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知識 > 這樣禁食,能讓你少生病、活更久?

這樣禁食,能讓你少生病、活更久?

Lucas Zarebinski

減肥愛好者為了追求身材完美,會選擇禁食策略。許多營養學家都把這種行為稱作自殺式減肥。然而許多科學家對一描述並不贊同,反而極力推崇有計劃的禁食行為,研究結果也顯示禁食行為益處良多,那事實是否如此呢?

撰文丨Mark Barna

翻譯丨陳德芊

審校丨楊心舟 吳非

一年前,亞歷克斯·艾倫(Alex Allen)搬到舊金山居住。他找到了一份軟體工程師的工作,實現了在高新產業中心城市工作的夢想。這位24歲的青年熱愛舊金山開放的文化和溫和的氣候,他希望能夠在這座城市定居。但是,社交活動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問題。有時候,與新朋友共進晚餐意味著看著朋友們大快朵頤,他卻只能喝水。

在過去的幾年中,他一直在堅持節制飲食。這是指在一天的16個小時中禁食,然後在另外8個小時內進食。這種被稱作「16:8」的禁食方式彷彿喚醒了他的身體。此外他還嘗試了另一種很受歡迎的「20:4」養生法,即僅在一天24小時中的4個小時內進食。艾倫最後在日常生活中也會進行全天禁食。在四個月內,他的體重從超過200磅降到了166磅。

艾倫是近年來興起的潮流中的一份子。作為一種減肥策略,禁食法引起了公眾的關注。此外,研究表明,這是一種有效的減肥策略,也有可能改善體重正常的人的健康狀況。規律性禁食可能會延遲年齡相關疾病的發作,如癌症、II型糖尿病和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禁食還可以提高學習和記憶能力,並延長壽命。

此外,禁食可以作為對腦損傷、多種癌症和代謝綜合征的補充療法。這些大多是初步結論,其中很多來源於動物研究。

Lucas Zarebinski

南加州大學進行禁食研究的細胞生物學家瓦爾特·隆戈(Valter Longo)認為,禁食是人體內在的修復工具,擁有治癒的力量。「但現在,我們總是在攝入食物,這種自我修復的力量已經不存在了,」他說,「我們再也不能從這種能力中獲益。」

禁食並不是第一種讓研究人員興奮的飲食方式。在禁食之前,卡路里限制(caloric restriction,CR)這種方法與其有很多共同之處。總體來說,它們都大大減少了能量攝入,帶來了相似的健康收益。儘管CR從未像禁食一樣吸引公眾視線,但對於研究衰老的生物學家來說,這種方法仍是一項重要的飲食試驗。為了更好地理解當前禁食的熱潮,我們首先需要了解一下CR。

長壽還是不健康

科學家已經研究CR已經有100年。在那時,他們就已經意識到,如果將實驗動物每日的能量攝入降低20-40%,它們的壽命會更長,患慢性疾病的概率也更低。這個發現令人困惑:能量攝入低於身體需求竟然是健康的策略。

直到上世紀80年代,研究人員大多僅在酵母菌、蒼蠅、小鼠和大鼠中進行過CR實驗。一個重要的問題仍懸而未決:這些結論適用於人類嗎?

1991年,八位科學家試圖依靠半球型設備中生長的食物,在生物圈2號中生存兩年。圖片來源:UA Science

1991年,這個機會出現了。八位科學家進入了生物圈2號。在這個位於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封閉人工生態系統中,他們的任務是利用生長在圓頂棲息地中的食物生存兩年,並為未來的生態圈空間殖民地收集信息。

羅伊·沃爾福德(Roy Walford)醫生是其中的一位,他恰巧也是CR的忠實信徒。科學家們進入生物圈2號後不久,他們就意識到其中生長的食物供給並不充足。所以沃爾福德做了一個即興的CR試驗。生物圈中的四名男性和四名女性都減少了接近30%的能量攝入,這也是首次在人類身上研究CR及其影響。

在2002年發表的論文中,沃爾福德及其同事對這個偽實驗進行了報告。他們認為,進入生物圈的工作人員都非常健康。幾乎所有人的血壓、血糖、膽固醇和其他指標都變得更健康然而,他們骨瘦如柴的外表卻非常令人震驚。路易斯安納州巴吞魯日市潘寧頓生物醫學中心的代謝研究員埃里克·拉武森(Eric Ravussin)說:「他們看上去營養不良,並不健康。」

