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說「上帝對你有一個計劃」?

為什麼說「上帝對你有一個計劃」?

點擊「OC海外校園」可快速關注

聽基督徒說過什麼「上帝對你有一個計劃」。我不認為有上帝,也看不到有認識上帝的必要。不過,多聽一些的意見也沒有壞處。請問你們基督徒是怎麼看這個問題的?

答:要現代人思想一個虛無縹緲的上帝,似乎是件不可能的事。「上帝只不過是人的自我投射!」十九世紀的無神論者咆哮著;「上帝死了!」20世紀的無神論者繼續嘶喊著。對不承認有絕對真理的21世紀後現代的「新新人類」來說,「上帝」更是一個「霸道」的觀念。

然而,那個自稱為耶和華的上帝,卻繼續不斷地用那本密密實實、爬滿了文字的黑皮厚書,敲打著人類的心靈。逼得你不得不作出選擇:「聖經」要不就是一本「謊言大全」,出自一個自卑又自大的民族;要不就真如它自己所宣稱的,是創造宇宙萬物的上帝,透過以色列民族的歷史,顯明他自己是歷史的主宰,要與人類立「約」的「計劃書」。而這本計劃書,詳細記載了上帝與人立「約」的詳細條款,告訴我們他是怎麼樣的一個上帝,他對世界的計劃,人怎麼認識他,他對我們的心意,人該怎樣生活,等等。

好,謝謝您願意耐著性子,聽我說說我的一些看法。我當然希望我用心寫的這段文字,能勾起您對上帝的一點興趣;也或許,能幫助您進一步了解聖經這本書,到底與您有什麼關係。為了不浪費您的時間,且讓我們直接切入正題,看看聖經中提到的上帝的計劃(聖經稱之為「約」)到底是什麼意思。

01

上帝與人「立約」的意思,是上帝與人「切」一個約

研究聖經的學者發現,「約」是描述上帝與人類關係的一個很重要的觀念。上帝與人的「立約」,英文是make a covenant(「作」一個約)。在希伯來文裡面,不是中文的「立」,也不是英文的「作」,而是『karath』——「切」的意思(英文中,度量鑽石的單位「克拉」,就是源自希伯來文這個單詞)。

神與人「切」一個約的意思是,神以自己的生命作擔保,假如他不守約的話,會像這些動物一樣,「被切成兩半」(請看《創世記》15:7-21的記載)。上帝藉著這個記錄告訴人類,他是信實的守約者,永遠會向願意和他立約、並且守約的人顯明他的慈愛(《申命記》7:9)。

02

「約」是上帝在創造世界以前所計劃的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是個有計劃的上帝,他與人立的約,是根據他在創造世界以前就預定的美意(《以弗所書》第一到第三章)。他對宇宙的計劃,不是突發奇想、隨興所至的,他從來沒有「備用方案」,不會因為人的行為而改變他的計劃。

這個思想,的確是很難令人想像的,畢竟這是超過人類主體經驗範圍的事。但是,聖經的作者卻斬釘截鐵地告訴我們,一個創造了時間、空間,也就是在時、空存在之前就存在的上帝,竟然能在創造宇宙以前,就定下了歷史的宏規,要「在日期滿足」的時候,「照所安排」的,賜給人「各樣屬靈的福氣」。這真是令人驚訝的思想!

他也藉著聖經告訴人類,因為他的智慧、公義、慈愛、聖潔,都是無限的、永恆的、不變的,才能成為一個說話算話的上帝,讓我們能因為他的話和他的作為,感到詫異,心生敬畏。所以,從某個角度說,我的確贊同十九世紀那位無神論者的話,「上帝是人的自我投射」。因為人的腦子,的確不斷地在投射出許多符合自己理性標準的「假上帝」。用清教徒的話說,就是「人心是最偉大的偶像製造場」。真的上帝,是不被人類有限的理性所限制的;真的上帝,才會讓人覺得「荒謬」、感到驚訝。

03

「約」是以盟約(Covenant)的形式在歷史裡出現的

近百年來的考古學研究發現,在摩西生活的時代(大約是紀元前1500年前左右)與近東地區,有一個民族,叫「赫人」(Hittite),是個驍勇善戰的民族。當他們戰勝一個民族的時候,就會訂立一個「盟約」(covenant)。

盟約最大的特色,是戰勝者以宗主國的姿態,主動地以宣告的形式,頒布給它的附屬國;在約文中會強調宗主國對其附屬國所施行過的恩惠,並以此基礎要求其附屬國的忠誠與順服。約的條文,完全由宗主國訂立,不需要與附屬國商量(這是與社會上一般的「契約」最大的不同)。盟約內容包括立約者的自我確認、歷史序言、誡命、守約的祝福與背約的咒詛、約的保存與誦讀,等等。

