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朱德母親:50歲送兒革命,兒成司令她不高興,遺囑兒孫含淚應允

朱德母親:50歲送兒革命,兒成司令她不高興,遺囑兒孫含淚應允

文/仕平,建國人物誌之朱德篇

鍾氏是朱家的二媳婦,,光緒十二年的冬天,她28歲,算日子,正是她臨產的時候。然而那個年代,就算是還有身孕,也沒那麼嬌貴。鍾氏,一如既往的為這個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12月的第一天,鍾氏早早的起來了,在廚房給一家人做著早飯。當她正彎腰給灶門添柴火時,只覺得肚子疼的厲害,額頭直冒汗。老祖母潘氏剛好看見了,連忙叫了人來。他來到人世,成為後來的開國元帥。他有一個符合那個年代特色的名字:狗娃子。後來,他有一個響徹中國的名字:朱德。

朱德

在那樣貧困的年代裡,父母雙親都沒什麼文化,但鍾氏早年間在父輩那裡聽來了一些山歌民歌,就把這些講給孩子們聽。朱德小時候最喜歡的就是母親,在他的印象中,母親一直都是那麼和藹,從不打罵孩子。稍微懂事點的朱德就聽母親講那些新奇的故事。雖然沒有文化,但她知道要與人為善,要助人為樂。這些也影響了朱德的一生。

鍾氏就是那個年代婦女的典型代表,過多的生育、繁重的勞動,闕伊莎的生活使得這個她的中年來的提早而劇烈。額頭上、眼角邊有著不屬於這個年紀的皺紋,所以懂事的朱德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要幫母親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鍾氏這一輩子一共生了13個孩子,然而困難的境地下,夭折了5個,最後陪伴在身邊的有6個兒子兩個女兒。

朱德是兄弟姊妹中最有想法的一個,他一早就萌發了反抗的心,他要追求光明。於是在鍾氏50歲,年過半百的這一年,她送兒子去參加了革命,這一走,馳騁疆場數余年,再未回過家鄉。

自從參加革命後,朱德也經歷過小有成就、棄暗投明、井岡山會師等一些列戰鬥。抗日戰爭時期,他是八路軍總指揮,解放戰爭時期,他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這樣的地位一時無人能及,家裡的兄弟姐妹都替他高興。唯獨老母親心中鬱結,她心裡清楚在這個身份背後自己的孩子的躲過多少子彈、得經歷多少九死一生的日子。再者,自從他出去之後,就未能回鄉看望她這個老母親,她也知道他戰事吃緊,她也知道大局為重,可,哪個母親不喜歡多和自己的孩子在一起呢?

生命中的最後幾月,她常常念叨著想要見朱德,終究是未能如願。

1944年的2月15日臨終前,她交代孫兒,不要把她放到早已修好的「山」中,埋到屋後的大松樹下就行了,不修墳頭,不立墓碑。這也只是為了防止某些居心叵測的人對墳墓下手。兒孫聽了含淚應允。

得知噩耗的朱德,心痛到無法呼吸,只是他把哀情化為力量,用來為中國做一些貢獻。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有閑者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楊過最後結局四種猜測:第一條最幸福,剩下三條說出來可能不願信
他是毛主席的外孫,如今是一位董事長,卻只對四塊的煙情有獨鍾

TAG:有閑者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