在一起」。

這些集體意志潛藏著驅動力,它會受到偶像本人的引導,但也有很多時刻,可以形成反向制約,最常見的標的是指向經紀公司與工作室的。

去年吳亦凡工作室不顧粉絲反對,接下了與某女藝人組CP的綜藝節目,這令鍾謹感到喪氣,在那之前,包括她在內的很多站姐都在「瘋狂地給工作室打預防針」,「就說對方慣用的宣傳伎倆就是捆綁男藝人,但是工作室沒有太當回事,後來果然被猜中了,再去控制就已經來不及了。」

粉絲圈裡常年流傳著類似故事:A工作室公開發信為工作失當道歉;B團隊發錯通稿;C藝人在直播中遭強吻,工作室兩天後才做出反饋;D藝人微博管理員發錯賑災文案等等。甚至有媒體人發文反問,「世界上有『讓粉絲滿意的藝人工作室』這種生物嗎?」

粉絲往往會與工作室陷入一個長久的博弈、合作又制衡著的關係當中去,而粉絲在其中的角色更像是一個市場的買方亦或合約中的甲方,雖然內含一些自律條款,但更多時候,還是會將壓力和焦點集中在藝人工作室上,用粉絲的熱情去衡量對方的工作,並希望得到匹配自己付出的表現。

「你不可能指望經紀團隊做好所有事,我們都會懷著一腔熱情幫忙,公關需要成本,但粉絲是沒有成本的。」一位站姐告訴《創業邦》。

「我們的判斷標準是統一的,就是對吳亦凡好」,她說,「沒有看上去還行,看上去還行已經算不好了,就必須得完美。」

「大家不明白」

無論是林光宇、吳曉益還是鍾謹,她們對吳亦凡的情感表達,大多局限在微博、貼吧這類開放平台上。現實生活中,職場里,甚至在封閉的社交網路——例如微信朋友圈——當中,她們都不太會展露這一面。

她們清楚地知道,在公共話語體系中,粉絲是一個天然的偏見載體。

「粉絲可能在大部分人眼裡算是異類,因為大家不明白,我們為什麼要做這樣一些事情,為什麼要一直追著那個與自己完全不相干的人。」林光宇說。

極端個案也一直存在。今年13歲的陳畫,為了追吳亦凡的行程,不聲不響刷掉了媽媽2萬元的信用卡——在家庭貸款尚未還完,信用卡為應急之用的情況下——這也造成了家庭關係緊張。有些粉絲好友不時會為其轉賬應急。她之前已經瞞著家裡去看過吳亦凡參加的跨年演唱會,而如果信用卡的事沒有暴露,此時她應該又在另一個現場。

其實粉絲、偏見甚至極端案例都不是新鮮事物。上世紀60年代,英美等西方社會人群對披頭士團隊的狂熱,體現為成千上萬的女性粉絲的狂熱包圍,最終留下了一個看上去詭異多變、難以描摹的辭彙「Beatlemania(披頭士狂熱)」,一篇名為《 Beatlemania:Girls Just Want Have Fun 》的文章寫道,1964年,穿著百慕大式短褲、預科生的高領寬鬆上衣,梳著蓬鬆髮式的年輕女孩們,一邊沖向警戒線,一邊呼喊著「我愛林戈(Ringo Starr)」。

在上世紀60年代,這被認為是「史無前例的文化現象」。美國塔爾薩大學傳播系教授朱莉·詹森曾分析過粉絲被「污名化」和遭到社會歧視的原因,她認為,極端粉絲行為隱含著公眾對現代生活的一種批判,粉絲身份本質上是對這種孤立的、原子化的現代生活的一種心理補償。

半個世紀過去後,現代生活的意義變得更加未知。與當初的Beatlemania相比,粉絲文化這種社會現象,在市場化的作用下,套上粉絲經濟的皮囊,也似乎變得更加穩定、可控。對於粉絲個體來說,也在集體意志下,更多地脫離那些極端的表現形式。

粉絲們追求這種平衡感,但並不期待理解,林光宇說,她從未期待讓家人朋友明白自己為什麼追星,「你不做一件事情的時候,你永遠不知道別人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情。」

但平衡的存在是很微妙的。在澎湃新聞的一次採訪中,記錄了這樣一個場景,當等待的女孩們在昏暗中看到吳亦凡的剪影時,「一排排臉整齊地貼在玻璃上」,然後是吳亦凡的沉默,「多可憐啊,她們」,他暫停了採訪,向窗外輕輕地搖了搖手機,隨即尖叫聲和閃光燈一齊瘋狂閃現。

鍾謹記得,就是這句話,造成了一批人「脫粉」。她為吳亦凡辯白,「他本意不是這樣,本意是心疼大家在等他,可是那句話發出來,就有種『我看不起你們』的意思,話術這東西……」

吳曉益補充,「他本人對於中文理解不是很好,稿件審核一般是給到團隊,但可能團隊也沒能意識到這句話里的不妥之處,而且如果挑的太細,還可能被對方覺得耍大牌吧。」

偶像與粉絲之間的關係,從來刀尖舔糖,堅固更脆弱。她們為偶像付出,追隨他愛護他,在他出現負面消息時堅定地站在他身後,卻在某些時刻,抵擋不住一句話里行間的誤解。

粉絲文化仍然在迅速演化。在工業化過程中,在某些時刻,偶像作為一種文化產品,高速的迭代會令某些局部的現實失衡,以至於呈現得愈加魔幻。

最近聽來的一個故事,讓林光宇頭緒繁多,又覺得頗有意味:幾位追前線的粉絲,在一架航班上偶遇,面面相覷,竟有些尷尬,因為她們意外地發現,與此前一起追的某次行程相比,粉絲仍是那幾位,保鏢仍是那幾位,只是前面頭等艙的那位偶像,換人了。

而鍾謹最近則奇妙地發現前線出現了許多新面孔,其中不乏穿校服的小姑娘。前段時間,在《中國新說唱》現場,她能認出的也只有兩個相熟的面龐,其他人都看著陌生。

新粉進來多是由於電影、新歌與節目的吸引,去年的《中國有嘻哈》可謂是功不可沒。

截至2018年10月23日上午9時,吳亦凡最新的微博粉絲數為4277萬。他的後援組織疆界依然在持續擴張。

MORE | 更多原創文章

推薦邦哥的好朋友「企業創投聯盟」,ID:cvcbang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創業邦 的精彩文章:

馮小剛等明星影視公司大逃亡:一天註銷25家,報紙版面都不夠用了
一周倒計時,2018蘋果秋季發布會最全劇透

TAG:創業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