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一戰中塹壕戰場的主宰,德國具有很大優勢,協約國被吊打

一戰中塹壕戰場的主宰,德國具有很大優勢,協約國被吊打

文|郭曄旻

1931年,劉易斯·邁爾斯通執導的《西線無戰事》獲得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影片。影片的結尾已經成為電影史上的經典場面: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一名德軍士兵——主人公保羅在戰壕外捕捉蝴蝶時被子彈擊中身亡(而當天的前線報告卻寫著西線無戰事)。奪去他性命的,或許就是一名隱蔽在對方塹壕中的協約國狙擊手……

一戰中,德軍狙擊手正在比利時前線的戰壕中瞄準,大約攝於 1916 年。

狙擊手的天堂

1914年的夏天,「薩拉熱窩的槍聲」引發了響徹整個歐陸上空的「八月炮火」。第一次世界大戰戰事一起,德軍立即按照預想的進攻性速決戰計劃在西線戰場展開了大規模機動。最後德軍在馬恩河戰役(1914年9月)中第一次遭受重大失敗,令六周擊敗法國的希望破滅。在此之後也曾有過短時間的機動戰,這就是所謂「奔向大海」和「佛蘭德交戰」。之後,對陣雙方的統帥部分別於1914年11月15日和17日下令轉入防禦,建立築壘陣地,固守自己的位置。自此,西線徹底轉入陣地戰,使戰爭陷入膠著狀態,400多英里的塹壕體系則成為困擾交戰雙方的噩夢。

最初的塹壕體系包括一條或二、三條相距幾十米的塹壕,中間以交通壕相接。築壘正面形成後,重要地段修築支撐點,包括避彈所、掩蔽部、機槍和火炮發射點,掩體前設置幾道鐵絲網,甚至側翼也圍上鐵絲網。自1915年起,防禦陣地作縱深梯次配置,建立第二陣地,甚至第三陣地,野戰築壘與永備築壘相結合,防禦戰鬥重心由前沿移向縱深,縱深防禦與機動防禦相結合,構成彈性防禦。

對於對峙中交戰雙方的數百萬士兵而言,只要不是發動大的進攻,普通士兵每天的塹壕生活幾乎雷同。清晨與傍晚成為日常生活的兩個重要節點。清晨時分,太陽從德軍塹壕後方(東方)升起,德軍總是選擇這個時段出擊。刺眼的陽光多少會影響協約國士兵的瞄準。同理,太陽西沉時就輪到協約國的重炮開始射擊了。強攻雖然未必發生,但黎明與傍晚成了一日兩次令雙方神經緊繃的時刻。到了緊張高潮過去之後的白天,士兵們必須在前沿塹壕監視敵情。突然響起的炮擊聲和機槍聲令所有的人心神不寧——機槍是一種殺傷性極高的武器,頻率快而且命中率高,尤其是當機槍在陣地上排成一線的時候,只有炮彈或雷管的轟炸才能與之相比;而步槍的集體射擊即使瞄得很准也比不上機槍的火力。

但更為恐怖的是不知藏身何處的狙擊手,他們會對任何活動的目標無情地開火。冷槍子彈劃破空氣發出的怪異聲響令人毛骨悚然,這顆子彈又會是何人的歸宿呢?1914年夏末,英軍皇家愛爾蘭步槍團的士兵約翰·露西就親眼看見了一次可怕的狙擊。當一名受歡迎的中士站起身來幫助一名躺在戰壕前的受傷德軍士兵時,「儘管我們發出了警告,但是中士彎腰越過壕溝時,突然聽到一聲巨響;有人驚叫『我的上帝!』他一頭倒進了壕溝,很快就死了。子彈穿過他可憐的嘴巴……又貫穿了他的後腦……」毫無疑問,這是一次經典的狙擊行動:子彈射入口腔並離開頸部,切斷脊髓並導致當場斃命。

一開始,還很少有人意識到槍聲的意義。這些傷亡只被看作戰爭中不可避免的損失,至於受害者只是運氣太背而中了「流彈」。然而,隨著大戰進入相對靜止的相持階段,協約國士兵很快發現即便是在寂靜無聲的陣地對壘中,也仍有大量士兵死於頭部中彈——英軍平均每個營每天傷亡12到18人,絕大部分是德國人的步槍造成的。當終於意識到綿長的塹壕已經變成德國狙擊手天堂的時候,協約國軍隊才急忙換掉了自己的漂亮軍服——過於鮮艷的顏色讓他們極容易淪為德軍狙擊手的靶子——部隊里發了一種藍布工作服,讓士兵們遮住紅色的長褲,一種同樣由藍布製成的抽帶帽套則用來遮住紅色的軍帽。

