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教育 > 學齡前兒童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學齡前兒童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學齡前兒童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學齡前兒童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需教育系統自身發力,更要在全社會樹立正確育人觀——幼兒園加碼去「小學化」的背後

甘甜

結束了在江西省南昌市紅谷灘新區某公辦幼兒園的中班課程,小澤回到家中,從書包里拿出上課的繪本,對爺爺奶奶說:「我給你們講一個故事——《襪子》……」入園僅一年多,就能講述一個完整的故事,爺爺奶奶對小澤的「彙報表演」很滿意,並認為幼兒園的教學質量高。

然而,在一旁目睹了全過程的小澤爸爸卻有自己的擔憂。「小澤其實是按照繪本中每一頁的文字,一字不差地背誦下來的。」小澤爸爸說,「幼兒園裡老師將繪本當成語文課本來教,是一種變相的『小學化』現象。」

多年來,針對去除幼兒教育「小學化」傾向的政策一直在不斷調整,社會對「小學化」的認識也在不斷加深。不久前,教育部辦公廳發文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引發廣泛關注。

1

「焦慮」成家長熱衷「小學化」內容主因

根據教育部統計數據,包括北京、天津、上海、瀋陽等在內的19個熱點大城市幼升小就近入學率已達到99%。

今年8月,新華社記者通過調查發現,上海一家專門為民辦小學招生考試而開設的「幼升小精英培訓班」里,3000個漢字、100以內加減法和簡單的英語會話以及基本的漢語拼音成為幼兒園畢業前孩子要掌握的「知識標配」。

既然絕大多數小學都已實現就近入學,為何「幼小銜接」培訓仍受追捧?

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儲朝暉表示,差異化的入學政策導致學前班熱度不減。他舉例說,有的小學在幼升小時會對孩子進行測試,只有孩子在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英語等方面滿足一定條件後才有機會被錄取,這就給了家長們報班的動力。

為了幼升小入學考試而進行的培訓,顯然不再局限於「幼小銜接」,而是赤裸裸的「小學化」了。

對此,前不久,教育部印發的《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確,對於幼兒園提前教授漢語拼音、識字、計算、英語等小學課程內容的,要堅決予以禁止;小學在招生入學中面向幼兒園組織測試等行為的,將視具體情節追究校長和有關教師的責任。

其實早在2012年,教育部就出台了《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嚴禁超前教育和強化訓練,並對防止和克服學前教育「小學化」現象提供了具體方法和建議。其中針對5—6歲學齡前兒童指出,「能通過實物操作或其他方法進行10以內的加減運算」。

但實際上,許多幼兒園的孩子在很早的時候就學會了「四則運算」。

「絕大多數公辦幼兒園不教拼音、識字,到時候還得找各類輔導班讓孩子上。」雖然懂得教育規律,但剛過去的暑假,上海師範大學社會學副教授沈黎仍為3歲的女兒是選擇公辦園還是民辦園的事兒一直焦慮著。

選幼兒園、買學區房、砸錢找中介、托關係、以錢擇校……沈黎預設起以後可能走的路子,並從社會學的角度解釋:「焦慮,尤其是中產階級焦慮是導致這類現象產生的主要原因。」

「對不可預見的未來,有種極其強烈的不安全感。」沈黎解釋說,「現在35歲左右的中產階級主要是靠自己打拚翻身的,努力上了個好大學,留在城市,進而有了一番成就,他們不想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拼了命地想讓孩子接受『更好』乃至『最好』的教育。」

「比較級」下的「焦慮」沒有終點。

一些瘋狂的「小學化」培訓班、幼小銜接班,便是家長的「焦慮」被社會培訓機構放大和利用的現實表現。

但說到「小學化」一詞,正在江西省上饒市掛職的華東師範大學副教授柳倩的態度是「慎用」。

「近年來我國小學階段教育在幼小銜接、快樂學習方面做了很多努力。無論是教學內容還是教學方法,小學教育都在努力往更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方向靠。就拿上海來說,越來越多的學校做起『零起點教學』,採用遊戲、分組的方法。」柳倩認為「小學化」一詞在某種意義上誤傷了小學階段這幾年的改革成果。

