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原創]閑話玉成鄉與宋徽宗白鷲圖的一段往事

[原創]閑話玉成鄉與宋徽宗白鷲圖的一段往事

原標題:[原創]閑話玉成鄉與宋徽宗白鷲圖的一段往事


  2018年9月,玉成鄉人巫昌友在翻閱《三岔區志》金石書畫章節書畫時,發現區志上粗略記述了宋徽宗白鷲圖因為機緣巧合淪落為農家掛畫,由於保管不善絹本已毀近半,形同碎屑,經成都文物店專家鑒定為宋徽宗手跡的軼事,遺憾的是品相太過破碎,成都文物店拒收。三岔區志雲,此畫不知所蹤。


宋徽宗是治國無方的亡國之君,也是帶著皇冠的天才藝術家,堪稱書畫雙絕,獨創的瘦金體書法更是獨步天下,其作品歷經元明清近代風雨的洗禮,保存至今已是價值連城,2009年在保利春拍中,宋徽宗的《寫生珍禽圖》以3800萬起價,最終以6172.2萬元落錘,有人戲言宋徽宗的一隻鳥價值6000萬。

袁大先是玉成鄉一位普通的農民,其原藉為三岔壩,1975年因建三岔水庫,袁大先成為水庫移民,舉家遷移至玉成鄉梧桐村,在一個叫杆子灣的地方落戶。門對青山,出門既田,緊倚伊水河,算得上是一個美麗的世外桃源。


據村民回憶,袁大先自幼家境貧寒,長期在仁壽縣文宮場原***二十三軍某中將師長董長安家做幫工,


1949年,董長安追隨蔣介石去了台灣,家中有部分字畫沒有來得及帶走。1950年在減租退押運動中,國家以物當資,把董長安留下的幾幅古畫作為工資,賠償給袁大仙。


袁大仙識字不多,卻見多識廣,見這幾幅畫是大富人家之物,儘管不知其價值,也慨然應允了。

袁大仙有一侄子叫袁光文,無意中得知袁大仙得有四幅古畫,於是上門懇求袁大仙送一幅畫給自己,以便掛在堂屋中間做裝飾。袁大仙欣然應允,於是原光文選了一幅有鳥有字的回家,懸掛於堂屋。


《三岔區》的一位作者,姓名不詳,與袁家相熟。1980年,在趕場時遇到了袁光文,閑聊中說起袁光文拿回家的那幅古畫,袁光文說此畫掛於堂屋中,由於年深日久,又遇房屋漏雨,已經破損不堪了。


作者平日喜好收藏字畫,聞言大驚,趕緊向袁光文借觀此畫,光文慨然應允,並拜託某某將畫帶到成都幫助出售。


某某來到光文家中,見絹本已毀近半,形同碎屑,面目全非。心疼之餘,將畫送到成都文物店,經過兩個小時的鑒定,幾位專家告訴某某此畫竟然是宋徽宗的手跡「白鷲圖」。


「白鷲圖」長120厘米,寬50厘朱,絹本,上繪一隻白鷲,立於壽石之上,目光炯炯,形態逼真。畫幅正中書「宣和殿制」,上蓋紅色篆文印章,文曰「宣和御寶」,右上題「皇帝陛下以丹青妙筆寫振翮萬里之勢,蓋神智與造化等也」,二十四字,「為端明殿大學士臣何執中題」,下有紅色印章二,左上行書七律詩一首共56個字,為明朝畫家包山陸治題。下蓋紅色印章二,左下楷書「徵明借觀」四字,上蓋紅色印章二,其下又書:庚寅仲三字。

歲月滄桑,朝代更迭,此畫不知何時流入民間,此畫也不知何時為董長安所有,歷經長達900餘年的顛沛流離,竟然機緣巧合的落入袁大先手中,而後又懸掛於袁光文堂屋中靜靜腐朽,時光如流,際遇坎坷,撫今追昔,令人稀吁不已。


2018年秋,巫昌友於玉成,見到袁大仙的後人,聊起「白鷲圖」,其後人表示小時候聽說過,也曾經見過幾幅掛於堂屋中的古畫,由於年齡小,其中有沒有「白鷲圖」就無從知曉了。早在80年代,袁大仙見古畫日漸破損,曾委託朋友將古畫出售,在當時賣了數百元,覺得價值還可以。後來,這些畫流向何方?就無人知曉了。


後來,簡陽圖書館巫秀珍著在《試談我館古籍的搜集與保存》一文中曾經提到:1988年簡陽圖書館利用短短的時間,普查到古籍線裝書千餘冊和部分古詩,古畫。其中提到了三岔區回龍鄉朱光躍家珍藏的「允明墨跡」和長河鄉袁文家中收藏的宋徽宗手跡「白鷲圖」。


該段描述明確提到了「白鷲圖」,與三岔區志記載的「白鷲圖」如出一轍,應該指的就是同一幅畫。具體描述中,又有一些出入,袁大先侄子名袁光文,家住玉成鄉松林村,不知何故,在《試談我館古籍的搜集與保存》一文中,巫秀珍記作了袁文,玉成鄉成為了長河鄉。 筆者推測,從該文看,印證了此畫雖沒有被成都文物店收藏,但很有可能被簡陽圖書館保存了,當然,這只不過是筆者一廂情願的臆測。

三岔區志記載的白鷲圖,圖中自為白的筆誤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資陽大眾網 的精彩文章:

「蜀人原鄉」資陽歷史人文記錄片上線,全體資陽人前往此處圍觀

TAG:資陽大眾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