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科技 >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文/mlwy科幻為什麼吸引我們?

第一次接觸科幻正好是初中二年級,當時在《科幻世界》讀到了一篇可以說影響了我人生觀的短篇小說《高塔下的小鎮》。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劇情其實很簡單,在一個末世後的世界人們在大地上互相爭鬥。但是有一座古代的高塔划出了一塊不大不小的區域,人可以離開這一區域,但是無法進入。區域內的人們保有部分戰前科技產品,卻完全不會修理維護。因此區域內生活富足,可以躲避荒原上殘酷的現實。但是因為區域有限,所以小鎮不可能發展壯大,更不可能恢復古代的科技水平。高塔失靈的那一天一定會到來,那一天也就是小鎮的末日。只有離開這一區域,才有希望成為推動歷史的一部分,當然更大的可能就是死在荒郊野外……全文一直在探討到底是應該為了人類的發展而走出庇護所,還是為了自己的一生安逸而偏安一隅。

談文學性,這篇小說無論從人物塑造,情節安排還是文字筆法都算不上上乘之作。談可讀性,故事會裡的很多小故事也都比它優秀。但恰恰是這篇小說深深的吸引了我,是因為它讓我第一次開始思考一些哲學上的基本問題。開始思考我在那樣一個環境下會做出怎樣的選擇?我應該做出怎樣的選擇?所以在我看來科幻小說的精髓是,正像是節目中說的,引發人們思考what if的那種能力。

那麼到底是科幻小說中的那些特點使它在這方面具有了高於一般小說的能力呢?

先來說說幻想與小說-小說就是幻想的產物

科幻小說在英文可以分為兩個詞Science Fiction,所以科幻小說首先是小說(Fiction)。它同樣需要人物,故事,情節起伏,矛盾衝突。它要表達、能表達的東西和所有的小說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東西是只能用科幻來表達的。

Fiction的定義本身就可以理解為虛構的幻想的故事。小說產生的意義就在於它可以通過設想一些虛構的極端的情景,以幫助作者製造日常難以遇到的衝突。因此小說本身就是幻想的產物,沒有幻想也就無所謂小說。

人類可以說從學會講故事的第一天起就學會了幻想(吹牛逼?)。所有文明流傳下來的最早的故事從來都不是史實,而是一聽就非常不靠譜的神話。從埃及神話,希臘神話,北歐神話,聖經,到中國的女媧夸父等。不管曾經人們對其多麼篤信,今天的人都知道知道這些都是瞎扯淡,都是古人想像出來的。為什麼我們如此確信呢?因為它們都不符合今天的常識!所以今天的人讀這些文字時的感受,料想和兩三千年前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我們也許依然能夠體會其中的寓意,但是卻少了許多虔誠。原因很簡單,我們已經不信這一套了。

而另外一些文學作品,同樣出於幻想,比如理想國,亞特蘭蒂斯,三國志(別和我說三國志是歷史,早期的史書也包含很多一看就不靠譜的記載,如果不是有佐證,史記也和小說無異)等。縱然跨越千年,今天讀來依然具有極強的現實意義。恰恰是也是因為他們所遵循的常識即使到今天也還是被廣泛認可的。

這裡面就有差別了,如果我把神話稱為科幻小說,相信大家都會露出鄙夷的目光。如果我說三國志是科幻,估計得有人順著網線來抽我。但如果我說理想國和亞特蘭蒂斯是科幻,估計至少會有些愛好者願意與我討論一下了。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因此為了更好的說明,我大致把幻想分為兩端,一端是將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極端化的幻想。比如劇本《雷雨》中,和小媽的不倫之戀,自己的愛人是父親早年間的孽債,人物感情崩潰時的瘋狂,意外事故致人死亡。每一項都一定可能發生,但是要說這些極端事件是否集中在一個雨夜一個家庭中爆發過?那一定是沒有的。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另一端幻想則是完全天馬行空的幻想,一定不可能發生。比如眾多的神話。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第一種幻想的優點是容易讓閱讀者相信並取得認同引發讀者的思考,但是卻嚴重限制了想像的空間;第二種幻想賦予作者更多的自由,但是卻很容易讓讀者失去真實感進而減弱了深入思考的慾望。畢竟完全背離常識的瘋話,想它又有什麼用呢?