「當我們談論『小學化』現象時,我認為更多的是談論學習內容或學習方法不符合幼兒園階段孩子年齡特點的現象,是『非幼兒化』,並非完全是『小學化』,只是在實際中,大部分是超的,而不是弱的。」柳倩補充說。

2

幼兒習慣養成比掌握知識更重要

在江西井岡山龍市鎮,近年來各式各樣的幼兒園多了起來。

龍市小學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徐安發現,不少一年級的學生用筆姿勢不規範、筆畫錯誤的現象比較嚴重,他時常得握著孩子的手一筆一畫地糾正。此外這些學生總是不按時完成作業,即使課堂上給足時間,他們也時常十幾分鐘做一道題。

通過調查,徐安了解到這些孩子入學前大多在幼兒園階段將認字、寫字等「知識」學了一些。

「我們情願他們像一張白紙一樣,不學那麼多『知識』。因為糾正他們的錯誤姿勢和筆畫遠比我們教更費力。」徐安隨後分析學生出現上述問題的原因,「四五歲的孩子握力不夠,他們為了寫好字,用儘力氣,不規範的姿勢隨之而來。加上有些幼兒園一節課就講一道題、一個字,孩子在幼兒園階段養成了拖沓的習慣,進入小學後不是不寫,只是習慣了拖沓。」

在徐安看來,幼兒園階段,習慣的養成比知識的掌握更重要。

近年來,教育部多次糾正幼兒園「小學化」傾向,越來越多的人也認識到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反對「幼兒教育小學化」、提倡小學一年級「零起點教學」。

如今,公辦幼兒園確實甚少存在提前教小學內容的情況。但記者採訪多家公辦幼兒園發現,幼兒園裡的孩子大多端端正正地坐在椅子上,手腳有放法,不許隨意離開座位,教師坐在孩子的對面講解著繪本故事或教唱歌曲。這種師生界限分明的課堂教學方式,讓人彷彿走進了小學的教室。

「『小學化』的另一種表現形式是,內容是《指南》裡面的,但老師的教學方式是小學的,家長或老師從頭講到尾,幼兒沒有探索、交往和表達的機會,沒有感性的鋪墊,沒有實物的輔助。《指南》所倡導的幼兒教育方式是以直接經驗為基礎,在遊戲和日常生活中進行的。」中國學前教育研究會理事長、南京師範大學教授虞永平說。

正如柳倩所說:「當下學界對幼兒園『小學化』現象,主要是從學習內容偏小學、學習方法偏小學兩方面理解。但對於具體哪些內容該在小學而非幼兒園階段出現卻缺乏明顯的界定,包括學習方法的『小學化』具體指哪些也很難有個清楚的把握。」

今年7月,教育部辦公廳發布的《關於開展幼兒園「小學化」專項治理工作的通知》。其中嚴禁教授小學課程內容、糾正「小學化」教育方式、小學堅持零起點教學等內容引發一片叫好聲,也讓更多人摸清了小學化的邊兒,但是也有家長好奇,幼兒園到底要給孩子教什麼,難道孩子在學前階段就只是玩,真的不用學認字,學寫字,學數學嗎?

「我們要讓兒童做與其身心發展特點相適應的事,做符合兒童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習特點的事,讓幼兒有時間做幼兒,而不是過早地做小學生。」虞永平認為,「注重幼兒的遊戲是學前教育區別於中小學教育的重要特徵,適宜、有效的學前教育必須以遊戲為基本活動。」

但遊戲模式並不是老師帶孩子簡單做遊戲。虞永平在基層發現一些幼兒園雖然在倡導課程遊戲化,但是教師卻仍然放不下講解和說理,經常不恰當地介入干擾孩子的遊戲,唯恐孩子不會。

