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養生 > 砭石如何演變出金針?

砭石如何演變出金針?

原始社會的人,不會製作衣服,為了護體和禦寒,只在腰部圍一張獸皮或披幾片樹皮、樹葉。他們身體的大部分都裸露著。當他們四處尋找食物而在原野里奔跑時,皮膚常被荊棘刺破,身軀也往往被尖石、樹榦碰傷。受傷的部位,經常出現紅腫、淤血和疼痛,有時還會感染化膿。那時還談不上對傷痛的醫治,只好聽任其自然痊癒或惡化。

舊石器時期,人類開始有了稍作加工的樹枝、蚌殼和石塊作為工具。這些棍棒、蚌殼和石器,雖然十分粗糙、笨拙,但它們既是人類謀生中進行採集、挖掘和狩獵的工具,又是防身的武器;在身體發生傷病或疼痛時,還自然地成為治病的醫療用具。在原始社會裡,常常一物多用,沒有什麼專用的器具。當然也就不會有醫療專用品了。

到了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出現了磨製的細石器。它們比舊石器時期所用的器具要精巧一些。這時人們使用的生產工具和生活用具,已經有所區分。後來,古人就把用來切開癰腫、排膿放血、切割腐肉的尖銳、鋒利的石器,稱作「砭石」。砭石又分為兩類:有鋒的叫針石,像針一樣,可以挑刺、刺膿;有刃的叫鏡石,可用來切割腐肉,切開癰瘍。這種醫療用具的分化,是人類長期實踐經驗積累的結果。

製造石針的石料,要選用那種結構細密,磨製加工過程中不易折斷的石塊。據《山海經·東山經》記載:「高氏之山,其上多玉,其下多箴石。」這裡的箴同鍼,就是現在的針(鍼是針字的異體字)。這一記載證明,在我國早期就有了以石為針的砭石。

到東漢時,許慎撰寫的《說文解字》一書里,對「砭石」就明確地解釋為:「砭,以石刺病也。」現存我國最早的一部醫學理論專著—《黃帝內經》也有記載:「故東方之域……其病皆為癰瘍,其治宜砭石。」這表明用砭來治療疾病,起源於我國的東方地區,有人考證,認為就是現代的山東省。

砭石這種醫療用具,在歷史上使用了一個很長的時期。直至東周末年,當時,青銅器雖早已盛行,鐵器也已經得到廣泛應用。但是這種石質的醫療用具還沒有絕跡。戰國時期的名醫扁鵲,就曾經用砭石治過病。

考古工作者在新石器時期的遺址,以及春秋戰國的墓葬群中,均陸續發掘出一些砭石。它們的形狀各式各樣,有的像一根針,有的像一把刀,有的像一柄劍。

1963年,在內蒙古多倫旗頭道窪新石器時期遺址,出土了一枚經過磨製的石針。針長4.5厘米,中間一段是四方形的針柄。兩頭形狀不同,一頭為針尖形狀,一頭呈扁平的半圓形,有刃口,可用來切開膿腫。

原始社會的人也用野獸的角和骨骼,做成生產工具、日常生活用具及武器。開始使用磨製的骨針縫製獸皮和樹皮來蔽體。骨針在考古發掘中屢有發現。山東平陰縣朱家橋商周遺址中出土了一枚骨針,長約8厘米,一頭卵圓形,一頭針尖形。這種一頭沒有孔的骨針,幾乎可以肯定地說是用來做針刺或按摩的醫療用具,而不可能是縫「衣服」的針。

至今還沒有從地下發掘到實物竹針,這或許是因為竹針經受不了自然界幾千年的侵襲而早已腐爛變質的緣故。可是,古代把「針」寫成「箴」,說明竹針也曾經作為醫療用具。當然,竹子受產地的限制,在古代不產竹的地區,就沒有使用竹針的可能了。

選自《杏林漫步曲》

主編:趙友琴

砭石如何演變出金針?

(秋楓木 半夏 忘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上海中醫藥大學 的精彩文章:

新聞|我校師生在第二屆醫藥院校藥學/中藥學世界大學生創新創業暨實驗教學改革大賽中取得突出成績

TAG:上海中醫藥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