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臉譜三國|此人齊名諸葛亮,結果卻鬥不過司馬懿兒子?

臉譜三國|此人齊名諸葛亮,結果卻鬥不過司馬懿兒子?

原標題:臉譜三國|此人齊名諸葛亮,結果卻鬥不過司馬懿兒子?


作者簡介:立早閑人,泉州人,公共管理碩士,早年因追求名利而奔波勞累,在而立之年遭遇人生第一坎後淡泊明志,致力將自己的人生閱歷轉化成文字,寫出人性之廉恥,告誡世人勿瘋癲。


相對於諸葛瑾諸葛亮這兩位官二代的族兄,諸葛誕就是一個草根兒太平御覽·人事部·品藻中》記載:「諸葛瑾弟亮及從弟誕,並有盛名,各在一國。於時以為蜀得其龍,吳得其虎,魏得其狗。誕在魏,與夏侯玄齊名。瑾在吳,吳朝服其弘雅。」。雖是草根兒倒也不要緊,但諸葛誕甚至因八杆子都打不著的同族人諸葛瑾諸葛亮兄弟在吳蜀兩國身居高位而在魏國里長年遭受壓制和打擊。直至兩位族人謝世後才得到重用,從尚書郎、縣令、吏部郎、御史中丞、尚書、揚州刺史,一路做到征東大將軍、司空,位居人臣。

縱觀諸葛誕一生,即無崇高理想,也無稱霸野心。諸葛誕的努力,諸葛誕的拼搏,歸根結底不是為了得到權力地位就是不為了保住權力地位。三國時期的曹魏後期,淮南三叛中第三叛的主角就是諸葛誕。而這一叛相對於前兩叛,不管從反叛人數還是持續時間,都遠遠超過。由於諸葛誕個人致命缺陷,即剛愎自用,致使該叛依舊未能改變前二叛失敗的結局。而諸葛誕作為淮南三叛之一發起者,雖統帥淮南數百萬軍民,卻無統帥之素質,以至轟轟烈烈地開始,慘慘烈烈地收場。


諸葛誕作為一方主帥所犯下最致命的三大錯誤。


其一,應兼聽則明,而不是孤行一意,不聽諫言。


《三國演義》記載諸葛誕與謀士蔣班和焦彝的一段對話,即謀士蔣班、焦彝進言曰:「城中糧少兵多,不能久守,可率吳、楚之眾,與魏兵決一死戰。」誕大怒曰:「吾欲守,汝欲戰,莫非有異心乎!再言必斬!」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作為主帥,諸葛誕未對此時壽春城的實際形勢進行詳細調查,就直接否決掉謀士蔣班和焦彝的決戰建議,依舊停留在壽春城兵多將廣糧足,仍按最初的預算進行防守:壽春城中存儲足夠十萬大軍吃一年的糧食。然此時城中有十八餘萬人,即淮南淮北屯田兵十餘萬,揚州新降兵四五萬,再加上東吳三萬兵。

其二,應虛懷若谷,而不是剛愎自用,斬殺良將。


《三國志·王毌丘諸葛鄧鍾傳》載:(文)欽欲盡出北方人,省食,與吳人堅守,誕不聽,由是爭恨。欽素與誕有隙,徒以計合,事急愈相疑。欽見誕計事,誕遂殺欽。海納百川,有容乃大。諸葛誕雖有成大事的眼光,但無成大事的胸懷。在壽春城岌岌可危之際,諸葛誕仍舊記掛著昔日與文欽的小嫌隙或小怨恨。凡成大事者,無不具寬廣胸懷。昔有齊恆公不及一箭之仇,重用管仲,終成霸業;今有劉玄德三顧茅廬得賢才,如魚得水,三分天下有其一。自古量小非君子。然心量太小,終難成大器。諸葛誕在糧即盡兵有降城將破之生死攸關,還在斤斤計較早年間的小怨小恨,焉有不敗之道理。


其三,應因地制宜,而不是墨守成規,困守孤城。


《三國志·王毌丘諸葛鄧鍾傳》載:六軍按甲,深溝高壘,而誕自困,竟不煩攻而克。到什麼山上唱什麼歌。諸葛誕困守壽春,基於四個前提,即首先,壽春經多年經營,佔據地利之勢,城堅牆厚;接著,壽春兵多糧足,足夠十萬大軍吃上一年;然後,東吳會有源源不斷的兵支援壽春;最後,也是最為重要,每年秋冬季節,壽春一帶都會下大雨,一下雨淮河就要漲水,一漲水就會淹到壽春城下。而司馬昭卻在城下安營紮寨。然而此時非彼時,壽春城依然是堅固,但糧食不足,人心煥散,且吳國後續援軍被阻,到不了壽春城外圍。更為反常,自司馬昭紮營開始,壽春就沒下過雨,是少有的大旱。諸葛誕作為淮南三叛的發起者和決策者,理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及時調整戰略部署,而不是墨守成規,固步自封,仍按既定作戰計划進行實施,未能及時把握戰場瞬息萬變的形勢,註定要失敗,還敗得一敗塗地。


諸葛誕發動並實施的淮南第三叛,雖持續十一月份,最終仍以失敗而告終,還累及身死,夷滅三族。

筆者按:剛愎自用,指一個人過分自信,完全聽取不了別人的意見,十分固執。諸葛誕,一個草根出身的主帥,在發起並主導淮南三叛第三叛時,卻因自己剛愎自用的致命性格,犯上了瞻前顧後、舉棋不定、保障不力、將帥不和、軟肋示人、將士不用心等兵家大忌,最終累及身死,被夷三族的下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白馬晉壹 的精彩文章:

水滸煮酒|水滸第一高手是誰?徒弟力壓林沖,李逵怕得要死!
三國煮酒|到底是誰謀殺了大都督周瑜?絕非諸葛孔明!

TAG:白馬晉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