羅伊·沃爾福德是生物圈2號實驗中的一員,他的體重從150磅(右)下降到了119磅(左)。Walford et al./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1 June 2002

2008年,拉武森與合作者首次進行了嚴格的CR臨床實驗,這次實驗被稱為Calerie。這次實驗目的是研究食物匱乏如何影響衰老進程。CR組受試者只能攝入日常卡路里的75%,並且需要維持CR飲食兩年。

CR組中的大多數人都完成了實驗,儘管他們每日攝入的能量平均只減少了12%,但這些人的血壓、血膽固醇、血糖、血液中的胰島素以及其他生物標誌物的含量都有所降低,這表示他們患心臟病、癌症和糖尿病的風險會更小。並且與對照組相比,遵循CR的人衰老更慢

像生命一樣古老

在這些研究數據之外,科學家仍然不確定CR生效的機制。這可能是數十億年來微生物生命體在食物匱乏時一種適應生存方式。對大腸桿菌的研究表明,當將富含營養的液體培養基更換為零營養培養基時,大腸桿菌的壽命可以延長四倍。

處於飢餓狀態的細胞實際上處於停滯狀態,而沒有生長和分裂。在這種狀態下,細胞應對外界疾病和壓力的能力達到最高,並可以開始自噬。這個過程有助於清除死亡細胞或有毒物質,修復再利用受損的成分。

此外,幾項研究表明,在哺乳動物中,遵循CR飲食後,對細胞生長至關重要的激素IGF-1的產生減少了。這種激素可以幫助青少年個體長得又高又壯,但對於成年個體來說,該激素分泌過多會加速衰老,增加患癌風險。

Alison Mackey/Discover

並非靈藥

儘管CR可能給新陳代謝帶來神奇的影響,但它也不是靈丹妙藥。一些在實驗室研究中攜帶特殊基因的小鼠並不能從中獲益,CR事實上反而會縮短其他一些轉基因小鼠的壽命。能量攝入減少會削弱年幼和年老生物的免疫系統,使它們更容易患病。近年來,科學家們發現,基因、食物構成、鍛煉的習慣和其他因素都會影響CR的有效性。

佩珀特在Calerie實驗期間儘管健康指標得到提升,他卻遭受著睡眠困難、性慾減退、精神不振和難以擺脫的飢餓感等問題的困擾。「我曾很喜歡園藝,」現年57歲的佩珀特說,「但堅持CR時,我推著一輛裝滿泥土的手推車也感到很虛弱。我感覺自己不像是自己。」

CR也能引發心理問題。拉武森認為心理問題是可能存在的,因為一些人被篩查出有一些傾向,包括對食物的幻想、易怒和社交孤立。一些曾在生物圈2號中生活的科學家說,他們在21個月缺乏食物的生活中,也變得易怒並對食物著迷。

而禁食則是CR的延續:在一段時間內什麼也不吃似乎比在所有時間都少吃更好。

Lucas Zarebinski

禁食的復興

禁食在人類文明中有很久遠的歷史。千年來,很多宗教中都有齋戒的傳統,古希臘人也驚訝于禁食對身體和心理的影響。幾個世紀以來,醫生注意到禁食能夠減少癲癇發作的次數。16世紀的德裔瑞士醫生帕拉塞爾斯將其稱為「身體中的醫生」。

直到20世紀40年代,在CR實驗基礎上開展了首個禁食實驗。英國曼徹斯特的營養學者米歇爾·哈維(Michelle Harvie)說,研究人員會隔天扣除實驗室動物的食物。1946年,《營養學雜誌》刊登了首項關於禁食的研究。研究表明,與對照組相比,每三天被撤除食物的大鼠生存時間更長,患癌的可能性也更低。後期研究表明,禁食可以刺激新陳代謝,引起與CR相似的改變。

21世紀前十年中,一些禁食研究都得出了比CR更好的結果。在2003年的一項試驗中,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和美國國家衰老研究所的神經科學家馬克·馬特松(Mark Mattson)發現,隔日餵養的小鼠比限制40%熱量的小鼠更健康。