現在回顧上面提到的那些作品。神話明顯屬於第二種幻想,而三國志明顯屬於第一種幻想。這兩者明顯都不是科幻小說。但是亞特蘭蒂斯?貌似剛好處於兩種幻想方式的中間。一方面它依然符合常識,但是又從未發生過,誰也不能說它一定會或者不會發生,而僅僅是作為一種可能而存在。而恰恰是這樣的小說,讓我們朦朧中有了一種科幻的感覺。

當然,這種依靠主觀判斷的東西很多時候並不那麼涇渭分明。比如聖經今天看來完全就是神話。但在很多個世紀前,對很多人而言是被當做真事兒的,當時的十字軍有多虔誠是我們今天難以想像的。因為聖經也許部分符合中世紀的常識的,但是卻完全不符合現代的常識。所以我們今天也很難了解作者當年到底是懷著怎樣的一種心境來進行幻想的。這一點非常重要,後面還會細說,因為它直接決定了什麼是我心目中的科幻。

科幻小說的雛形--以科學為背景展開幻想

符號化的科幻其實只是一種背景設定的方式,以幫助激發讀者對於特定問題的思考和理解。因此科幻小說的主要特點應該是合理性,而非幻想。而最能保證合理性的東西,就是是否符合已知科學。所以在科學普及之前,是不可能有科幻小說的。

在科學真正普及之前,作者其實都是根據個人的常識和讀者人群來確定想像的範圍,讀者也是根據自己的常識決定帶著怎樣的感情來閱讀。就好像羅賓漢,如果你說他的弓受到了森林之子的祝福,就會帶有濃濃的傳說奇幻的感覺。如果你說它的弓是使用了一種特殊的木材加工工藝,甚至在弓身上加裝了瞄準輔助設備,是不是一下就科幻起來了?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早期的作者就是這樣,他們不會刻意的去選擇如何幻想。自己熟悉什麼,讀者能接受什麼,那就怎麼寫。從大數據的角度來看,這兩種幻想的比例並不是由作家的主觀來控制,而更多的是客觀反映了科學在人們生活中的存在感。因為只有大眾開始接觸和相信科學,以科學為背景來建立起來的衝突才會讓讀者產生真實感。

這一演化過程可以參考文藝復興時期盛行的騎士冒險小說(15-16世紀)。你在騎士小說中能夠同時看到兩種不同的幻想方式。既有女巫,詛咒,怪獸等純粹的想像,也有古堡機關,詭異的機械,用稀有金屬打造的神兵這些充滿科學意味的東西。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而這種演化發生之時也正是文藝復興時期,這絕非巧合。人們正是從這個時代開始,從怪力亂神的陰影重新走向科學火炬的光明。誰能說當時的小說作者對於部分機械的描述不是受到達芬奇手稿的啟發呢?

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必須要提一下愛倫坡和他的「氣球惡作劇」(1844年)。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簡單說就是愛倫坡自己寫了一個一幫人駕駛氣球跨越大西洋的虛假新聞稿,結果被很多報紙和民眾當真了,在社會上引起了不大不小的反響。今天讀來,它感覺就像是凡爾納作品的不完整版。我相信愛倫坡當年也絕不是出於任何科學的目的來創作的。但這個作品無疑是一個里程碑,因為它證明了科學在當時的社會中已經得到了廣泛的接受和關注。相較於神秘主義的解釋,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通過科學來認識和理解我們的世界,科幻作品得以產生與發展的土壤已經足夠肥沃。於是很快,我們就有了凡爾納,威爾斯這樣專註於以科學構建背景進行想像的作家,進而有了真正的科幻小說。

當然了,當年的他們還不知道自己所寫的作品叫做科幻小說……這裡沒有提瑪麗雪萊的《弗蘭肯斯坦》,是因為在我心中這是一部跨越時代的作品,是一部在19世紀初的新浪潮作品!

從凡爾納到黃金時代--糾結於科技發展對於生活的影響

以科學為背景進行幻想有一個最大的好處,就是它放之四海皆準而且永遠不會變。只要作者的幻想符合已知的科學常識,那麼它就會被全世界受過科學教育的人群所接受。而且它不會隨著文化,宗教,社會形態的改變而改變。這就使得科幻有了跨越時空的預測功能。

可以說從19世紀末開始,小說作家開始用科學的眼光審視自己的幻想有多大成分是現實,有大多成分是合理的預測,又有多大成分是純粹為了幻想而進行的幻想。作者開始有意識的選擇自己幻想的範疇。於是幾乎是同時,科幻和奇幻誕生了。

