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71:麹義界橋以少勝多,袁紹藉此大敗公孫瓚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71:麹義界橋以少勝多,袁紹藉此大敗公孫瓚

原標題:【校對稿】十八路諸侯71:麹義界橋以少勝多,袁紹藉此大敗公孫瓚


進入到192年,東漢的動蕩和戰亂有進一步加劇的趨勢,這邊先是董卓的女婿在中牟擊敗朱俊的軍隊,那邊袁紹和公孫瓚也開始短兵相接,交上了手。


這個袁紹從京城出逃之後關東舉義,到這一仗之前居然都沒正兒八經的打過一仗。引領諸侯軍和董卓對峙,卻沒有一場仗是他帶頭打的,從韓馥手上將冀州牧拿過來也是靠謀士的計謀輕鬆搞定,公孫瓚上次上表討伐袁紹,袁紹別的不想,只是一味慌忙求和。


圖1、孫堅討伐劉表(《跨江擊劉表》)


可袁紹一味退縮的結果,確實公孫瓚的得寸進尺。更讓袁紹不能容忍的是,公孫瓚和自己的弟弟袁術搞起了串聯,開始夾擊自己。是可忍孰不可忍,袁紹終於要打平生的第一仗了。雖然依照資治通鑒的介紹,孫堅按照袁術的指令,跨江攻擊劉表是在191年,可是關於孫堅戰死的記載,有不少說他是死在初平三年或初平四年,可以判斷在袁紹和公孫瓚大打出手的時候,孫堅和劉表間的僵持還在繼續。初平三年一開年,就是董卓與朱俊、袁紹與公孫瓚、孫堅與劉表三場戰爭。


史無前例的,這一次袁紹親自帶兵迎戰公孫瓚。對袁紹來說,將一直挑釁自己的公孫瓚勢頭壓住,是他當前最重要的事,不然他的下場比前任冀州牧好不了多少。


圖2、連環畫中的界橋之戰(《跨江擊劉表》)


袁紹和公孫瓚的大軍對峙在界橋(今河北清河)南二十里。公孫瓚這一邊有步兵三萬人,列成方陣;騎兵一萬騎分兩隊,在步兵方陣的兩翼,每翼各五千餘。而騎兵中以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為中堅,也分作兩隊,分列騎兵之中。


稍微說一下公孫瓚的白馬義從。據說是因為公孫瓚之前與烏桓、鮮卑作戰的時候,騎白馬「追不虛發,數獲戎捷」,以至於鮮卑、烏桓一見到騎白馬的人就迴避。公孫瓚看到胡人這樣忌憚白馬,於是就選了幾千匹白馬,並選精於騎射的人,組成「白馬義從」。用今天的說法,這白馬義從可以算作公孫瓚軍隊里的特種兵部隊。


圖3、公孫瓚的白馬義從


再看袁紹這邊,凸在陣前的之後只有麹義的八百步兵。不過麹義這八百人之後,還埋伏著一千多強弩手。在這幾千人之後,袁紹帶領的大部隊則躲在更後面。需要特別說一下這個麹義,之前是冀州牧韓馥部將,但和韓馥不對付,背叛韓馥,韓馥平定未果。沒壓住麹義,也是韓馥讓位給袁紹的重要因素。這個麹義在戰亂不斷的涼州長大,非常熟悉羌人的戰法,他的部下也都個個是精兵。可是800對幾萬,無論如何都不對等。可麹義藝高人膽大,就是敢兵行險著。



圖4、界橋大戰中的麹義(《跨江擊劉表》)


公孫瓚看自己軍隊擺了一個這麼大陣仗,「旌旗鎧甲,光照天地」,可一看對面就那麼一點人,心中肯定很是得意,不用費事,放騎兵出去,這點人不用打,馬蹄就能把你們踏死,真是自不量力。看著公孫瓚的騎兵過來,麹義埋伏的一千多強弩手埋伏在盾牌之下安兵不動,一直到這些騎兵靠近,近到射程之內,忽然一起射箭,同時「歡呼動地」,公孫瓚的馬隊受驚,頓時一片大亂。而麹義則趁勢追擊,公孫瓚的軍隊陣型大亂,亂成一片。騎兵的馬受驚,控制不了,一個個都回不了營。在沒有馬鐙的年代,騎兵的戰鬥力並沒多強。麹義帶領的這不到兩千人,短短時間內不但斬首了公孫瓚軍隊上千人,而且斬殺了公孫瓚任命的冀州刺史嚴綱。麹義一直追擊公孫瓚到界橋,在界橋又擊敗了整頓好的公孫瓚軍隊。進而麹義帶兵攻擊到公孫瓚的營地,攻佔了公孫瓚營地的牙門,幾萬公孫瓚軍隊都回不了營,只能各處逃散。


