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報君父之仇卻蠢招頻出,為何說南宋和金國本可拖垮蒙古帝國

為報君父之仇卻蠢招頻出,為何說南宋和金國本可拖垮蒙古帝國

兩宋時代,中國版圖上存在多個政權。他們之間合縱連橫、互相攻伐,戰火燒了兩三百年。按常理說,應對這種錯綜複雜的政治局面,漢人可以說是北方少數民族的祖師爺,然而誰也沒有想到,笑到最後的王者竟然是最落後的蒙古。

游牧民族經濟單一,牧民通常過著貧困且飢餓的生活。儘管物質生產上發展緩慢,但兵民合一的體制讓他們具有強大的軍事能力。一旦結束了內部的紛爭,他們便會通過強大的武力,從農耕民族手中獲取更多的物資。

為報君父之仇卻蠢招頻出,為何說南宋和金國本可拖垮蒙古帝國

西夏是「絲綢之路」的起點,又是逐鹿中原的跳板,吉思汗統一蒙古後,西夏成了他南下的第一站。不過西夏畢竟弱小,成吉思汗霸業是從攻打金國開始的。

蒙古伐金與其他游牧民族入侵中原並無太多區別,正如恩格斯所言:


鄰人的財富刺激了各民族的貪慾,在這些民族那裡,獲取財富已成為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他們是野蠻人:進行掠奪在他們看來是比進行創造的勞動更容易甚至更榮譽的事情。


為報君父之仇卻蠢招頻出,為何說南宋和金國本可拖垮蒙古帝國

然而成吉思汗卻為劫掠找了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因為他父親的叔叔的叔叔俺巴孩汗被金熙宗釘死在木驢之上,所以他為了復仇而戰。

十三世紀初,金國政亂於內,兵敗於外,經濟日漸蕭條,但畢竟有著百年基業。北方國土丟失後,金國百萬軍民南下河南,憑藉有利地形與蒙古人打起了城市攻防戰。

在平原野戰上,蒙古騎兵具有壓倒性優勢,但攻城戰拼的卻是人數和工程技術,這顯然是蒙古人不擅長的。最要命的是一旦越過長城,進入農耕區後,後勤補給成了困擾蒙古人的最大難題。

為報君父之仇卻蠢招頻出,為何說南宋和金國本可拖垮蒙古帝國

蒙古行軍很少攜帶軍糧,戰士僅喝馬奶,據說最長可長途奔襲一月之久。蒙古大軍身後的牧群就是他們的輜重部隊,大軍打到哪裡,它們就跟到哪裡。

然而進入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後,牧草奇缺,又加之長期的戰爭使得北方經濟完全癱瘓,蒙古大軍出現了嚴重的缺糧問題。俄國東方學專家巴托爾德曾說:


「成吉思汗在位期間,多半由於華北一帶戰爭頻繁,地方糜爛,以致蒙古地區也有『從陰山之後,輸入穀物的必要』」。

為報君父之仇卻蠢招頻出,為何說南宋和金國本可拖垮蒙古帝國

戰爭掠奪就是蒙古人的生產方式,如今中原戰事膠著,不僅不能獲取戰利品,反而還要後方支援。成吉思汗敏銳地意識到中原的消耗戰如果再繼續下去,他一手創建的蒙古帝國將會被輕而易舉地粉碎。

此時,金國的一系列愚蠢行動,卻又給了成吉思汗將戰略重心轉向西方的可能。金國南遷後,為了恢復元氣,決定通過「伐宋」來彌補丟失的土地。可是宋金之間的實力對比早已發生了變化。伐宋唯一的用處就是加快宋金兩國國力的消耗。

1209年,蒙古再度出征西夏。金國與西夏原有「相交救援」的誓約,然而金衛紹王卻認為:「敵人相攻,吾國之福,何患焉?」斷然拒絕了西夏的求援。西夏被迫附蒙攻金,兩國長達八十年的友好就此結束。

為報君父之仇卻蠢招頻出,為何說南宋和金國本可拖垮蒙古帝國

金國四面樹敵時,南宋也沒閑著。自1127年,徽欽二宗被金國人掠走後,北方大好河山盡入金國之手。南宋無時無刻不在想著復仇,但奈何實力不濟,只能每年稱臣納貢。

早在蒙古進攻金國之初,南宋就對宋金關係展開了辯論。部分大臣認為蒙古崛起後,金國已從世仇變成緩衝國,金國滅亡並不是一件好事。他們主張繼續向金國輸送歲幣,為金國續命也讓自己有多時間,組織力量對抗蒙古。

可是絕大部分人都認為「金人於我有不共戴天之仇」,應立刻停止輸貢,並出兵收復北方失地,以報君父之仇。最終南宋同意與蒙古結盟,不僅讓蒙古「假道滅金」,還出糧出兵與蒙古一同滅亡金國。

為報君父之仇卻蠢招頻出,為何說南宋和金國本可拖垮蒙古帝國

蒙宋滅金後,蒙古假意撤軍,南宋上下彈冠相慶,立刻制定了收復「三京(東京洛陽、西京開封、南京商丘)」的戰略。由於輕敵,宋軍未做防禦就孤軍深入,結果在洛陽全軍覆滅。蒙古則乘勝南下,「京襄、四川沿邊百郡盡失」。

在西夏、金國和南宋打成一團時,蒙古人得以從容地發動西征,然後全力蕩平中原。所以說一個政權的崛起,不僅要自身強大,還要有一群「豬隊友」的幫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史料不輯 的精彩文章:

宋朝男人發展一個歪理,中國婦女卻飽受摧殘近千年
本是蒙古騎兵最後的榮耀,僧格林沁為何成了有勇無謀的匹夫

TAG:史料不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