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隋朝若不「三征高句麗」,它能這麼快亡國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隋朝若不「三征高句麗」,它能這麼快亡國嗎?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581年二月,北周靜帝禪讓帝位於楊堅,北周覆亡。楊堅定國號為「隋」,定都大興城。隨後於589年南下滅陳朝,統一中國,結束了自西晉末年以來長達近300年的分裂局面。開皇二十年十一月立為太子,仁壽四年七月繼位。

隋煬帝在位時期,開創了歷史諸多先例,如:建東都、 鑿運河、築長城、開馳道,一定程度上,這是滿足個人功利心的表現。縱觀隋煬帝生平,可以看出他有意塑造個人功績,無論是耗費國力興修工程,還是全民皆兵四處征戰,都能體現出隋煬帝的政治野心。

隋煬帝在歷史上是個頗具爭議的人物,有人認為他為後世留下了千古基業,值得稱頌;而有人認為,所謂的千古基業只是以犧牲百姓為前提,來為自己換取聲譽罷了。固然,隋煬帝功績有目共睹,但過錯也是尤為明顯。

早年時期,為了自己的功績能夠千古留名,隋煬帝傾盡舉國之力興修工程,為了名譽而勞民傷民,耗費國力。當時隋朝總人口不過四千六百萬,修建這些工程則動用了三千萬次民夫,無數人屍付出生命。勞民傷財背後,是內心私慾在作祟。

可以如此說,隋煬帝一生都在為別人而活,逢場作戲而是老道至極。隋文帝在世時,隋煬帝裝作一副不近權色、勤儉好德的模樣。外出打獵時,突遇大雨,士兵拿出雨衣想要為他遮雨,卻被他阻止,稱:「士兵們都淋透了,我又怎能夠獨享待遇呢。」

隋煬帝為了收買人心可謂是做戲不斷,直至得到皇位,真實面目方才暴露出來。身處的位置不同,所持的野心自然不同,當上皇帝的那一刻起,隋煬帝的政治野心便無限放大,他想要做的,必然要是天下人皆做不到的,這樣方能後世留名。

掌控皇權的隋煬帝,其做戲人生並未終結,而是朝著另一個目標奔進,即:成為千古傳頌的帝王。當上皇帝後,原本屬於他的約束及壓力便隨著煙消雲散,天下盡皆在其掌握,如此廣闊的舞台,隋煬帝長期壓抑的內心急需得到釋放。

早在隋文帝時期,隋朝便已經進入盛世之治,經濟繁榮、國家富強、百姓安居,在此推動下,隋朝總人口連年增長。隋煬帝即位後,向來眼光高人一等,他要做得,不僅要超越父親功績,更是要比肩秦始皇,這樣才能為後世所緬懷歌頌,千古留名。

隋煬帝曾自負道:「天下人皆認為我生於皇家,方能得到皇位。其實,就算讓我和那些文武百官比拼才能競選皇位,我也有信心勝至最後。」隋煬帝此刻的心態處於一種驕縱之中,真正的明君會時刻處於居安思危。

必須要知道,權力越大,所承擔的責任必然隨之增加。然而;隋煬帝只體會到了權力所帶來的飄然,卻沒有看到所要擔負的職責。隋煬帝在位期間,為了滿足個人私慾,瘋狂透支國力,使得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這顯然違背了隋文帝在位時的治國理念。

歷代君主治國必然以民為重,民安則國安,兩者相輔相成。

但是,反觀隋煬帝,繼位期間正是隋朝鼎盛之時,這一切都是隋文帝留給兒子的資本。誰料隋煬帝並未加以達到鼎峰,而是選擇利用盛世之力為自己塑造功績,本以為會令自己威望超越先皇,卻不曾想丟了民心,這與隋煬帝急功近利的心態有關。

公元610年,隋煬帝在東都舉辦盛大的慶典,期間出席的多為各國使節、商人,而隋煬帝的目的也正是他們。此刻的隋煬帝表面功夫已經不滿足於國內,為了能夠炫耀隋朝強盛,進而襯托出他的英明神武,他特意舉辦了這場盛大慶典。

當然,慶典僅能展示精神層面的東西,隋煬帝想要表達的可不僅是這點,他想要全方位向友邦傳達隋朝的強大。為此,特邀請各國使節、商人前往東都市場參觀。

在參觀之前,準備工作自然要做足。東都市場早已被粉刷一新,收拾的格外整潔。同時,沿街商鋪被強制要求,必須要在店鋪內鋪上地毯,這點要求對於大的商鋪來說,倒是可以承擔,但的,那些收入不高的菜農們顯然承擔不起。

但朝令大於天,不按照要求行事,恐將面臨牢獄之災。無奈,菜農們為了隋煬帝的表面功夫,只能耗費數月攢下的錢財購置地毯。僅是這些還不算完,商鋪還被要求必須熱情招待各國客商,且不能收取費用,供那些客商免費適合,以體現隋朝富足。

那些喝完酒的胡人聽到不用給錢,臉上浮現的不是高興,而是疑惑,然而,熱情的商鋪老闆們,哪會觀察這麼細緻,依舊好酒好菜招待。胡人出門後,能夠看到路旁的樹木都是用絲綢纏起來的,極其奢華,不用多說,這仍舊是隋煬帝面子形象的一部分。

