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健康 > 研究26890例同性戀後,哈佛醫學院竟得出這個結論……

研究26890例同性戀後,哈佛醫學院竟得出這個結論……

也許5-羥色胺才是關鍵。

作者 | 姜飛熊

來源 | 醫學界

這兩天,Science在首頁報道了迄今為止全球最大的同性戀和基因關聯性的研究——

儘管還沒有最終成文發表,其結果在本月中旬召開的美國人類遺傳學會(American Society of Human Genetics)年會上進行了公布,已經引來一片爭議。

這次的結果是什麼?

本次研究出自哈佛醫學院和波士頓布羅德研究所,之所以被稱為「史上最大」,是因為第一次在同性戀和同性性行為相關的基因研究中,採用了大樣本量的基因庫的數據。

本次採樣主要來自UK Biobank和一家收集基因信息的私人企業。總共納入26890例在問卷中表示有「同性性行為」的樣本,以及450939例「只有異性性行為」的樣本用於對照研究。

結果顯示,有四種遺傳變異與同性性行為有關。這四種遺傳變異分別位於7號、11號、12號和15號染色體。

其中,15號和11號染色體變異更是特別指向與「男男性行為」有關。

先前的研究發現,15號染色體上的這種變異,與男性禿頭模式有相關性。11號染色體上的變異則處於嗅覺受體豐富的區域。

本次研究的主導者Andrea Ganna認為,嗅覺受體與性吸引有很大關係

Andrea Ganna,現供職於哈佛醫學院和布羅德研究所

研究者還發現,這四種變異同時與一些情緒和精神障礙有關。結果顯示,擁有這四種變異的個體(不論男女),其精神分裂症和重性抑鬱障礙的發生率比其他人更高,而女性還更容易發生雙相障礙。

Ganna對這一結果非常謹慎,他表示,也可能是由於「同性性行為者更容易被社會歧視,因此引發抑鬱障礙的幾率更高」,並不代表一定是這些變異引發了疾病。但是,對於精神分裂症的高發,他並沒有給出解釋。

同時他注意到,年齡更大的同性性行為者,發生精神分裂症和冒險行為的幾率更高。他認為這也許是由於年齡更大的人所處的時代,更加歧視同性戀,導致這一群體發生精神問題的可能性更大。

此外,他們發現,也有部分異性戀擁有這四種變異,這些人比其他異性戀有更多的性伴侶。

今年的ASHG年會在聖迭戈舉行

Ganna在會議上初步解釋,擁有變異的異性戀比其他異性戀有更多的性伴侶,也許導致了這四個與同性性行為有關的基因長期存在於人群中。畢竟同性性行為者一般來說比異性戀人群後代數量要少。

然後他以時間不足為由,並未對這一結果進行進一步解讀。

充滿爭議的研究領域

儘管從報道和發言中,已經可以看出這位研究者對這個話題極度的小心翼翼,而且在研究過程中,該研究組也不斷的與性少數社區交流,獲取意見,結果在會議上發布之後,仍然引來了炮轟,斯坦福大學的一位研究生就指出,「這種研究毫無好處,只會導致惡果」,她認為這類科研結果只會讓社會更加苛責LGBTQ群體。

實際上,性取向和基因的研究長期以來一直充滿爭議。

一方面,基因的複雜性和人類行為的複雜性,使得我們還無法從技術上確定影響性取向的全部因素;另一方面,研究性取向受到巨大的政治、社會、法律因素的限制。

在此項研究中,研究者就遭遇過部分國家和地區「詢問性取向是違法行為」這樣的難題,同時,在會議發言和相關報道中,研究人員也給人一種「如履薄冰」,極度慎重的感覺。

在過去幾年,也有一些這一領域的「重磅」研究頂著壓力問世。

比如2014年,同樣是由Science報道的「男同性戀X染色體遺傳」大發現——

研究者通過研究409對男同性戀兄弟,發現8號染色體和Xq28染色體上存在影響男性性取向的基因。

但是本次研究的研究者稱沒有發現這項研究提到的基因。

更早之前,2011年,我國著名學者饒毅在Nature上發表了有關男男性行為的一項動物實驗研究,也是轟動一時——

該研究證明,5-羥色胺缺乏的雄性小鼠,會發生「男男性行為」

實驗中,研究者使用基因手段製造了缺乏5-羥色胺的小鼠模型,該小鼠在嗅覺和信息素感覺上沒有缺陷,但與選擇與雌性發生關係的野生型小鼠不同,它們可發生男男性行為。

通過人工手段恢復這些模型小鼠的5-羥色胺水平後,這批小鼠表現得與野生型小鼠一樣,不再選擇男男性行為,而選擇與雌性小鼠發生關係。

5-羥色胺長期在精神分裂症和抑鬱障礙等疾病的病因研究中,佔有重要的一席之地。而此次哈佛醫學院的研究中,4種基因變異與精分、抑鬱等疾病的關係,也許與5-羥色胺有所聯繫。

這些都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參考文獻:

Nature volume472,pages95–99 (07 April 2011)

https://www.sciencemag.org/news/2014/11/study-gay-brothers-may-confirm-x-chromosome-link-homosexuality

http://www.atgu.mgh.harvard.edu/people/andrea-ganna/

http://www.sciencemag.org/news/2018/10/giant-study-links-dna-variants-same-sex-behavior

http://www.ashg.org/2018meeting/pages/search.shtml

https://osf.io/shca7/

為了不在茫茫公眾號里走失

三步"星標"醫學界

和150萬同行一起闖醫道

版權申明 |本文原創如需轉載請聯繫授權

並在開頭標註作者來源,否則一律舉報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醫學界 的精彩文章:

英國全科醫生:薪水很高,可是我不高興…
「冰屍研究」結果出來了,揭秘5300年前的醫療條件

TAG:醫學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