「學前教育不強調知識本身,更強調孩子在感知體驗中發現學習,從而培養創造性思維、創造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等核心素養。」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邊玉芳認為,「兒童的學習不是端坐靜聽,而是動用多種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和專註,是探索、體驗、交往和表現,是做事。只有了解兒童的學習,理解兒童的學習,才可能支持、引導和激發兒童的學習,才可能不斷為兒童的學習創造條件。」

學齡前兒童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3

多方面發力,綜合治理幼兒園「小學化」

今年9月開始,小劉就到小區附近的一家幼兒園當幼師。

大學學的是舞蹈專業,小劉抱著試試看的心態報名參加面試,沒想到園長就是問了下她的專業,告知了一些做幼師應該注意的問題及每天的工作紀律要求,就讓她去幼兒園報到。

小劉原本打算利用暑假補補課,但登錄國內幾家知名網上書店、購物網站檢索「幼兒教材」,發現大部分為繪本、識字卡片、唐詩宋詞幼兒版等,幾乎沒有一套由教育專業出版社編輯出版的幼兒教材、教師教學用書。

「這下聽說拼音、識字都不能教了,那我該給孩子教些啥呢?」小劉很無措。

學前教育在新時期發展很快,但相比於我國學前教育的需求和發展速度,幼兒教師隊伍不管從數量還是質量來看,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根據教育部公布的數據統計,2017年全國幼兒園在園兒童4600.14萬人,幼兒園教職工419.29萬人,專任教師243.21萬人,按照國家規定的1∶9的比例計算,保教人員缺口大。在一些農村地區,「一師一桌一凳,屋裡坐一天」成了民辦幼兒園的真實寫照。人手不足加上專業知識欠缺,一些幼兒園不得不向幼兒提前灌輸小學的課程知識,導致幼兒剛入園就喪失了學習興趣。

即便幼兒教育的缺口相當大,但由於待遇偏低、缺乏專業認同等原因,幼師這個崗位的職業吸引力依舊偏低。

同樣有待提高的還有公辦幼兒園的比例。一系列現象的背後,是環環相扣的因果鏈,制約著學前教育的健康發展,也阻礙了學前教育去「小學化」的進程。

家長的育人觀念也是因果鏈上至為重要的一環。

幾年前,龍市小學便與鄰近的一家幼兒園達成協議:幼兒園期間不教拼音、識字,進入小學後將這家幼兒園的孩子編入一個班進行實驗。

入學後,第一次測驗,這個班孩子的成績相對差一點,兩個月後就與其他班的學生持平,之後這個班的成績一直高於平均水平。

徐安表示,此次實驗的目的就是要倒逼家長轉變育兒觀念。

「一開始,家長發現幼兒園不教拼音、識字,意見很大,有的找到園裡去質問『怎麼孩子在這兒,什麼都沒學會』,有的直接轉學。」徐安說,「孩子升入小學後,我們一方面堅持『零起點教學』,另一方面通過開辦家長夜校、開家長會轉變家長觀念。近年來學校還通過網站、微信公眾號等網路平台,與家庭形成育人合力。」

現如今,第一批參與實驗的孩子已經四年級了,鎮上家長的育人觀念也在逐漸改變。

擔心小學教師因大部分孩子提前學習過而加快教學進度,是促使家長讓孩子提前學習的重要原因。徐安告訴記者:「正規辦學的小學,教師都是按照教學大綱進行規範教學,不可能有加快教學進度的現象,反而可能會因為部分學生沒有學會而放慢教學進度。在義務教育階段,特別是幼小銜接的一年級,老師們都會顧及孩子們的接受能力。」

在邊玉芳看來,要綜合治理幼兒園「小學化」問題,不僅得教育系統自身發力,還要持續性地辨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這個說法,在全社會範圍內樹立正確的育人觀,讓更多的人了解到,針對3—6歲兒童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3日第4版 版名:新聞·深度

學齡前兒童到底需要什麼樣的教育?