凡爾納作為早期科幻的代表人物,其作品可以說都是建立在紮實的科學基礎上。其引發的思考可以概括為隨著科學及工業革命的爆發,普羅大眾的生活將會受到何種影響。可以說凡爾納此時已經清晰的認識到,整個人類的發展速度已經和文藝復興之前已經有了質的不同。科學不再是貴族學院內的工藝品,而即將成為下里巴人生活的必需品,普通人的生活即將迎來巨變。這裡我比較喜歡用《環遊世界80天》(1872)來舉例。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通讀全文,你幾乎找不到任何突破今天科學範疇的幻想,甚至讓人懷疑這是否只能算是一部冒險小說?但是在一個絕大多數人一生的活動範圍也就是半徑幾百公里的年代,他幻想到隨著基礎設施的建設,很快每一個人的活動範圍都將大幅增加進而可能帶來一系列生活上的改變。可以說到了一戰的時候,凡爾納的這一幻想就完全可以實現了。

凡爾納的這種科幻模式可以說一直持續到了黃金時代。包括海因萊茵和阿瑟克拉克的很多作品也還是沿著這個模式在寫作。這裡比較典型的樣板是阿瑟克拉克的《天堂的噴泉》(1979)。文中描述了太空電梯的構想,討論了太空電梯可能的應用方式,其中的技術細節不一而足。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再有就是《重力使命》(1954),文中虛構了一小隊生命體在一個密度極高自轉又極快的行星上的冒險故事。這簡直就是一部有關牛頓力學和重力的案例教學,相信我,這部作品對於初高中生的物理學習絕對大有幫助,加上物理公式就是課本了。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這類小說最大的作用就是刺激讀者對於未來的幻想,激發大眾對於科學的熱情,甚至還能起到一定科普的作用。但你說有多少更深層次的哲學探討嗎?我想並沒有太多。之所以凡爾納式的小說迅速崛起並撐起了一個黃金時代,同時代卻鮮有瑪麗雪萊和威爾斯,我想坎貝爾功不可沒(難辭其咎)……

《驚奇故事》是一本1926年創辦的廉價雜誌(你可以理解為底層群眾的廁所讀物),因為首次提出science fiction的概念,為被譽為第一本科幻雜誌。而坎貝爾作為該雜誌的主編規定了科幻最早的範式。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這裡要提一下倖存者偏差,之所以我們今天知道凡爾納是因為只有它流傳了下來。凡爾納不能代表那個時代眾多的粗製濫造的獵奇故事。我曾經有幸翻過幾本二戰前的《驚奇故事》,你會發現其中很多作品的創作水準之低簡直令人髮指。當時還存在著大量拿著激光槍的偵探小說,未來版的瑪麗蘇愛情故事,甚至還有一些色情內容。這些作品雖然以科學作為背景進行幻想,但是故事衝突本身卻與科學背景毫無關聯。用我的話說就是具有科幻的外衣,但缺乏科幻的內核。放到今天,這些都會被歸為披著科幻外衣的偽科幻小說。包括我國的《科幻世界》,也存在著部分此類小說。(嚴格來說大量的太空歌劇也都屬於這一範疇,但是因為這類故事實在是太吸引人,所以很多科幻愛好者傾向於對它網開一面……)

正是坎貝爾通過《驚奇故事》選稿的指導思想,決定了科幻小說的發展道路。「寫真正的科學」、「用現實手法描寫超現實的題材」、「用過去式描寫將來的事物」、「對科技和進步保持樂觀態度」。可以說,坎貝爾通過自己對於科幻的理解,選擇了凡爾納的路線作為那個時代科幻小說的範式,而打壓了威爾斯的路數。這確實保證了作品既有科學合理的背景,也同時具有科幻的內核。這種選稿思想一方面將市面上的大量偽科幻與真正的科幻區別了開來。很快發掘和培養了一批優秀的科幻作家,極大的促進了科幻文學的發展。尤其是二戰後,人類的科技再一次因為戰爭而有了長足的進步,美國作為戰爭最大的贏家感覺未來一片光明,這些都極其符合坎貝爾定下的範式。但另一方面這又是一種對作者的粗暴干涉,嚴重限制了科幻的多樣性。天知道這種樣本化的規定扼殺了多少優秀的異類呢……(僅為個人觀點)畢竟以今天的標準來看,科幻已經比坎貝爾的要求要豐富的多。

從新浪潮到賽博朋克--升華為對人類的反思

然而一切並沒有如坎貝爾設想般的美好。世界很快陷入美蘇冷戰狀態。核戰爭之於今天的我們彷彿是一件不可能發生的事情,但是對於當時的世界卻近在眼前。載有核彈頭的戰略轟炸機24小時保持巡航值班,規模龐大的坦克集團軍在邊境集結,各國定期舉行核演戲,大量的民防工程,西歐一些國家甚至還制定了有事時將童男童女轉移至北美以保證種族延續的避難計劃。說實話,這些史實本身聽起來就已經夠科幻的了。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應該說進入冷戰時代後,人類對於光明未來的信心迅速消減。在全人類已經需要為未來做最壞的打算時,你再要求科幻作家「對科技進步保持樂觀態度」就顯得有點可笑了。於是20世紀50年代末開始,人們陷入反思,我們的社會到底怎麼了?為什麼生產力空前發展之後,人類反而走到了最危險的邊緣?這一運動可以說席捲了所有的文化領域,科幻小說也不例外。

