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十句詩詞話日月:乾坤浮一氣,今古浸雙丸

十句詩詞話日月:乾坤浮一氣,今古浸雙丸

1、日月光華,旦復旦兮。

出自先秦古歌《卿雲歌》。旦,明亮。兮,語氣助詞,相當於「啊」、「呀」。復,又。日月之明,舉頭見之;日月之光,照耀人間。這是遠古的人們對日月的讚頌,質樸真淳。

2、日出而林霏開,雲歸而岩穴暝。

出自宋·歐陽修《醉翁亭記》。霏,雨雪或煙雲很盛的樣子。林霏,林中的霧氣。暝,幽暗、昏暗。【譯文/點評】詩句描寫早晚山中的景色:日出林霧散、日落山中暗。

3、日華川上動,風光草際浮。

出自南朝齊·謝罣《和徐都曹出新亭渚》。日華,太陽的光彩。風光,是「光風」的語序倒置,指雨後日出,陽光照在草木上泛出的光澤。詩句描寫陽光照著波光粼粼的河面、雨後的草木上閃著熠熠光澤的景象。

4、曉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出自唐·沈期《夜宿七盤嶺》。這句話是說宿住七盤嶺上好像離明月、銀河很近。這是運用誇張修辭手法,意在強調七盤嶺之高。同時,「曉月臨窗」、「天河入戶」,都有人格化的情調,讀之讓人覺得明月與銀河也是那麼富有人情味。而這正好能夠慰藉詩人被發落嶺南的落寂心情。

5、乾坤浮一氣,今古浸雙丸。

出自清·張照《觀海》。前句寫海天茫茫,天地渾然的形象;後句寫太陽、月亮倒映于海中的形象。「雙丸」,是比喻朝升夜落的太陽與夜升日落的月亮倒映於大海中的形象。「今古」,是說日月交替的亘古性。因此,此二句既是寫景,也是感嘆大自然現象的永恆性。用詞生動形象,既新穎,又極具氣勢。

6、餘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

出自南朝齊·謝緿《晚登三山還望京邑》。綺,有花紋的絲織品。練,白色的熟絹。落日餘霞散射開來,就像鋪開的錦緞一般;澄澈的江水靜靜地流淌著,蜿蜒而去,就像是一匹白色的素絹。此以比喻修辭手法寫餘霞、靜江,用詞新穎,形象生動,歷來為人們所傳誦。

7、夜江霧裡闊,新月迥中明。

出自南朝陳·陰鏗《五洲夜發》。詩句描寫霧裡看江、遠中望月的感覺。江因霧因夜而朦朧,益發顯得寬闊無涯;月雖初弦,遠望卻格外分明。前句寫朦朧闊大之景,後句寫高遠明亮之色,朗月與霧江上下對襯,益顯得朦朧者更加朦朧、明亮者更形明亮,對比反差的效果特別明顯,因而給人的視覺刺激也就特彆強,給人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別深刻。

8、微波有恨終歸海,明月無情卻上天。

出自唐·薛逢《九華觀廢月池》。恨,遺憾。池中的碧水微波,今天雖不可見,但它最終匯入大海而仍在;池中原來的那輪明月,今天卻了無蹤影,只有天上那輪清冷的月亮還高高掛在天上。詩句描寫觀九華山廢月池的遺憾感傷之情。

9、月明三峽曙,潮滿九江春。

出自唐·沈期《巫山高》。九江,即指長江,說「九江」是為了與前句「三峽」對仗。前句寫三峽山高谷深,旭日升起之時仍然不見曙光,而只見明月在天的景象;後句寫春天水漲,潮滿大江的景象。前句寫天上,後句寫地上,前後映照,水光天色,盡在其中矣。

10、日月星辰安寢北堂上,明月入我牖。照之有餘暉,攬之不盈手。

出自晉·陸機《擬明月何皎皎》。安眠北堂上,明月入我窗。清輝溢於室,可觀不可握。詩句描寫明月入戶、餘暉滿室、攬不盈手的可愛情狀,表現了詩人濃厚的生活情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素佛堂 的精彩文章:

古人十則處世智慧:暗箭傷人,其深次骨;人之怨之,亦必次骨
二十四史之首《史記》里10句經典名句,讀史使人明智!

TAG:素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