邊玉芳:入學準備不等於提前學小學內容

目前,大家都已認識到要遵循孩子的成長規律科學育人,都在反對「幼兒教育小學化」、提倡小學一年級「零起點教學」。但「零起點教學」並不意味著「零準備」,入學準備需重視。

入學準備狀態是指學齡前兒童為了能夠從即將開始的正規學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備的各種關鍵特徵或基礎條件,即兒童在進入學校時應當達到的發展水平,或能夠適應新的學習環境和任務要求的身心發展水平與狀態。大量研究表明,孩子入學準備水平對後期學業成就和學校適應具有預測作用,入學準備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其後續水平。但入學準備不是提前學習小學的內容,入學準備不能錯誤地等同於識字、算數。

兒童在幼兒期發展是否良好,將影響孩子在未來的學習、工作與生活發展的順利與幸福。那麼,從孩子一生髮展的角度,這一階段孩子的教育與學習重點在哪裡呢?

塑造孩子的良好行為習慣。良好的習慣對幼兒身心的健康、知識的獲得、能力的培養、品德的陶冶、個性的形成都是至關重要的,將伴隨幼兒一生,使幼兒終身受益。家庭教育要有意識地促進孩子的生活、學習、思維、人際交往等行為習慣的養成。根據幼兒的年齡特徵提出明確合理的要求,注意做到內容具體明確、語言通俗簡練。根據幼兒能力,提出的要求逐步提高。

激發孩子的好奇心與想像力。好奇心是人們積極觀察世界、進行創造性思維的內部動因,是兒童學習的重要動力來源,也是創造性人才的重要特徵。在兒童的日常生活學習中激發其好奇心是讓幼兒輕鬆接受新事物和學習新知識不可或缺的途徑。兒童的好奇心具有幼稚性、情境性、廣泛性和探索性等特點。好奇心強的幼兒接觸新事物時注意力集中、愛提問、愛探索。面對孩子提出的各種各樣的問題,父母應合理對待,採用合適的方式實事求是地回答。父母要善待孩子的「破壞行為」,如把玩具拆開等,滿足孩子主動探索的心理,鼓勵孩子對新異事物和未知事物的好奇與關注。

培養孩子的獨立性。幼兒期的兒童自主意識開始發展,表現出一定的獨立性,開始自主做一些決定與行動。3—4歲時兒童行為獨立性快速發展,為今後其情感獨立和認知獨立的發展奠定基礎。4—5歲的孩子隨著道德感和自我評價能力的發展,逐漸明白了隨意發脾氣等行為是不正確的,學會對情緒的調節和自控,有了自己的同伴和感興趣的活動,在情感上逐漸消除對父母的依賴。3—5歲兒童的認知獨立水平一直在提高,開始憑藉事物的具體形象進行思考,有了自己的見解和主張。所以,家長可以依據孩子的獨立性發展特點,創立寬鬆的環境氛圍,讓其愉快地玩耍,自由地交流,自己做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獨立思考解決問題。

培養孩子的多方面能力。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和遊戲中讓孩子認讀漢字和感受數學、使用數學解決問題,選擇圖文並茂、圖畫為主、文字為輔、內容豐富、貼近生活的圖書,通過講故事、親子共讀故事的方式培養孩子的閱讀興趣與習慣。同時,可以在玩耍與遊樂中培養孩子的繪畫、音樂與體育運動能力,並採用圖片、畫報等直觀形象的方式加強孩子對危險情境及事故原因以及後果的認識,提升孩子的安全防範意識,學會自我保護。另外,良好的同伴關係有助於兒童獲得成功的社交技巧,能使兒童具有安全感和歸屬感,有利於兒童社會價值的獲得以及認知和健康人格的發展。因此,父母在鼓勵孩子與同伴交往的同時要引導其學會合作與分享、處理同伴矛盾,學會社會交往技能以及發展友誼。

(作者邊玉芳,系北京師範大學兒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

《中國教育報》2018年10月23日第4版 版名:新聞·深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教育新聞網 的精彩文章:

我國將建中國電影教育博物館
統籌用好教育經費 把錢用在刀刃上

TAG:中國教育新聞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