如果我們仔細研究聖經中的摩西之約(主要記載在《出埃及記》、《申命記》中),就會發現,上帝借用了當時歷史的文件體裁,作為傳遞訊息的形式;而其中的訊息,卻又超越時空的限制,向古往今來的人類傳遞。聖經向我們表明,上帝是一位願意主動向人說話、與人立約的神,他借用人類的語言和文字,向人闡明他的心意,使我們不會在黑暗中摸索,這正是我們可以認識神、認識真理的保證。

04

「約」的主要內容

研究聖經的學者,發現聖經中提到的「約」,至少包括挪亞之約、亞伯拉罕之約、摩西(西乃山)之約、大衛之約,等等。但是,歸納整本聖經的內容,可以得到一個貫穿全書的「約」的主題,就是「在基督里」。也就是說,這些看似不同的「約」,雖有不同的形式,在歷史不同的階段逐漸地展現,但都指向一個最終的內容,就是「以馬內利:神與人在基督里同在」。

聖經告訴我們,上帝為亞當創造了美好的伊甸園,可以享受與神同行的祝福。亞當本來是無罪的,有神的聖潔、公義、智慧的形像(《創世記》1:26,《以弗所書》4:24),但是他違背了上帝的話,犯罪墮落了,成了一個背約者(見《創世記》第一到三章),因此受到「死」(也就是「與上帝隔絕」)的處罰。神學家稱這個約為「行為之約」(注1),因為這個約的成功與失敗,是根據亞當自己的抉擇與行動。

亞當及其後裔,也就是全人類,都成了「在亞當里」的背約者,無法藉著此約得生命。這是神所設立的「代表」的原則(見《羅馬書》第五章,《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

但是,上帝並沒有讓宇宙成為一個犯罪者的地獄,直到自我毀滅為止。因著愛我們的大愛,以及豐富的恩典與憐憫,他在人類歷史中,鋪陳了在創立世界以前就計劃好了的救贖計劃(Plan of Salvation)。這個計劃的高潮,就是使他的兒子耶穌基督成為一個新的「代表」,為「在亞當里」的世人的罪,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並且讓他從死里復活。世人靠著這個上帝親自為罪人預備的「中保」(就是神和人之間的橋樑),可以得到拯救,重獲生命。

耶穌基督以無罪的身份與完全的順服,滿足了神所要求的公義,承擔了神對罪公義的懲罰,而上帝會把耶穌基督所成就的義,統統歸算(charge╱credit)給願意信靠他的人,讓人能永遠地「在基督里」,恢復無罪的狀況,重新享受在伊甸園中,人與神同在、同行的祝福。

這些祝福,包括成為一個榮耀的新的創造(使你「重生」),成為神的兒女,享受與神的交流(禱告);復活後升天的耶穌基督也會透過聖靈給你一個清潔的良心,繼續與你同在,讓我們汲取那涌流不斷的「生命的活水」,等等,這些都是上帝主動的作為,是上帝法外開恩,賜給背約者的恩典(白白的禮物)。

上帝在這個滿有恩典的約(所以神學家稱這個約為「恩典之約」)中所要求人作的,就是藉著信心,承認自己只能靠著耶穌基督這個「約的中保」,來到上帝的面前;承認自己的過犯,轉而歸向上帝(悔改),就能得到神在這個聖約中所應許人的一切豐盛,並且有能力過聖潔的生活。

問:我為什麼要接受這樣的安排?這個約真的那麼重要嗎?

答:也許,你不盡同意這個「代表」的原則,但這卻是上帝的計劃。上帝做事,有他自己的原則,如果你不願意接受「在亞當里」的懲罰,也就沒有資格接受「在基督里」的祝福。我們作為一個被創造的人,是沒有權力去質問他的。我們所能做的,是按照上帝啟示給人的聖經,了解上帝的計劃,並且相信上帝。畢竟,聖經中的上帝,是」創山、造風」的那一位,是聖潔、公義、智慧,但也是憐憫、慈愛的,而且是願意「將心意指示人」的那一位,不是一個不會說話、把世界丟棄了的假神。

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科技雖然進步,可是人心卻不平安;心中塞滿了忙碌,可是卻絕不充實。究其根由,乃是因為我們都是背約者,失去了與上帝之間原本美好的關係。聖經告訴我們,這個「恩典之約」是上帝給所有背約者的邀請、吩咐與應許。聖經一再表明,只要人願意悔改,上帝是信實的守約者,他樂於敞開雙手,重新擁抱那曾經迷失的「浪子」,重回他的懷抱。這對現代人來說,實在是一大安慰。我們若想經歷這個最真摯的愛,回到這種穩固可靠的關係,就需要回應神對你的呼喚。

朋友,請用心聽我對你的懇求,不要再繼續作個背約者了!上帝已經對你發出邀請、提出吩咐,你要怎麼回應呢?你預備好要迎見他了嗎?

注1

有關「行為之約」與「恩典之約」,以及本文的相關內容,可參考本社出版,呂沛淵牧師所著的《基要神學》(一)第五課,「救恩計劃與恩典之約」,頁39-46。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OC 的精彩文章:

TAG:O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