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宋夏時銀川平原移民的特殊現象,被各種割據勢力所控制

宋夏時銀川平原移民的特殊現象,被各種割據勢力所控制

唐末五代至北宋前期,銀川平原及其周邊地區被各種割據勢力所控制,北有契丹,東有党項,西有吐蕃,只有靈州尚在中原政權手中,但形同孤島,岌岌可危。靈州地處黃河以東地區,其管轄的河西地區分別有興州(今銀川)、定遠(今平羅姚伏)、臨河(今銀川掌政)保靜(今永寧境內)永州(今永寧境內)靈武(今青銅峽境內)等州縣。但因孤懸塞外,為形勢所迫,均改為軍鎮,史稱「河外六鎮」。

北宋咸平四年(1001年),銀川平原宋廷控制的「河外六鎮」被割據於夏州(今陝西靖邊境內)的党項部落首領李繼遷佔領。次年,李繼遷又攻古靈州,把党項總部遷入,稱為「西平府」。李繼遷傳子李德明,李德明傳子李元吳。李元吳野心勃勃,於北宋景佑五年(1038年)自行稱帝,建立大夏國(差語為「大白高國」,音釋為「邦尼定國」,史稱「西夏」)。

西夏境內的居民以党項族為主,加上其他少數民族,最多時的人口總數約為200萬人之多,其中在寧夏北部黃河兩岸京畿地區約佔總數的1/3,即六七十萬人,銀川平原(興靈二州)有20萬-30萬人。關於西夏的移民,實際上就是党項人的遷移問題,具體情況將在「民族移民」專題中敘述。

為了報復夏人,蒙古大軍在西夏地實行屠城政策,四處搜劫,殘酷殺掠,城鄉成為廢墟「其民穿鑿土石以避鋒鏑,免者尚無一二,白骨蔽野」。甚至在蒙古軍運送成吉思汗靈的路上,出於保密的要求「。他們殺盡了所見的全部人畜」2戰後又將党項強健軍民強征入伍,迫使他們隨軍南下作戰其餘民眾只得大批內逃和西逃返回羌族人的老家—川藏高原的高寒雪原。銀川平原中心地帶的興州、靈州大地,幾乎成為一大片無人區了。

此時,在漢、契丹、畏兀兒等族封建地主知識分子的幫助下,蒙古貴族已經意識到,治理天下要比打江山困難得多,並開始逐漸改變自己的統治方式,特別是成吉思汗之孫、元世祖忽必烈,更加具有清醒的頭腦和遠大的戰略眼光。他曾在管轄漠南漢族地區(今內蒙古和華北地區)的十年中,主動接受漢儒文化,並重用大批漢族儒生,大膽變易舊章,採用漢法,全面推行封建制度。

忽必烈中統二年(1261年),在原西夏故疆設立西夏中心等路行省。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建立元朝,坐上大元帝國第一位皇帝位,史稱元世祖。後來中興行省與甘肅行省幾經分合,終於在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中興省與甘肅省合併,原中心路降改為寧夏府路(寓原西夏故地永遠安寧之意)。「寧夏」域名第一次出現。

元代寧夏南部和北部都是移民屯墾的重點地區,從黃河兩岸到六盤山地區,都建立有管理屯田的機構,調來大批軍民開展種植,一度成績巨大,不要說黃河兩岸的銀川平原,就連六盤山一帶也是軍民共墾、自給有餘。銀川平原是移民屯墾的重點地區,先後設立管理屯田的機構有:寧夏等處新附軍萬戶府屯田、寧夏營田司屯田、寧夏路放良官屯田等。移民的主要來源是「發迤南新附軍」,「僉發隨州、鄂州投降人民」等。

(1)《元史·朵兒赤傳》卷134載,中統元年(1260年),西夏降將斡扎簀兒子曾向蒙古大汗忽必烈建議並自薦擔任中興路新民總管,領導屯田。傳曰:「西夏營田,實占正軍,儻有調用,則又妨耕作。土瘠野壙,十未墾一。南軍屯聚以來,子弟蕃息稍眾,若以其成丁者,別編入籍,以實屯力,則地利多而兵有餘矣。請為其總管,以盡措畫帝可之,乃授中興路新民總管。至官,錄其子弟之壯者墾田,塞黃河九口開其三流。

(4)《元史·劉秉忠、張文謙等傳》卷157載:「至元元年,詔文謙以中書左丞行省西夏中興等路。……浚唐徠、漢延二渠,溉田十數萬頃,人蒙其利。」(5)《元史·世祖二》卷5載,至元元年「五月乙亥,詔遣唆脫顏、郭守敬行視西夏河渠,俾其圖來上」。(6)《元史·世祖三》卷6載,至元三年五月「丙午,浚西夏中興漢延、唐徠等渠。凡良田為僧所據者,聽蒙古人分墾。秋七月己未,「詔令西夏避亂之民還本籍」。

(8)《元史·兵三》卷100載,元代在中興設寧夏營田司專管屯田。「至元八年正月,簽發未年隨州、鄂州投降人民一千一百七戶,往中興居住。十一年,編為屯田戶,凡二千四百丁。二十三年,續簽漸丁,得三百人,為田一千八百頃。」又設寧夏路放良官屯田,「世祖至元十一年,從安撫司請,從招收放良人民九百四戶,編聚屯田,為田四百四十六頃五十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巧芹美食天下 的精彩文章:

我所敬佩的漢武帝劉徹的那些雄才大略

TAG:巧芹美食天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