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歷史典故,漫說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孬不孬?

歷史典故,漫說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孬不孬?

原標題:歷史典故,漫說三十六計之「趁火打劫」,孬不孬?


趁火打劫是指趁人家失火時去搶劫。比喻乘人之危謀取私利。趁火打劫之計的使用,在中國歷史上層出不窮。趁火打劫之計的特點,就是利用時機,果斷地打擊對方。


東晉孝武帝太元年間,前秦苻堅統一北方後,不顧下屬勸阻調集百萬大軍,決心一舉消滅東晉,乘勢統一全中國。他親自率領百萬大軍,兵臨淝水,準備攻打東晉。東晉則是派出八萬精兵抗敵,由大將謝石、謝玄帶領。



百萬對八萬,苻堅信心十足,到了壽陽,跟眾將商議,認為晉軍兵少糧缺,根本不是對手,便派使者前往勸降。使者名朱序,曾在襄陽堅決抵抗秦軍、後來被俘虜。苻堅雖然將朱序收為己用,但其卻還是心向晉朝。在見到了謝石、謝玄後,高興的像見了親人一樣,不但沒勸降,倒是將秦軍的情報透露給了晉軍。他說:「這次苻堅動用的百萬人馬,大部分人馬都還在路途中,現在趁他們人馬還沒到齊的時候,速戰速決,先打敗他們的先頭部隊,亂一下敵方的軍心,如果等到全部人馬一到,恐怕是沒法抵擋的。」


謝石、謝玄經過一番商議, 便決議聽信朱序之言,儘快出兵。晉軍人馬駐紮在八公山邊,兩軍隔淝水對峙。 苻堅在城樓上望向晉軍陣營,只見對岸手持刀槍的巡邏兵來來往往,營帳排列整齊,軍容威武。而遠處隱隱約約不知道還有多少兵馬。



其實,八公山上並沒有晉兵,只不過苻堅略有怯意,把八公山上的草木都看作是晉兵了。看著晉軍如此強大,苻堅十分膽怯,命令秦兵嚴密防守。謝石、謝玄十分著急,送信給苻堅,說:「你們按兵不動,帶了大軍堵在了淝水邊,這根本就不是要打仗嘛?如果你們能騰出一塊地方,把陣地後撤一點,渡過淝水我們在戰場上比一比輸贏。這才算有膽量呢!」


苻堅一想,如果不答應後撤,晉軍會以為我們害怕了他們?他馬上召集秦軍將領,說:「命令全軍,後撤十里,騰出來一塊戰場,並且我們可以將計就計,趁晉軍正在渡河的時候,我們派騎兵衝上去,一舉把他們消滅。」



秦軍大多由於厭惡戰爭,並且有一部分是害怕晉軍,接到後撤命令的秦軍,撒腿便跑,根本停不下來。謝石、謝玄則迅速整好人馬,準備渡河進攻。



這時,朱序在秦軍陣後大聲喊道:「秦兵敗了!秦兵敗了!」後面的秦軍根本不明所以,跟著前面的秦軍往後奔跑,像脫了韁繩的馬一樣,四散而逃。苻融氣急敗壞地想壓住陣腳,卻是一點用都沒有,硬是被秦軍衝來把戰馬衝倒了。晉軍趁勢飛快渡過淝水,向秦軍猛攻。


陣後的苻堅拚命逃走,卻一支流箭飛射中肩膀。晉軍乘勝追擊,秦兵沒命地潰逃,晉軍大勝。



這便是歷史上有名的「淝水之戰,趁火打劫」。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一史 的精彩文章:

歷史典故,漫說三十六計之「釜底抽薪」,狠不狠?
滿清十二皇帝之「皇太極」,為何會突然暴斃?

TAG:史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