圖5、界橋大戰遠遠觀戰的袁紹(《跨江擊劉表》)


這麼近距離的交鋒,以少勝多的戰例,麹義和公孫瓚這一戰可算是經典。古代戰爭中,這樣詳細記載軍隊交鋒、短兵相接的記載並不多。麹義採取的策略,和梅爾?吉布森導演並主演的《勇敢的心》中,蘇格蘭叛軍和英國皇家軍隊的戰鬥如出一轍。先示弱,讓對方輕敵,引誘對方騎兵攻擊,進而通過射手近距離攻擊騎兵,馬匹受驚大亂之後,然後步兵再趁勢攻擊。在三國演義中不幾回合就被趙雲挑落馬下的麹義,才是真正會打仗的高手,也是袁紹起家最為倚重的將領。


帶領大部隊跟在後面的袁紹,可能也完全沒想到麹義就這樣,區區幾百人將帶領幾萬精兵、能征慣戰的公孫瓚這麼輕鬆的打敗。於是,袁紹頭腦一熱,馬上命大部隊全線追擊,而自己只帶幾十名強弩手,衛士百餘人跟在大部隊之後。袁紹興奮的忘乎所以,以為一切搞定,讓跟隨自己的人,解掉馬鞍,下馬休息。不過總是有意外,公孫瓚的白馬義從確實不白給,兩千多騎兵居然繞到袁紹的大部隊之後,將袁紹帶領的、正在休息的人馬團團圍住,「弓矢雨下」。


圖6、田豐


袁紹賬下的重要謀臣,此時身為別駕的田豐正好在袁紹身邊,看飛來的箭矢,拉著袁紹就往旁邊的矮牆底下躲。袁紹此時表現出了臨陣大將的血氣和氣魄,將最重要的防護頭盔扔到地上,說:「在陣前大丈夫就應該戰死,躲到矮牆之後,難道就能活了嗎?」於是袁紹帶著身邊的強弩手回擊,殺傷了一些公孫瓚的騎兵。公孫瓚的這些騎兵此時並不知道自己已經將對方最高領導團團圍住,見抵抗這麼厲害,不好對付,就準備離開。而且麹義帶領的部隊也緊急前來救援,公孫瓚的這本來就受驚不小的兩千騎兵就退去了。袁紹這才逃過一劫。


就這樣,袁紹和公孫瓚之間的第一場大仗,以袁紹的大獲全勝而告終。回看整個過程,史書上的波瀾不驚之下卻是驚心動魄,兵力強大但輕敵的公孫瓚被只有八百精兵、千餘強弩手的麹義擊敗。而袁紹因為得勝過於放鬆,又差一點被公孫瓚的騎兵絞殺。不過袁紹運氣足夠好,比攻擊劉表的孫堅好太多了。戰場上的某些意外情況,常常能夠扭轉整個戰局,就像佔據優勢的孫堅被暗殺這樣的偶然事件,讓孫堅的軍隊喪失了之前取得的大好形勢。想一想如果在界橋的這場戰鬥中,袁紹讓公孫瓚的軍隊射殺,接下來的形勢會怎樣?



圖7、界橋大戰以袁紹的大獲全勝而告終(《跨江擊劉表》)


再回看一下,這場袁紹、公孫瓚雙方都投入幾萬人的界橋南之戰。諸侯之間為了地盤,為了消滅對方,都在真刀真槍的干,和之前打著正義氣候去討伐專權的董卓,表現出的姿態和投入的力量,完全不一樣。再想想「人不為己天誅地滅」這句話,確實沒錯,只有關乎最切身利益的,才會讓一個人、一個團體、一個組織全力的投入,而所謂的「大義」、「忠良」對大部分諸侯而已不過是一個口號,一個投機的機會而已。



圖8、192年的諸侯割據圖


在公孫瓚和袁紹大戰的時候,之前一起和袁紹討伐董卓的諸侯們,選擇在袁紹、公孫瓚之間站隊,也很是為難,特別是兗州刺史劉岱。劉岱有公孫瓚支持的軍隊,可袁紹這顆大樹又惹不得,怎麼辦?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深處mp 的精彩文章: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51:孫堅大勝董卓軍隊,斬華雄,卻被袁術斷糧草
【校對稿】十八路諸侯57:沮授為新任冀州牧袁紹定稱霸藍圖

TAG:歷史深處m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