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 中國網路名人環球行美洲站 』兵法家的勝利——中建巴拿馬子公司考察啟示錄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

相關閱讀:

特普朗時代美帝的兩點變化:美國人臉上寫滿疲倦,驕傲再難以維繫

墨西哥國家通訊社驚現西夏文字,幹了半輩子外交的大使都沒認出來

巴拿馬32歲美女副外長姓王,祖先前來自中國,扯出一段華人血淚史

剛與這個拉美小國建交5個月,就有無數炎黃子孫到這裡為祖國奔波

才剛建交5個月,這家民族企業憑啥自信能把挖掘機賣到多米尼加?

墨西哥人憑啥相信比亞迪能打敗特斯拉,看蘋果與IBM之爭就知道了

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則亡。——《國防論》蔣百里

中建巴拿馬子公司在中美洲的業務發展迅速,從2015年該公司在當地舉行揭碑儀式以來,幾年中接連中標巴拿馬國家會展中心、「希望之城」等大型項目,更難得的是在當地口碑甚佳,連在酒吧喝啤酒的時候,招待員無意間看到中建的標誌都翹起大拇指,用生硬的漢語說一聲:「你們很好。」

我問在該公司工作的哥倫比亞工程師安德魯,為什麼連這裡酒吧的侍應生都喜歡中建?安德魯聳聳肩膀,很實在地說,大概是他們想買我們的房子,希望拉拉關係打個折。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中建在巴拿馬,就是這麼受人喜歡——還有他們的房子。

近年來,隨著美國經濟的復甦,其對於國際資本的進入不再如前幾年一般「求賢若渴」,反而在「美國第一」的口號下在全球範圍內對包括中資公司在內的他國企業不斷擠壓。

這種有些過河拆橋性質的行為在市場經濟下在所難免,但近年來海外投資環境的變化,確實導致一些中資企業的經營變難,步履放緩。

而中建在巴拿馬的業務卻生意興隆,其中到底有什麼獨門絕技呢?

在10月訪問巴拿馬期間,我們的團隊專門到中建巴拿馬進行了幾天的考察,了解到的情況還真有些新鮮。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你們公司有班車嗎?」

「沒有。」

「有食堂嗎?」

「沒有。」

「有宿舍嗎?」

「也……沒有。」

班車、食堂、宿舍,是我國長期以來在條件許可下,企業為員工提供的基本福利。特別是在要是建築行業,因為工作人員離家在外,更是起碼的要求。哪個建築企業招農民工,估計這幾句問答之後,打工的人會掉頭就走。

沒有班車,沒有食堂,連宿舍也沒有,這樣的建築企業要在國內可能隨時被勞動部們約談的,即便是在巴拿馬……

是的,這段問答並不是發生在廣東某個勞動市場,而是在中建集團巴拿馬分公司的辦公室里,窗外風景如畫,飄著哥倫比亞咖啡淡淡的香味,這就更顯得不可思議,讓我很懷疑自己聽錯了——牌子很硬的大公司,不至於對員工摳門到這種程度吧。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對中建集團巴拿馬分公司巴拿馬國家會展中心項目負責人賈冰先生的採訪似乎有走進死胡同的風險,我很想問問他,你們袁總是不是有虐待員工的嫌疑啊。

袁總,就是中建美國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袁寧先生,不要說巴拿馬,從美國到整個拉美地區中建的業務都受中建美國有限公司的指導。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 中建美國總裁袁寧、澤西城市長Steven Fulop、中國駐紐約總領事館商務參贊周善青

然而據說不給員工設食堂宿舍,不開班車就是中建美國有限公司提出的,而且不僅僅在巴拿馬,整個中建在美洲的分公司都是一樣。員工飄洋過海,到巴拿馬這樣的萬里之遙開拓業務,怎麼也算是企業的精英了吧。連個宿舍都沒有,這難道不委屈嗎?