隨著禁食的受歡迎程度進一步增加,科學家和營養學家總結了實踐禁食的不同方法。一些方法,正如艾倫所做,限制每天進食的時間,比如20:4法。一些狂熱者甚至全天禁食。馬特松說,儘管人們一般認為,禁食是只喝水,但是最流行的禁食方案中是允許在「禁食」期間攝入能量的。

在一項為期一年的研究中,100名18~64歲的肥胖者被分為三組。一組實行隔天禁食,在禁食日只攝入非禁食日攝入能量的25%;另一組遵循CR,每天在日常攝入能量的基礎上減少25%;剩餘的人被劃入對照組。2017年,這項研究的論文發表於《美國醫學會雜誌·內科學》。論文指出,與對照組相比,禁食者的體重平均降低了6%,而遵循CR的受試者平均減輕了5%。

儘管有這些結果的支撐,人們對禁食的擔憂之一是禁食者可能會在非禁食日大吃大喝。但在2018年發表於《食品科學與營養》的一項為期兩個月的研究結果顯示,禁食者,尤其是堅持5:2法的禁食者,並沒有放縱飲食。

Alison Mackey/Discover

禁食與酮體的關係

多年前,研究人員就已經發現,小鼠和大鼠在飢餓狀態下在認知測試中表現更好。如果實行隔日禁食的措施,實驗動物的耐力、感覺、記憶和學習能力都會得到提升。

所以,是什麼導致精神狀態的提升呢?在馬特松及其同事在今年2月發表於《美國實驗生物學聯合會雜誌》的一篇論文中稱,禁食似乎可以引發體內新陳代謝的激烈變化。在人類中,禁食12小時或更久會降低糖原的水平。就像更換一個備用油箱一樣,身體的能量來源從葡萄糖變成了轉換效率更高的脂肪酸這個轉換會產生酮類物質,一種在肝臟里合成的能量分子。馬特松說:「當脂肪被用來生成酮類,我們認為促進健康的關鍵因素就起效了。」

大腦血供中常見的一種酮類是β-羥基丁酸(BHB)。根據今年二月發表於《自然評論·神經科學》的一篇論文,BHB可以增強小鼠的記憶、學習能力並促進細胞自噬。BHB還會激活神經元,甚至包括記憶中樞海馬體中的神經元,釋放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BDNF),這種蛋白質對學習、記憶和情緒的改善非常重要。由於儲存的葡萄糖從不會耗竭,CR飲食法產生的酮類濃度不足以啟動這些機制。

馬特松指出,從進化的角度來看,禁食對大腦能力的提高是有意義的。哺乳動物經常面臨幾天沒有食物的情況,常常空腹捕獵。智力和體力更強的半飢餓狀態的動物更容易獲得食物,繼續生存下去。他說:「如果你是那隻狼或者獅子,現在已經一周沒有進食了,那麼你最好集中精力去做能獲得食物的事。」

代謝狀態的轉換:身體有三種能量來源:碳水化合物、蛋白質和脂肪。Alison Mackey/Discover

曇花一現?

但禁食也可能帶來副作用。禁食者暴飲暴食、低血壓、易怒和頭痛的風險更高。CR的研究者拉武森並不認為禁食比CR有更多益處。他也不認為酮類的作用像馬特松和隆戈所說的一樣明顯。「酮類確實有助於限制食慾,但是對細胞健康也有好處嗎?」他問道,「我還沒有看到過令人信服的肯定數據。」

哈維相信,禁食可能不只是一時的熱潮,部分原因也在於禁食的靈活性。人們可以選擇適合自己生活方式的禁食方案和營養計劃。「我們在推特上討論更好的飲食方式,但最後人們只會繼續嘗試對自己有益的,」哈維說,「對一些人來說,5:2法非常完美,但是對另外一些人來說,這個方法糟透了。」

心理學家凱莉·維陶謝克(Kelly Vitousek)之前也見過這種熱潮,不過當時引發熱潮的是CR,儘管CR從未達到禁食的流行程度。最初,成員們很興奮,也很有動力。接著,像大多數節食者一樣,大部分人都開始放棄了。 「你幾乎可以相信,」維陶謝克這樣評論節食者減退的熱情,「這就是這些周期性熱潮產生的原因。」

《環球科學》經典專刊回歸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環球科學 的精彩文章:

捐出器官後,她將癌症傳給四人:一次無法預警、原因未知的慘劇
動物去哪兒:野生動物遷徙路線大揭秘

TAG:環球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