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寓見事件,正在成為銀行和助貸機構合作的分水嶺

寓見事件,正在成為銀行和助貸機構合作的分水嶺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文  | 一本財經,作者 | 零和、米格

近日,長租公寓「寓見」爆倉,引發了一系列事件。

曾經的投資方雷軍,備受指責。

而寓見背後的資金方華瑞銀行,也深陷「維權之路」。

「華瑞銀行聲譽折損,相關的負責人也會被波及。」銀行資深人士趙峰稱,整個銀行業受此事觸動頗大,和助貸機構的合作,變得無比謹慎。

「我們銀行開始自查現在合作的助貸機構,暫緩一切合作。」某銀行北京分行的風控負責人稱。

寓見事件,正在成為銀行和助貸機構合作的分水嶺,銀行變得小心翼翼,助貸機構步步艱難……


01 寓見風暴

10月16日,上海寓見公寓傳出爆倉的消息,但誰都沒想到,這件事件將加深銀行和助貸機構的罅隙。

「華瑞銀行和寓見合作不深,但聲譽還是受到了影響,被媒體大量曝光。」華瑞銀行的一位員工透露。

也有不少銀行人士稱,這樣的惡性事件出現後,相應的負責人難逃「下台」或「引咎辭職」的命運。

據悉,華瑞銀行只是寓見合作的資金方之一。

不少租客透露,他們也從建行、浦發銀行辦理了分期。

也就是說,寓見波及的銀行,遠不止華瑞一家。

「從上周開始,寓見的事件就引發了銀行業的高度關注。我們特別開會討論了這起事件,高層指示,要警惕和助貸機構的合作。」趙峰稱。

已有銀行作出了反應:某銀行北京分行的風控負責人稱,他們把已合作的助貸機構都進行了一次「風險核查」,「在出最後的結果之前,所有的合作暫緩」。

不少銀行人士透露,寓見事件,可能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02 打回原形

2017年金融科技崛起之後,就和傳統金融機構形成了一個全新的模式——助貸。

這個模式是怎麼運轉的?