不過這應該是一種誤解。因為看這些在巴拿馬「開疆拓土」的弟兄們大多表情輕鬆,神態自如,幾個女孩子的性格都是柔柔的,討論著過些日子到阿根廷出差的事情(好像還有誰在說順便捋些羊駝的毛回來……)。要說他們被虐待當事人好像不太支持。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 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兒,我們都想知道,這是環環在採訪中建美國公司總裁辦公室主任張蹊徑,希望獲得更準確的答案

昨天我們剛剛參觀了中建集團在巴拿馬的會展中心基地,在那裡的工程進展順利,中方員工見到我們的時候十分親切,也沒覺得他們怎麼憔悴或者痛苦。

倒是有一件事讓我覺得特別,那就是占公司大多數的外籍員工,與中方員工的關係似乎比國內的外企還要親密些,經常一個眼神便有默契。我很懷疑假如不是要在我們這些祖國來人面前保持風度,這些中外員工很可能會商量晚上到哪兒去喝上一杯。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 在工地參觀的筆者

「氣氛祥和,士氣甚高。」同行的一位老記者對中建集團在巴拿馬的團隊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可賈先生的確說過他們沒有宿舍食堂這一類福利啊,甚至還明確告訴我們今天招待大家的中餐是從街上叫的外買——倒不是美團,中資企業在拉美的業務還沒有深入到這個地步。莫非我真的聽錯了?可我們是用中文交流的好不好,就算在中美洲工作了六七年,賈先生的中文水平顯然沒有退化。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 唐沛先生向外交部公共外交協會劉碧偉副會長介紹中建巴拿馬的業務

一旁的巴拿馬子公司副總唐沛先生看出了我的問題,笑道:「不要誤會,這是我們的企業文化啊,叫『屬地化管理』。我們公司能夠紮根下來,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噢,這是怎麼回事?在中國的外企中工作,會經常聽到「當地化管理(Localization)」的說法,主要內容是管理人員的當地化,這個「屬地化管理」又是怎麼回事兒?

「一句話,我們得把自己當成橋才行。」賈冰先生感慨地說。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 女作家蘇芩在對賈冰先生等做採訪,環環在後方若有所思

所謂屬地化管理,便是要求員工們深入到工作地域中去,在任何一地工作,第一件事便是融入當地社會,理解當地社會。在傳統的大企業中,這個工作是通過培訓進行的,而中建的做法更有中國特色——直接把員工撒進當地社會。

不設班車宿舍和食堂,並不意味著公司開支減少,相反,公司要向員工提供各種相應補貼,付出只有更多。

但是,員工便需要主動到當地租房,和當地的餐館或菜市場打交道,擠公共汽車或租車甚至買車,在這個過程中,便更多地了解和深入當地的風俗民情。時間久了,不用培訓,每個員工都是當地通,甚至哪條街上哪個餐館最好吃,比當地人還會更清楚。

「員工其實滿喜歡這種感覺的。」唐沛先生說,「畢竟到一個地方工作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如果總是把自己封閉在小圈子裡,人會很不舒服的。接觸多了就會發現其實人都是相同的地方更多,中國人和外國人之間的差異沒有我們想的那麼大。」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 中建巴拿馬外方員工在工作

他這句話讓我想起了前兩天聽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省副省長迪亞格先生講的一句話:「We are much more CLOSER than we think.(我們遠比想像的更近)。」

中國人的傳統形象是勤奮、聰明,但略顯沉默,羞怯於和人交往,這使我們在海外難免信息不暢,了解對方慢,對方了解我們也慢。

中建的這個「屬地化管理」政策,針對的便是這個問題,也用事實證明了,中國人搞起這種「公共外交」來,一旦動手,便很快會變成內行。每一個員工都是一座中外之間的橋,便如外文局周明偉局長所提出的「內知國情,外知世界」,何愁業務打不開局面呢?