此時科幻作品的寫作手法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故事節奏開始明顯的放慢,情節性減弱,對於科學細節的描寫也越來越少。另一方面,作品的寫作風格越來越多樣,文學性變得越來越強,關注的問題也從微觀走向宏觀。此時科幻開始不再糾結具體的科技發展,轉發討論人類整體發展所帶來的問題,並重新探討在生產力急速發展之後人與世界與自然與人的關係。科幻小說中的人物不再僅僅是那些站在科學前沿的科學家、精英、開拓者。大量平凡的市民、掙扎在社會底層的人物出現在了科幻小說中。簡單來說就是科幻小說變得越來越浪漫,越來越軟了。

這裡以兩本書舉例。

一是《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中篇1959、長篇1966),文章的主人公因為一場實驗,而從一個普通人家的弱智小孩變得天才無比,最終卻又無助的失去智力的故事。在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因為智力的提升而變得快樂,反而因為認識到了人性的醜惡而變得越來越消極和暴躁。痛苦的蘇格拉底和快樂的豬躍然紙上。通篇文字給人一種既憂傷又溫暖的感覺,讀完之後好像眼裡泛著淚花嘴上卻掛著微笑,非常神奇。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另一本是《弗蘭肯斯坦》。沒錯!就是這本200年前寫的科幻小說,在我心目中卻是當之無愧的新浪潮小說!相信對於很多人而言,都知道詩人雪萊。但是真讓他背一段雪萊的詩,估計大多數人都背不出來。你如果問他《弗蘭肯斯坦》(科學怪人),大多數人都能說出個梗概,但是你問他作者是誰,估計大多數人又啞火了。其作者的正是詩人雪萊的妻子,瑪麗雪萊。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故事梗概大家都知道就不簡述了。作為大文豪的妻子,作品的文學性自不必說。文中對人類自我認知進行的反思比之後100多年中的幾乎所有作品都要更深刻更徹底。正如新浪潮時期人類已經意識到自己也僅僅是一種動物並沒有什麼特殊;創造生命也不是什麼上帝的神跡,而僅僅是普通的自然現象。於是很多新浪潮的小說都在討論當有一天人類也擁有的創造智慧生命的能力,那麼智慧生命存在的意義,人類與創造物的關係,人類的自我定位等等一系列重大的哲學問題就都值得重新思考了。比如著名的《2001太空漫遊》(1968)。一直到今天克隆人類指日可待,關於該技術倫理道德的討論與《弗蘭肯斯坦》的內核問題並無重大的區別。所以說它是一部跨越時代的作品真的一點也不過分。

應該說新浪潮時期是一個沒有範式的年代,這是一個美好的年代。機核科幻史節目中的一個觀點我非常贊同,那就是賽博朋克實際上是新浪潮的延續。新浪潮時期大家丟掉了既往的範式,但是有沒有找到新的範式。漸漸的科幻作家們對於人類社會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形成了一定的共識。那就是黃金時代之前大家相信通過科技發展可以解決一切問題,而通過反思人們意識到科技發展可以解決生產力的問題,卻解決不了社會問題。資本主義對於大多數人的壓迫,財富分配的不公,人性的自私與貪婪,這些問題都是科技發展所無能為力的。相反,隨著科技生產力的發展,信息越來越公開透明,反而使少數人可以擁有更大的力量。壓迫多數人變得越來越容易,越來越隱蔽。對於大多數底層平民而言,高科技和低生活是並存的。城市化問題,環境問題,人與人的不平等都變得越來越嚴重。

於是科幻作家找到了新的範式,賽博朋克。嚴重污染的自然環境,陰暗骯髒的城市,巨大的霓虹燈和無孔不入的商業廣告,控制一切卻缺乏人性的大企業,使用著技術先進但外表簡陋工具的底層極客,無所不能的網路世界。由於這一範式在視覺上有著顯著的符號化的特點,所以備受遊戲及影視文化的喜愛。機核自己也介紹了很多,這裡就不細說了。只推薦弗諾文奇的《真名實姓》和菲利普狄克的《黑暗掃描儀》。可以說這兩部作品分別了賽博朋克的兩種風格特點,一個主打賽博,一個主打朋克。當然像《雪崩》這樣的作品,又可以很好的將兩者結合起來。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同樣是範式,賽博朋克卻是民間自發形成的,並沒有排他性。因此這個時代實際上依然有大量不同風格的優秀科幻作品湧現了出來。

