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中國人為什麼都喜歡當官?擠破頭進去的人多,但兩袖清風出的人少

中國人為什麼都喜歡當官?擠破頭進去的人多,但兩袖清風出的人少

年終獎是指每年度末企業給予員工不封頂的獎勵,是對一年來的工作業績的肯定。年終獎的發放額度和形式一般由企業自己根據情況調整。可以說,年終獎是當今企業激勵員工的一種方式,它雖然興起於近代,但是,若追溯歷史,在古代便已有記載,比如:古代官員的年終獎。

其實,朝廷不同於企業,企業怕員工跳槽,朝廷卻不怕官吏辭職,畢竟飯碗不同,在朝廷上班,端的是鐵飯碗,收入穩定,還有夜宵可以偷吃,從古至今,擠破頭往裡進的人多,兩袖清風拂袖而去炒領導魷魚的少。

也大概因為這個緣故,過去朝廷給官吏發年終獎,要比店鋪給夥計發年終獎要及時,除非出現財政危機,否則不拖,也不壓。

正常情況下,官員的年終獎是依靠一年間的政績而定,由朝廷出錢論功賞賜。當然,並非每個官員都能得到年終獎,面向群體多為朝中高級官員,像一些地方官員就不在賞賜之列。他們如果想要獲得年終獎,只能靠其他法子,為此,他們創造出了五花八門的辦法,例如... ...

在秦漢時期,公文並不是寫在紙張上,而是寫在竹簡上。竹簡我們都清楚,書寫面小且笨重,通常寫完一篇稍長的公文便會消耗一堆竹簡,佔地不說,重量就挺讓人頭疼。一篇公文寫完,需要傳遞到各個部門,期間需要運送。

為了防止有人篡改內容,事先都會將竹簡公文裝進一個大口袋中,然後系住,外面塗上膠泥。送達目的地後,人們將膠泥剝掉,然後,取出裡面的竹簡,這個袋子就沒了用處,所以,一些地方官府便打起了袋子的主意。

當時,裝竹簡的袋子材質不一,有的是皮質的,有的則是絲織,還有的是麻布袋,不管是哪一種,都能倒賣掙錢。具體收益多少要以官府走量為準,有的衙門權力較大,涉及中間環節,自然公文交往最多,留下的袋子也最多,他們每次將袋子收起來,待年底時拿到集市上出售掉。

隨著時代發展,竹簡漸漸退出了歷史舞台,曾經裝竹簡的袋子也隨之退出。那麼,地方官府自掙年終獎的門路是不是就沒了?這倒不會,時代改變總是相對而言的,一種新事物的出現,必然會帶來新的問題,聰明的古人很快就找到了新的門路。

南北朝時期,書寫材質已經由竹簡進化為紙張。在進行長距離傳達公文時,需要用驛馬完成。但朝廷怕長途顛簸之下,公文會出現磨損,就給公文外加了一層護套。既然是護套,自然不可能做的太過堅硬,否則只會適得其反,最後,朝廷選擇用布料做成護套。

每次公文到達目的地後,護套則成了無用之物,這時,當地官府便會出面將護套回收,然後,廢物利用,將這些布料做成衣服或者被單,過年期間分發給衙門公職人員。儘管價值不高,但好歹也是心意。

另外,皇家公文也能夠變賣,稍大的衙門中都會積攢大量的公文。除了重要公文外,他們會將無用的公文賣出,掙點年終獎。

在唐朝、宋朝時期,朝廷鼓勵各級政府機構向民間放貸,至於資金來源則是由朝廷提供,有時官員也可以投入自己的錢財,到時收取利息時,可以增加個人盈利。當時的利息可比現代正規機構高得多,吸金程度絲毫不亞於高利貸。

正是在暴利驅動下,各級部門上至六部,下至地方縣衙,都加入「放貸」大軍。有資金的投資金,沒資金的拉業務,主要針對目標則為各地商人。有些想要創業的百姓手頭缺少資金,可以向當地官府申請貸款服務,到時會有專門人員接待,走一遍正規流程後,銀子就可以到手。

放貸期限不一,小則數天,大則數年都有可能。利息方面,最低為3%,請注意,是最低!這是古代放貸機構吸引百姓的一個套路,看似3%不高,但架不住底下花招多,各種附加條件、文字遊戲,稍微一不注意就會掉進深坑。

且衙門計算利息按照「驢打滾」的方式,利息逐月增加,第一個月按3%,第二個月可能就翻了一倍,這就使得各府衙機構賺的盆滿缽滿。之後,利潤大頭孝敬朝廷,小頭官員自己留著,逢年過節時,會拿出些錢財給部下發紅包。

有些衙門覺得放貸賺錢太慢,且掙的錢大多要交給國家,自己落不了多少,於是,他們便尋思著用公款做生意。

當然,為官經商是朝廷所不提倡的,民間不是常說「官商勾結」嘛,可見,古時官員與商人待在一起,准干不出好事,這也不怪乎百姓鄙夷。但是,權力滋生慾望,咱們所說的衙門也不例外,眼瞅衙門薪水一直不見漲,官老爺手中有權無錢令人發愁。

為了改變現狀,官老爺們想出這麼一個法子,即:為官經商,自己做生意掙錢。經商第一步,便是選擇經營行當,到底是賣煙、賣酒還是賣其他呢?

