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15年,爭氣!連接港珠澳,它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15年,爭氣!連接港珠澳,它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它是世界最長的跨海大橋,全長55公里,使用壽命120年,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它是擁有世界最長的海底隧道的大橋,隧道全長6.7公里,全部採用沉箱預製搭建;

它是世界上最長的鋼結構橋樑,僅主梁鋼板用量就達到42萬噸,相當於建60座埃菲爾鐵塔的重量……

15年,爭氣!連接港珠澳,它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港珠澳大橋開工效果圖

10月23日上午,被譽為橋樑界「珠穆朗瑪峰」的港珠澳大橋開通儀式在珠海舉行,習近平主席出席儀式並宣布大橋正式開通。從此,一橋飛躍伶仃洋,珠海、澳門與香港實現了陸路連接。

潛心準備多年的超級工程

2003年8月4日,國務院正式批准三地政府開展港珠澳大橋前期工作。經過6年多的前期論證,2009年10月28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港珠澳大橋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港珠澳大橋正式進入實施階段。

為了這一天的到來,橋樑人已經摩拳擦掌,潛心準備了多年。

港珠澳大橋管理局總工程師蘇權科回憶說,上世紀90年代他剛參加工作那會兒,「要把一座橋建好,很難」。

「當時國內好多地方還沒有橋,先要『保通』,發展經濟。但那個時候錢少、技術落後,所以大家因陋就簡,先修通,也沒辦法追求長壽命、高品質,甚至很多地方不具備條件就上馬,出現了垮塌等問題。」這給橋樑人壓力很大。

發展的迫切需求,促使橋樑人開始如饑似渴地學習國外先進的技術和經驗。

蘇權科至今清楚地記得,第一次去美國,帶回來的行李箱里裝了很多國內沒見過的鋼筋頭、連接件等「高科技」產品。而這超重的行李就是那時我國與世界先進造橋技術之間的差距。

經過改革開放二三十年的積累,中國的造橋技術、建築材料、施工管理水平早已今非昔比。大家都憋著一股勁兒,想建一座高品質、長壽命的橋,給中國人增光。

超級工程背後的超級創新

港珠澳大橋是中國第一例集橋、雙人工島、隧道為一體的跨海通道。

15年,爭氣!連接港珠澳,它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以前這種跨海大型工程,特別是橋樑、隧道、人工島組合的跨海集群工程中的技術,我們國家沒有。」蘇權科告訴記者,「外海建隧道的技術、建人工島的技術,我們以前並不掌握。尤其在珠江口的要求比較苛刻,包括環保、航運等方面提出很高的要求。」

要把這麼一座橋建起來,需要我們自己開發關鍵技術。

蘇權科表示,最大的挑戰是跨海集成工程中的關鍵技術,還有關鍵材料,包括密封材料、耐久材料,我們都沒有,一些裝備我們也沒有,比如水下對接裝備、起吊裝備。外海施工的安全壓力、環保壓力很大,還有三地合作,管理上也有很多挑戰。

超級工程背後必定有超級創新。

在港珠澳大橋建設的過程中,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層出不窮,僅專利就達400項之多,造出了世界上最難、最長、最深的海底公路沉管隧道。

港珠澳大橋島隧工程總工程師林鳴之前有過這樣一個比喻:「33節沉管,裝上去,對接好,像連續33次考上清華,難度可能還要更高。」

「有些技術國際上都沒有,正好通過自主創新;還有些技術國外有,但是對我們封鎖,正好集國家之力,通過產學研結合,來搞一回『爭氣』的跨海工程。」蘇權科說。

15年,爭氣!連接港珠澳,它抗16級颱風8級地震

一橋飛躍伶仃洋

在全球最繁忙的海域之一建造一座世界上最長的跨海大橋,同時需要跨越三地,其中的技術之難、協調之難可想而知。

蘇權科透露,在工程開工前,他們已經對一些問題進行了預研究和初步研究,判定能夠解決才開始進入建設階段,開展深入研究逐步把問題從實驗室研究出來,在現場進行模型試驗、工業試驗,證明可行,再用到工程中去。

2016年9月27日,港珠澳大橋主體橋樑正式貫通;2017年12月31日,主體工程完成;2018年2月6日,主體工程完成交工驗收;2018年10月23日,正式通車,駕車從香港到珠海、澳門從3小時縮短至45分鐘。

用了整整15年時間,「蘇權科們」解決了一個又一個難題。沒有太多可以借鑒學習的經驗,一切都要靠自己想辦法、搞創新。

「結合國家裝備開發能力,正好工程提出需求,大家積極性很高,一起來研究。」蘇權科說,「在類似工程中,我們的核心技術、核心裝備,還有一些關鍵材料、關鍵工法,包括相應的標準,設計、檢驗方法和管理,我們都具備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學網 的精彩文章:

《科學》(20181019出版)一周論文導讀
為了孩子「出賣」自己,一地雞毛的中年女性如何取悅自己

TAG:科學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