金融科技公司給資金方提供獲客、風控,甚至催收,資金方只需要放款。

而前者可以收取一定的服務費,或者賺點息差。

比如一些銀行會和現金貸公司合作,現金貸利用APP去獲客,並進行整套風控,而銀行負責放款。

在早期,這個模式就演變得有點「畸形」。

金融科技公司為了拿到資金,都願意「兜底」或「保底」。

「而銀行,也開始犯懶,完全接受這種簡單粗暴的合作方式。」四大行之一的某銀行消費金融風控負責人和樹稱。

可是,很多金融科技公司根本沒有金融牌照,「只是一個工商註冊的科技公司,怎麼能給金融兜底?」和樹稱,這樣的模式,風險極高。

這些高風險操作,很快也被監管注意到。

去年12月1日,監管發布《關於規範整頓「現金貸」業務的通知》,對助貸模式有了新的監管標準。

在這個監管文件之後,業內普遍覺得,監管對於「助貸模式」並不看好。

據接近監管層的知情人士透露,監管並非不看好助貸,而是要求在這個模式上,加上兩層風險隔離。

首先,不允許銀行風控外包。

「意思是說,銀行不能直接給助貸機構推過來的用戶放款,應該再進行一次風險過濾。」和樹稱。

第二點,就是不可兜底。

「需要引入擔保和保險這樣的第三方機構,這樣雖然會增加一些成本,但能再進行一次風險隔離。」和樹稱。

「而監管層也認為,助貸是金融科技賦能傳統金融的最好的合作模式。」前述知情人士透露。

但監管之後,很多銀行曲解了「上意」,覺得監管是不鼓勵金融科技和銀行的合作。

所以,大量的銀行終止了和助貸機構的合作,特別是現金貸平台。

兩者的蜜月期結束,進入了冷卻期。


03 合作遇阻

儘管雙方關係進入冷卻期,但依然有一些大膽的城商行、小銀行,繼續和助貸機構合作。

租房、教育、醫美這些知名的場景分期,因為有場景,甚至有資產,所以和資金方合作方面受到的影響,遠沒有現金貸大。

但此時,結束黃金髮展期的金融科技平台,開始出現洗牌。

裁員、倒閉、爆倉已經不算行業的新鮮事,而危機進一步波及了合作的銀行。

相關律師事務所人士透露,今年他們經手的助貸機構倒閉中,上億的機構就有五六家,「目前最大的一家機構,已經明確損失了6億元。」

一家城商行的風控負責人陳珊透露,半年前,和他們合作的一家助貸機構倒閉,「留下的爛賬,現在都沒處理完」。

助貸機構的倒閉,對銀行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影響。

首先,就是資金受損。兜底模式尤其明顯。

「很多銀行就是相信金融科技公司的信譽,沒有對底層資產進行風控,一旦後者跑路,這些本該兜底的資金,就全部變成了壞賬。」和樹稱。

和樹還發現,很多助貸機構存在自融的問題。

他們在和銀行合作時,偽造借款人,直接將資金挪為己用。

一旦這樣的公司跑路,銀行的資金將直接損失。

陳珊就透露,上述事件給他們帶來了上億的壞賬。

第二點影響,就是後期的善後和催收。

在助貸業務過程中,銀行沒有直接跟借款客戶接觸,助貸機構的倒閉,必然會影響逾期貸款的催收。

陳珊稱,這上億壞賬,已折磨她整整6個月。「催收的時候,我們連對方的電話都不知道,只知道姓名、身份證號和放款的銀行卡號。」

因為早期風控完全由助貸公司承包,他們甚至沒有留存完整的資料庫。

「等著對方把肉喂到嘴巴里,這就是懶惰的下場。」陳珊稱。

此外,在有消費場景的助貸業務中,對借款客戶的服務可能是後置的,比如教育分期、長租公寓。

而助貸機構倒閉後,就沒有人為借款客戶服務了,「在這種情況下,誰還會願意還款?」

第三點影響,就是「人事」。

陳珊稱,這筆壞賬,直接讓銀行的一位副行長被「拿掉」。

當時負責這個項目的風控團隊,也全部被開。陳珊再來接任,處理這個燙手山芋。

「在銀行體系中,所有的事件都會找到一個責任人,然後讓他為這起事件負責。」陳珊稱,所以很多銀行領導保守,也是有原因的,不求出彩,但求無過。

助貸機構開始變得不那麼靠譜之後,銀行對合作已開始遲疑。

而寓見爆倉事件,對銀行業更是觸動不小。

這將導致雙方合作越來越困難,兩者的關係,也從冷卻期,開始進入冷凍期。

因此行業才將其視為「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04 標準提高

助貸機構的洗牌,是否會將風險大規模擴展到銀行?

和樹認為,也不會如此嚴重。

去年銀行放貸120萬億,其中和金融科技合作的助貸模式放款,「保守估計也就萬億」。

這其中,BAT這種頂級大機構佔到了八成,剩下的二成才是小機構的。

也就是說,保守估計,也就2000億資金可能存在風險。

這麼小的體量,不會產生巨大的危機風暴,當然,也不能小覷小的風險。

金融常常就是多米諾骨牌遊戲,風險的傳導性不可忽視。

「以後的合作,將越來越難,銀行的標準會越來越高。」趙峰稱。

多位銀行風控的負責人透露,他們最近都將「謹慎選擇助貸機構」。

目前,他們提供了三個挑選的標準。

首先,是看助貸機構的背景。

「最好是BAT等巨頭,最次也要是知名的金融科技公司。」和樹稱,股東背景也是他們重點考慮的,「看是否有兜底的能力」。

其次,是看合作夥伴。

是否搞定過其他大銀行,是否有經典的合作案例,包括合作案例的逾期數、催回率,都要核查。

最後一個標準,就是對底層資產的調研和風控能力。

「平台本身實力,是徵信的一部分,但是,從來沒有大而不倒的神話,再好的平台都可能出現風險,所以,根本上還是要看底層資產是否優質。」和樹稱,這才是金融合作的核心。

而在合作模式上,銀行也會堅持「自己再進行一次風控」「不讓對方碰錢」等原則。

如此看來,金融科技未來的馬太效應,將非常明顯。

巨頭越發強大,小平台生路全無。

但和樹對此也比較樂觀,他認為,一些技術實力不太行的平台,可以考慮只變成銀行的獲客渠道。

「銀行也會將一些服務外包,比如代發信用卡的渠道。」和樹稱。

小平台需要找到自己的核心優勢,然後專註做好。

一家公司只承擔一個非常細小的工種,也會活得不錯。

銀行和助貸機構的蜜月期已經結束,那些野蠻的合作模式,已難以為繼。

銀行提高風控水平,深入調研,而助貸機構不去「碰錢」,專註技術。

金融正在進入一個「精密分工」的時代。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部分人物為化名)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鈦媒體APP 的精彩文章:

萬達集團與UPMC合辦國際醫院,「去地產化」的萬達正在醫療領域頻頻加碼
范冰冰「結案」,罰沒8億免除刑事處罰,經紀人則因干擾調查涉刑案調查

TAG:鈦媒體AP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