在唐朝時期,經營鹽、酒、醋這三個行當是特別掙錢的,流傳多個朝代。像這種掙錢的行當,大多都被權勢階級控制著,實施壟斷,價格虛高,利潤驚人。除了這些,在唐朝還有一個行當比較受歡迎,即:房地產,簡而言之,便是投資買地。

房地產自古至今都是利潤極豐的行業,在晚唐時期,官員對於房地產暴利趨之若鶩,無論是王公貴族還是地方商人,都想要插上一腳,撈點油水。其後的五代十國、宋代、明清等朝代,都曾出現過官員涉及房地產的記載。

古代的房地產通常是利用職務之便在京城繁華之地,買下一塊地皮,大量建設門面房,出租或出售給別人,跟當今房地產行業相似。宋朝岳飛便經營過房地產,但是,他並不是為了斂財,而是靠著經營所得去補貼軍用或者創辦學堂。

岳飛行事清廉,不做斂財之事,並不代表其他官員即是如此。

宋代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富強的時期,貪腐成風,上行下效中,利用手中職權謀取經營之便更是常事。許多宋朝官員壟斷私鹽買賣,大搞房地產建設,對他們來說反正是百利而無一害,賺了就放進腰包,賠了則用公款沖賬,何樂而不為呢。

在古代,選擇為官部門很重要,並非級別高就一定油水多,往往還取決於身在什麼部門。不同性質的政府部門所屬職權不同,「盈利能力」自然差異甚大。較為受歡迎的官府一定程度上是職權受追捧,撈取油水的機會更多。

官老爺掙得多,下面公職人員年終獎就分得多;相反,不太受歡迎的官府,側面說明職權處於弱勢,官老爺自身都掙不到錢,更別說給下面人發年終獎了。像古時六部,說來級別相同,但所屬職權的不同造成了「盈利」的巨大懸殊。

且說吏部,這是主管官員升遷的部門,掌握著普通官員的生殺大權,地方官想要上爬,送錢送物則是常態。如此一來,吏部自然不缺油水。戶部是朝廷主管薪水的部門,類似於財政部,能說沒錢可撈嘛。這兩個部門,一個屬於人事,一個屬於財政,皆是古時斂財的福地。

與之相比,禮部與兵部則凄慘許多。禮部主要負責文教,在古人眼中是一無是處的存在,更別提巴結。兵部,在太平之時用處不大,無人理會。因此,這兩個部門的掌權者自身都掙不了多少,低下官吏更是要窮的賣褲子換錢。

古時的翰林院,聽起來好似一個了不得的機構,其實就是一個秘書機構。即沒有實權,也沒有財權,平日只是「上班打卡」似的生活,算是官職中最窮的存在。但是,翰林院是直接給皇帝辦事的機構,他們賺不到錢,皇帝也覺得沒面子,便給了翰林院一個「撈油水」的機會,即:收紅包。

像宋朝,皇帝想要提拔某個官員,自然需要翰林院起草任命書,待起草完畢,皇帝就會讓被提拔的官員,給翰林院送禮以表謝意。這可是皇帝親自發話,這些官員自然不敢怠慢,送禮更是一擲千金,皆怕送少了遭皇帝責怪。

送禮多少根據個人能力而定,有時會送上千貫銅錢,有時則數百匹絲綢,軍隊之人升遷,則會送上十幾匹好馬。至於誰能受到這些禮品,自然是勞者所得,即誰寫的任命書便歸誰。翰林院為了保證公平,採取輪替制,即每個人都有起草任命書的機會。

許多時候,任命書由多人分工協作,分成提綱、初稿、修改、潤色等流程,涉及人數較多,得到禮品時,自然多人均分。翰林院的禮品分配大致一年分兩次,半年期一次,待年終為二次。年終這次自然便是年終獎。

明清時期官員的俸祿很低,京官的年終獎金不是朝廷發,而是來自地方官員。當時地方官員來錢渠道多,而京官就比較窮困一些。地方官員為獲取信息和得到京官的照應,每當冬日降臨,往往以為京官購置取暖木炭為名,向六部司官孝敬錢財。

實際上,炭敬就是春節過節費,在地方上叫節敬。炭敬是「饋歲」(新年禮物)的意思,所以,地方官員贈送所附的信里一般不直接說數目,而以梅花詩八韻、十韻或數十韻來代替。如果是四十兩銀子就說是「四十賢人」,三百兩就說「毛詩一部」,顯得很是儒雅。

參考資料:

『《古代官員的年終獎》、《古代官員領取一回年終獎,要超過他們一年的工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山社 的精彩文章:

古代對未婚女子的一種稱呼,現如今我們都在叫,但是卻完全變了味
古代箭雨有多恐怖?一陣下來就是一地屍體,基本一箭就是一個人頭

TAG:江山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