一戰中,正在西線戰壕中配合作戰的德軍狙擊手和他的觀察員。


德國人的優勢

實際上,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初期,德軍狙擊手主宰了塹壕戰場,迫使協約國的軍隊完全處於挨打狀態。

這或許首先要歸功於德軍統帥部的敏銳嗅覺。開戰伊始,德軍與他們的英法聯軍對手一樣並沒有狙擊手的配備,而在1914年10月後壕溝戰開始成型時,德軍統帥部即刻開始進行狙擊手的編組與訓練,單單1915年一年就訂購了20000支狙擊槍及附屬的瞄準鏡配發到前線部隊,前線每個步兵連都分配到至少6支狙擊槍,正是這一及早的行動讓德軍狙擊手佔盡先機。

德國人用作狙擊槍的武器,是大名鼎鼎的毛瑟M98步槍。與馬克沁齊名的近代槍械設計巨頭彼得·保羅·毛瑟設計此槍時年已六旬。他將畢生的心血傾注在這支7.92毫米口徑的步槍之上。毛瑟M98堅實可靠,槍重4千克,槍長1250毫米,彈頭初速870米/秒,表尺射程2000米,配備5發裝彈倉。狙擊手專用款的M98步槍又進行了專門改裝,配備了3或4倍的伸縮式光學瞄準鏡。其倍率雖然不高,但是在雙方距離相當近的壕溝戰場上使用起來綽綽有餘。瞄準鏡則是德國人的另一個強項:當時德國製造的光學產品的品質和數量俱獨步天下,以至於當英軍想配發瞄準鏡時,倉促之間卻發現根本就沒有國貨供應,只有戰前流入的德國造蔡斯或萊卡可用。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已有18421支毛瑟M98步槍配備光學瞄準鏡後配發給德軍狙擊手。

最重要的是,德軍擁有充沛而優質的狙擊手兵源。德國南部與奧地利接壤地區生長著茂密的森林。在這裡,數代人以來,狩獵不僅僅是一項運動,而是成了世代相繼的傳統。當地的農家子弟從小就從射擊俱樂部里學會了射擊,隨後就跟著親友學習打獵的技巧。對於他們而言,閑暇時帶著配有瞄準鏡的小口徑獵槍到森林裡去打幾隻松鼠、兔子開開牙祭,實屬尋常之事。在此過程中,狙擊手所需要的觀察,跟蹤和準確的射擊等技能對此間的年輕人來說也早已駕輕就熟。按照德軍的規定,前線狙擊手通常以兩人為單位互相配合,但在實戰中大多數狙擊手似乎更青睞獨來獨往,這或許就是服役前在森林單獨狩獵遺留的習慣。名叫曼弗雷德·戈森的巴伐利亞(位於德國南部)狙擊手就說,「我更喜歡獨自工作,這樣才感覺自在。雖然這樣一來長時間觀測目標會很累,但是我會精心選擇陣地,而且只在萬無一失時才開槍……」根據當時德國人自己的評價,在己方的狙擊手之中,巴伐利亞人比普魯士人更棒,而一些薩克森戰士也是一流的。

毛瑟 M98 步槍

實際上,德軍往往挑選具有狩獵經驗以及在射擊訓練中成績突出的士兵,配發安裝光學瞄準鏡的步槍,與他們的指導教官一起在塹壕中進行為期三周的實戰訓練,在此期間,偽裝和欺騙戰術的運用將進一步得到加強,從而培養出一名專業的狙擊手。雖然如此,還是有些德軍部隊並不太重視狙擊手的訓練,往往直接將其送上戰場了事。有位德軍狙擊手私下抱怨,他的所謂「訓練」只不過是花了一小時閱讀了毛瑟步槍上的光學瞄準鏡使用說明書……不過總的來說,德軍的這一體制仍舊體現了重要的作用,大批冷血無情的狙擊手從雙方塹壕之間的「無人地帶」炮彈坑狙擊聯合軍,為了掌握對方的供給路線和機槍陣地等情況,採取長期潛伏措施,有時達數月之久。並且德軍的狙擊手大多數以英軍將校為狙擊目標,迫使英軍高層迅速把將校軍官穿著騎馬褲改為士兵褲,使其著裝與士兵相似。

該內容為騰訊獨家合作內容,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國家人文歷史 的精彩文章:

生在農民家庭,留法勤工儉學成中國軍隊第一代「天之驕子」
隋唐的宦官有多橫?殺了兩個皇帝,廢了一個皇帝,立了八個皇帝

TAG:國家人文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