這也是針對公司情況制定的政策。中建巴拿馬98%的員工是當地人,如何把中國公司的特長與他們的特點結合起來是一大課題。

而每一項業務如果以空降的態度去對待,不是下車伊始指手畫腳,便是不知所以束手束腳,難免弄出一鍋夾生飯,依靠這樣「屬地化」的員工,才會真正如魚得水。

賈先生說在巴拿馬和客戶見面,中建的員工常常幾分鐘就被對方接受,雙方很快便可以談笑風生,拉美人生性開朗熱情,很是感性,把你當作自己人很多事情就好辦多了。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 環球網記者在工地現場採訪中建巴拿馬子公司員工

聽著介紹,我的思路卻跑偏了。我是個對歷史很有興趣的人,常常喜歡把歷史和現實作些對比。

這時,便忽然想起了辛亥革命後的情景,那時,學習日本明治維新是一種時髦,而各省的督軍官員等又充斥了大量留日速成學生,高談闊論,指點江山不乏其人,但結果卻成效甚微,甚至不乏南轅北轍的。

差不多八十年後人們才從檔案中發現,當時這些留日學生很多人在日本還是老鄉們住在一起,忙於拉關係搞同鄉會,回國時連日語也沒有學會,交流多半靠雙方共通的漢字筆談。如魯迅先生那樣和藤野先生作深度交流的少而又少。靠這樣的人,連拿來主義都辦不到,更不要說走出去了。

如果辛亥群雄在留學時能做個「屬地化管理」情況又會如何?

慢慢回味,我向賈冰先生問了一個問題:「你們袁總是不是當過兵啊。」

「當過兵?!我怎麼沒聽說過?」賈先生一愣,不知我何出此言。

「你們的企業文化,是兵法家的手段啊。」我苦笑著說。

「這是從何說起?」

終於輪到我可以略微炫耀一下了,我便對他說起了環球著名戰地記者邱永崢先生的一段往事來。邱永崢當年去了阿富汗採訪,親身經歷了美軍與塔利班游擊隊之間的戰鬥,回來對我們說,美國在阿富汗要打成爛仗了。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 《環球時報》記者邱永崢(右)和郝洲在阿富汗

美國投入那麼多,軍力火力天下罕逢對手,面對扛著火箭筒打飛機的塔利班游擊隊,在阿富汗怎麼會打成爛仗呢?

原來,美國人果然財大氣粗,他們在阿富汗建立了一個個營地,裡面有可口可樂自動售賣機,有極好的上網條件,冷氣和《閣樓》雜誌應有盡有,整個就是一個小美國。出門打仗在阿富汗,一回營地就是美國,對美國大兵來說,這個仗五角大樓可算打得十分體貼。

「可是這樣一來,他們永遠也適應不了阿富汗。」邱永錚說。

如今幾年過去,事情果不其然。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生活與戰鬥條件一致者強,相離者弱,相反則亡。」

我把這段中國兵法大家蔣百里的名言送給賈先生,我想,這就是他們在巴拿馬乃至海外各地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他們「屬地化管理」企業文化的成功之處。

「看來,我真得問問袁總是不是當過兵啊。」唐沛先生笑道。

「是得問問。」我說,「還得注意一件事。」

「什麼事兒呢?」

「你們的絕招,可不要被美國的國防部學去啊。」

當然,我們的好東西,可是有知識產權的,得重點保護!

為啥中建能在巴拿馬蓋那麼多摩天大樓?原是用了蔣百里的一句兵法

▲ ?巴拿馬的天空下,未來還會有多少屬於中建的成功標記呢?

【完】

歡迎關注公眾號【薩蘇】(sasutime)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薩蘇 的精彩文章:

澳洲女高材生回國飼養3億隻蟑螂做環保,兩小時吃光110噸廚餘垃圾
滅絕了80年的澳洲老虎重現江湖,育兒袋向後開口,奔跑姿勢像袋鼠

TAG:薩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