看到這裡,胡人更加疑問,遂問旁邊老闆道:「我來的路上,看你們這裡的百姓連衣服都穿不起,為什麼這裡反而酒菜免費,樹木都能裹上絲綢布呢?」老闆遂無言。胡人的這番話恰好是對隋煬帝表面功夫的譏諷,國力是否富足,參看一下底層百姓的生活便知。

如果底層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而都城卻奢華富足,無疑是一種畸形發展。況且,隋朝都城的這種「奢華富足」還是偽裝而來,如果胡人知道真相,不知又會怎樣看待。

咱們前面說到楊廣其人急功近利,他認為僅靠興修工程是不足以名垂千古的,唯有四方臣服、萬國來朝,方為盛世之君。為了達到這個目標,隋煬帝四處征戰,儘管早期奪得大片疆域,但由於國內興修工程早已使得百姓心生怨氣,埋下隱患。

戰爭後期,隋軍乏力,厭戰情緒高漲,加之兩征高麗慘敗,使得隋氏王朝更加風雨飄搖。

如果多角度看待隋煬帝,其功過皆有。隋煬帝是一位頗有抱負的帝王,在開鑿運河方面,促進了南北方交流貿易,穩固了國家安定,一定程度上對國家發展是有幫助的。但他顯然沒有把控好力度,在利弊得失間權衡出錯,致使民間怨聲載道。

到了此刻還是有彌補的機會,如果隋煬帝選擇休養生息、大力發展國內經濟,依靠運河很快便能恢復國力。但還是那句話:隋煬帝太過急功近利,絲毫沒有耐心等待,同時開始開疆擴土的野心。在征戰殺伐之初隋朝民意還是較為支持的,但隨著國內興修工程不斷,民間怨聲四起。

對外戰爭自然便不受待見,隋煬帝如果當時收手,隋朝便不會落得凄慘結局。

壞就壞在三征高句麗上,在早期對外戰爭中,隋軍戰力極強,一路攻城拔寨,開拓大片疆域,但到了後期,經過多年征戰,隋軍早已厭煩,加之隋朝國內情況不容樂觀,都想要結束戰爭,修養生息。隋煬帝也曾由此想法,他的計劃中,是攻下高句麗後便結束對外戰爭。

然而,在接下來的征伐高句麗之戰中,隋朝兩次出征,兩次慘敗。這在追求聲譽的隋煬帝身上,是萬不能接受的,他夢想成為千古帝王,想要自己的生平戰績無數,怎能容忍敗績存在,更何況是敗給小小的高句麗。

兩次征伐高句麗失敗後,隋朝國內已經是危機重重,各方勢力蠢蠢欲動。

然而,隋煬帝一直對高句麗耿耿於懷,遂不顧國內政局動蕩,發動第三次征伐高句麗之戰,最後雖然獲勝,但對國內卻已經失去掌握,最後死於部下之手,隋朝就此滅亡。可見過度追求表面形象是多麼可怕,如果隋煬帝放棄第三次征伐高句麗,隋朝便不會落得如此下場。

儘管當時隋朝國力虛弱,但仍舊有百萬軍隊,瘦死駱駝比馬大,維護統治是不成問題的。比如後來平定起義軍的李淵,他便是隋煬帝手下將士,士兵皆為征伐高句麗的隋軍。其實,論述古代帝王功過是一件仁者見仁的事情,因為,它本身存在著矛盾衝突點。

像秦朝時期,北方匈奴頻頻襲擾邊境,每次秦軍趕到邊境,匈奴早已無影無蹤。怎麼防範?大量駐軍在邊境?這無疑要耗費巨大的人力物力財力,還有時間成本,每日都是巨大的成本花銷,與之相比,修築一座長城則要划算的多,且能夠留給後世,繼續發揮作用。

但是,修築長城,無疑勞民傷財,在當時百姓看來,秦始皇是一位暴君,但是,長遠看來,修築長城則是無奈之舉。按照中國人評判歷史的標準,楊廣的這幾個大手筆並不是一個安於享受的帝王願意去做的。

不管出於怎樣的一番考慮,中華帝國以一種另類的姿態趨向楊廣心目中的理想世界。一顆浮躁而澎湃的霸主之心,也由此得到了空前的滿足。對於詩人楊廣來說,他要構建屬於自己的烏托邦世界;可是對於皇帝楊廣來說,這又是一項宏大而艱難的命題。

而此時,他又沒有能力處理好個人英雄主義與千秋功業、人民的幸福感三者之間的關係。營建東都,為了證明自己是權力正統的核心;修建長城,是為中華帝國樹起一道堅固的屏障;修築運河,是為了貫通南北漕運的血管。

最終,征伐高句麗,是「聖王之業」弈局中最為重要的一步棋,也是楊廣運作帝王權力的勝負手。楊廣死後,由蕭後和宮人拆床板做了一個小棺材,偷偷地葬在江都宮的流珠堂下。後陳棱集眾縞素,為楊廣發喪,備儀衛,改葬於吳公台下。

清嘉慶十二年大學士阮元為其立碑建石,揚州知府伊秉綬隸書「隋煬帝陵」。2013年4月,揚州市邗江區一處房地產項目施工時發現了兩座古墓,其中一座的墓誌顯示墓主為隋煬帝楊廣。

參考資料:

『《隋書》、《隋煬帝陵》、《三征高句麗之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山川文社 的精彩文章:

這個女人被我們罵了幾千年,其實,她也是一個非常苦命的女人
幾千年前,中國祖先寫了一本「奇書」,至今,現代人都沒完全弄懂

TAG:山川文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