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學 > 武漢詩歌節|改革開放讓詩歌重新認識傳統

武漢詩歌節|改革開放讓詩歌重新認識傳統

武漢詩歌節|改革開放讓詩歌重新認識傳統

關注中國詩歌網,讓詩歌點亮生活!

武漢詩歌節|改革開放讓詩歌重新認識傳統

10月21日下午,2018武漢詩歌節系列活動之「改革開放40年與中國新詩論壇」在卓爾書店舉行。正值改革開放40周年之際,吉狄馬加、車延高、閻志、李遇春、謝克強、田禾等20多位詩人,圍繞中國詩歌國際化進程、中國新詩與傳統的交融等話題展開了深入交流與探討。

武漢詩歌節|改革開放讓詩歌重新認識傳統

活動現場,詩人們或旁徵博引,或熱烈討論,或激烈碰撞,梳理了改革開放以來新詩發展在傳統文化覺醒、國際化融合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呈現出一場精彩的詩壇巔峰對話。詩人們認為,過去的40年,是新詩百年中湧現很多優秀詩人、創作非常繁榮的階段,但同時詩壇也呼喚能夠展現時代精神和人類共同經驗高度的作者。

回歸詩歌傳統,讓古今交融對話

90年代,西方思想作為先鋒思想逐漸進入中國詩歌界,在新詩中滲透。自此,新詩在傳統與西方之間抉擇與平衡,多年來一直被討論、被爭論。此次,在論壇中,多位詩人探討了中國新詩與傳統的關係。

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中國新詩發展的101周年。著名詩人、中國作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吉狄馬加以一篇主旨演講式的發言勾勒了近40年來詩歌發展的顯著特徵。他說,對傳統的重新認識,是這40年的詩歌實踐對人們最大的啟示。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及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今天的詩人正處文化覺醒、對自身傳統重新認識的階段,很多寫新詩的優秀詩人正回歸中國古典哲學,從唐詩、宋詞、元曲傳統中汲取詩歌養分,從古典中學習到過去忽視的、不太重視的內容。例如,杜甫在個體的生命經驗與大的歷史、時代的有機融合方面,對現代詩歌創作有重大啟示。

「改革開放40年中國詩歌的發展,是一個不斷挖掘中國古典詩歌傳統的過程,」 華中師範大學教授李遇春認為,中國詩人面對的一個重要命題是,如何不斷重塑中國古典詩歌的文體,讓古今之間進行交融與對話。

湖北詩人李建春認為,一個中國當代詩人應有孔、孟、老、庄的心,可以用中國經驗解釋中國、解釋世界,而不是用現代性的框架來裝本土經驗、本土事物。

國際化賦予中國詩歌巨大的開放性

回顧中國新詩100年的發展歷史,近40年是詩歌發表作品的密集時期,作品總量占近100年總作品的一半左右。在論壇中,多位與會詩人、專家表示,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詩與國際的接軌,是新詩迅速發展的重要原因。

武漢詩歌節|改革開放讓詩歌重新認識傳統

吉狄馬加說,過去中國詩歌在世界的聲音很微弱,國際知名詩歌節均在歐美地區,如今,在國內舉辦的具有影響力的國際詩歌節越來越頻密,中國詩歌深度地融入世界,獲得了很平等的交流。在獲取了眾多資源的基礎下,中國詩歌有了更開放的思想和更大的文化自信。

著名詩人車延高贊同這一觀點,他認為,中國詩歌能發生巨大轉變離不開國家的開放和詩歌的國際交流。他說,唐朝詩歌的興盛正是因為當時社會的開放融合,當前社會發展與唐朝有諸多相似性。

《中國詩歌》主編閻志說,中國新詩40年發展的巨大成就,是對外開放與文化勃興相輔相成的結果,詩人作為獨立創作者,應意識到開放思維的重要性。

江漢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庄桂成也認為,國際化使得如今詩歌題材更加廣泛,視野更加廣闊,開放讓中國詩歌擺脫了和世界脫軌的狀況,融入世界讓中國詩歌取得了更高成就。

互聯網精神與詩歌高度契合

中國詩歌網總編輯金石開自稱「不生產詩,只是詩歌的搬運工」,但他的露面,仍受到了詩歌青年的追捧與尖叫。這是因為中國詩歌網每天擁有50萬人訪問,擁有500萬次點擊量。

金石開從自身從業經歷出發,認為網路對傳統文學在一定程度上產生了顛覆和破壞,但詩歌是一個例外。「互聯網和詩歌是一種高度契合的精神關係,詩歌是網路文學最成功的案例,因為它是互聯網鼓勵的『微產品』形態,精神內核都是開放、共享、互動的」。

他說,詩歌的傳播方式發生了徹底改變,這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新詩發展在微觀上的重要體現。互聯網加強了詩歌的互動性,打破權威偏見,將可能在詩歌的經典化上發揮更大的作用。

閻志對此表示贊同,他說,中國新詩的最大變革與互聯網密切相關。他舉例說,今天的一份詩歌刊物的發行量不過幾萬份,完全與詩歌網路平台傳播力不在一個量級。但不論怎樣,詩歌永遠是創新的、充滿想像力的。「最早想像人類上天的,一定不是科學家,肯定是一個躺在草地上無所事事的詩人」。他坦言,詩歌的預言能力、跳躍性和想像力對自己的商業模式創新有極大啟發。

閻志還分享了一個馬雲在卓爾書店寫詩的趣聞。當時,閻志以北島的一字詩「網「來說明詩歌的預言能力。馬雲很快以《生活》為題創作了一首詩:「湯」。閻志認為「湯」這一個字,就把握住了詩歌和生活的本質,而一個有創新力的人,往往對藝術的感覺更敏銳。

呼喚更多個體經驗與時代精神契合的詩

改革開放40周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成就巨大,人民生活大幅改變。在此背景下,國內當代詩人寫詩環境更加寬鬆自由,但新時代對詩人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吉狄馬加多年關注詩歌寫作趨勢,在論壇中他指出,當今很多詩人也在關注敘事性的內容,但卻缺乏觀照人民細微生活、將個體生命經驗與時代有機融合的優秀詩歌內容。他說,「一個時代應有具精神高度、能解釋時代本質、與時代相匹配的詩。」

他認為,著名俄國詩人阿赫瑪托娃創作產生《沒有主人公的敘事詩》和《安魂曲》後,才從一個重要的詩人變為偉大的詩人。「詩里體現了她對人類道德責任的承擔,對整個時代的關照,不是站在一個角落看,而是站在群山之巔。」

武漢詩歌節|改革開放讓詩歌重新認識傳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詩歌網 的精彩文章:

張丹:愁是指那一陣心上的秋天|《詩建設》主編泉子推薦詩人
漢詩英譯|王家新:飛越阿爾卑斯

TAG:中國詩歌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