科幻的新世紀--拋棄形式來進行更純粹的哲學思想實驗

科幻是什麼上這一期節目中的一個觀點讓我彷彿找到了知音,那就是科幻並沒有定義,它仍在迅速的發展。回顧科幻發展的歷程,科幻的內核實際上越來越脫離客觀現實的舒服,越來越抽象化。今天的很多科幻作品已經越來越偏向於完全拋開背景設定的科學解釋,甚至已經不再管社會發展的合理性。僅僅依靠幾條簡單的規則來構建一個世界側影或角落,就可以完成一次純粹的思想實驗。很多時候給人的感覺就像是直接從哲學課本里拿出一個類似於火車軌的難題來和你討論。

這裡也推薦兩部作品。

一是《未來閃影》(1999),作品描述了人們在睡夢中突然看到了若干年後自己幾分鐘的生活。然後幾乎通篇都在探討宿命論,如果宿命論成立我們該如何面對未來?如果宿命論不成立那麼我們又如何能知道?作者羅伯特索耶,他的很多作品都是這個調調。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另一部是《這個男人來自地球》(1998)。嚴格來說這隻能算是一個電影,成本只有1萬美元……故事講述了一個大學教授自稱已經活了一萬多年,他的幾個同僚想方設法證明他在胡扯。最終演化成一場對於人類發展歷程,社會結構,宗教信仰的宏觀審視。如果拋開電影最後5分鐘,你完全可以說男主就是一個裝燈胡扯的神棍。從形式上看,這部電影不存在任何符號化的科幻標誌(拋開最後5分鐘),你說它是一部普通劇情片都可以。但是其幻想展開的內核又是那麼的科幻。你可以說這是一部脫去了科幻外衣的科幻作品。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在新世紀,科幻已經變得越來越包容。今天依然有人沿用黃金時代的範式,作品看的人心潮澎湃;也有人寫著菲利普狄克式的作品,看完了讓人只想頹廢的嗑藥自殺;有如劉慈欣《三體》一般故事性極強的爽文;也有類似《星際驛站》般緩慢優雅如田園散文。今天的暢銷書榜上,永遠少不了科幻小說的身影。

最後--我心中的科幻

其實客觀上一部小說算不算科幻小說永遠說的都是形式,我們只能依靠符號化的東西才有可能定出嚴格的可操作的衡量標準。相反,一部小說是否具有科幻的內核是一個非常主觀的概念,你理解到了那它就是你的科幻,哪怕作者本人可能都沒理解到。

比如《美國眾神》,如果你看到的是神明間史詩般的對抗,那它就是奇幻小說;如果你看到了文化在歷史進程中的傳播和演變,那它就是科幻小說。我們今天說《堂·吉訶德》是騎士冒險小說,但是如果改成後啟示錄世界的堂吉訶德帶著AI僕從桑丘,騎著末世後拼湊的摩托,去挑戰蹂躪人類定居點土地的戰爭機械。結果發現這不過是一部普通的農用機械,在失去伺服器響應後依然徒勞的進行著土地翻耕作業。是不是一下就賽博朋克了?文章要表達的意思會有本質的變化嗎?我想未必吧……

再有今天的話劇《琥珀》,講述了一個因為亡夫的心臟被移植給了陌生人,而與對方產生羈絆的故事。今天不會有人說這是一部科幻作品。但是同樣的故事放到200年前,誰能說它不是一部《弗蘭肯斯坦》式的作品呢?

所以在閱讀時請忘記科幻小說的劃分,讓黃金時代、新浪潮、軟科幻、硬科幻這些概念都見鬼去吧。甚至都不要再糾結你看的是否是一部科幻小說。你只要慢慢的閱讀和體會就好了,別人怎麼定義一點都不重要,你覺得它是科幻,那它就是你心中的科幻!(授權轉載)

我心中的「科幻」是什麼樣的

科普百分百·助力科普中國,讓科學知識在網上和生活中流行起來。溫馨提示:以上為科普百分百網上閱讀所瀏覽內容,轉載分享只為知識傳播和學習宣傳,本文內容僅代表原作者觀點,如有意見建議,請私信留言,我們會及時處理。歡迎關注,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科普百分百 的精彩文章:

李大魁:我國醫院藥學領域的領軍人物
專家臨床診療工作室創新醫療服務供給模式

TAG:科普百分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