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隨筆|山溝溝里走出的「倉山大樂」

隨筆|山溝溝里走出的「倉山大樂」

原標題:隨筆|山溝溝里走出的「倉山大樂」



◎喬德春(作家)

有一年我參加中國西部(四川·成都)文化產業博覽會開幕式上,看到了四川省中江縣推出的「倉山大樂」大型藝術表演,給我留下極深的印象。「倉山大樂」既有北方鑼鼓雄渾、粗獷、豪放的特點,又有四川「鬧年鑼鼓」雋秀的風格。快打驚天動地,排山倒海,叫人心靈震顫;慢打和風細雨,溪水流動,使人心曠神怡。至今我仍覺餘音在耳。最近,有幸到中江縣倉山鎮出席川西散文作家探秘「倉山音樂古鎮」文學筆會,使我置身在「倉山大樂」的懷抱之中,於是萌發了探秘「倉山大樂」的強烈慾望。


音樂之鄉誕生恢宏「大樂」。倉山鎮位於古巴國和蜀國交界的地方,古老而獨具神韻,生活在這一帶的先民們大多能歌善舞。據《華陽國志·巴志》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巴師勇銳,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故世稱之曰:武王伐紂,前歌后舞也。」因而倉山一帶,又被譽為「音樂之鄉」。我查遍史冊,沒有發現「倉山大樂」誕生的確切文字記載,只是發現民間有很多關於周文王創製「大鈸」的傳說。


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偶然出巡中聽到此樂高昂動聽,演奏隊形壯觀,其氣勢是當時唐朝宮庭中的樂曲不可比擬的,遂命名為「大樂」,傳令日後宮中大慶和皇帝出巡之用。宋代戰爭頻繁,每逢盛事,都要演奏「大樂」,以振軍威。後來「大樂」曲牌越來越多,氣勢越來越大,排兵布陣離不開它,班師祝捷也離不開它。


公元1877年,「大樂」樂器開始換新,樂譜開始外傳。據說距倉山30公里的蓬溪縣蓬萊鎮(今屬遂寧市大英縣)和金堂縣淮口鎮,均相繼派人到倉山學習「大樂」演奏。鼓師由精通川劇樂鼓、細樂、班鼓等在當時巴蜀享有盛譽的樂師擔任。此時並對「大樂」樂器和打擊方式進行革新,加入了四川「鬧年鑼鼓」,形成了具有南北器樂交錯的打擊樂。「大樂」由兩組樂器組成:主奏的樂器有腳盆鼓、大鈸、大馬鑼、開山鑼等;輔助樂器有鐃鈸、釵子、蘇鈸、蘇釵、鐺鐺等。演奏時,主、輔兩組樂器重疊交替,時急時緩,時高時低,相交相合,從而形成鏗鏘有力,優雅激揚的響器樂章。

聯繫到廣漢三星堆祭祀坑內發現的編磬、編鐘、特磬、錞於等殘片文物,我覺得這又從另一個側面印證了古蜀國內當時確有「大樂」的存在事實。


從以上史料和傳說可以看出,「倉山大樂」是古代勞動群眾共同創作的,是勞動大眾集體智慧的結晶。


也有另一種版本,說是「大樂」確實起源於周代,但南朝滅亡,「大樂」也隨之湮滅。


清康熙初年,一位周姓宮廷樂師隨湖廣填四川的移民隊伍,顛沛流離來到中江縣倉山鎮定居。隨後,他組建起十幾人的樂隊,並將其作為每年正月初九的「上九會」出聖駕之用,代表「一元復興,三羊開泰」。從此,「大樂」代代相傳,開始成為倉山鎮及其周邊鄉鎮民間各類慶典活動十分流行的鼓樂。現今有學者推崇此種說法,將「倉山大樂」稱為遺落在民間的「宮廷音樂」。


對此,筆者卻不敢苟同。原因有三:一是「倉山大樂」從原創來看,完全是普通官兵集體智慧的結晶。宮廷樂師沒有打仗或種田收割的生活經歷,不可能閉門造車創作出如此粗獷雄渾的樂曲,充其量屬於參與搜集、整理、傳播而已。二是從樂隊的氣勢看,「倉山大樂」以其樂器大,參演人員眾多,曲目豐富,樂舞獨特而著稱,很適合山地、廣場演奏。而宮廷內的大殿能容得下幾個大鼓?三是「倉山大樂」純屬打擊樂,演奏時音色渾厚,音量宏大,氣勢磅礴。而「宮廷音樂」大都屬於管弦樂、吹奏樂等。要讓皇帝老兒及其宮廷內嬌滴滴的男女天天聽這鏗鏘之聲,可能嗎?

不管怎麼說,「倉山大樂」起源於周代,距今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被稱為「音樂活化石」應該是不爭的事實。那麼,如何傳承來自我國民間的大型音樂史典,這確實是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


如何準確地把握古代藝術瑰寶的精神,將古之精華與現代藝術有機地結合起來,在繼承中創新,在完善中發展呢?竊以為,「倉山大樂」應以古代民間的慶豐、報喜為宗旨,突出蜀地民間的喜慶、熱鬧的風格。為了增強音響和視覺效果,可在保留原「大樂」精神內核的同時,添加一些新式樂器的伴奏和聲、光、電等現代元素的襯托,形成一種既帶有遺產元素,又具有現代全新表演形式,適合當代人審美觀賞需要的大型音樂史典。同時還要注重新人的培養。因為「倉山大樂」能傳至今日,不知經過多少代人的傳承?再說,人類再好的藝術,如果沒有人的參與是不行的,特別是像「倉山大樂」這樣宏大場面的藝術表演形式,是需要更多人的參與才行的。唯如此,才能使「倉山大樂」這種藝術瑰寶煥發出新的光彩!

成都晚報原創,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成都晚報新聞客戶端 的精彩文章:

雜文|調皮搗蛋之「皮」與「蛋」

TAG:成都晚報新聞客戶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