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項羽為何自刎也不願過江東?原來是發現了一個秘密,令他心灰意冷

項羽為何自刎也不願過江東?原來是發現了一個秘密,令他心灰意冷

原標題:項羽為何自刎也不願過江東?原來是發現了一個秘密,令他心灰意冷


說起項羽,相信大家都會想起他在垓下被圍時,曾經寫下的那首《垓下歌》: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也會想起霸王別姬的故事;還有項羽率領著江東子弟,在與劉邦的漢軍最後決戰中,項羽終於在烏江一邊自殺了,一代英雄就此沒落。


關於項羽,後世的文人也曾經寫下了諸多的詩詞。例如,宋代著名女詩人李清照就寫了一首名為《夏日絕句》的詩來悼念這位出類拔萃的人項羽,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還有唐代詩人杜牧,還寫了一個著名的《題烏江亭》悼念項羽: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其實在垓下之戰的最後階段,項羽本來是有機會逃回他的家鄉的,但他覺得他沒有顏面面對自己的江東父老,所以他選擇在烏江這邊做個自我了結。但是關於項羽為什麼不肯回到江東這個問題,卻存在著諸多的說法。與民間不同,項羽帶著江東的士兵出去戰鬥,結果最後卻要隻身一人在逃回他的家鄉去。那麼項羽為什麼不肯回江東呢?下面小編帶你去探索這個問題。


關於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首先一種說法是在《史記·項羽本紀》當中的記載。司馬遷認為項羽羞於面對江東的父老鄉親,所以他自殺了,而不是過江東,這也是最有影響力的論點。司馬遷在《項羽本紀》寫道,項羽被劉邦的軍隊追趕,直到他來到烏江河邊。烏江亭長停在岸邊,他對項羽說:「江東雖小,地方千里,眾數十萬人,亦足王也。願大王急渡。今獨臣有船,漢軍至,無以渡。」然而,此時,項羽笑著回答:「天之亡我,我何渡為!且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之後,向宇和劉邦軍隊進行了最後的戰鬥,然後死亡。司馬遷,以一種激情和悲傷的語氣,描述了項羽在他生命的盡頭,仍然保持著一個強壯男人的光輝形象,這種英雄氣概被許多代人所讚美,一般提到項羽的死,人們總會唏噓不已。



第二種說法,出自宋代理學家劉子翚的《屏山集》。他認為項羽之所以說出那樣一番話,有人懷疑烏江亭長是騙人的。劉子翚相信劉邦正正在懸賞千金和萬戶侯獎勵捉到項羽的人,當項羽當時處於這種困境時,烏江亭長所說的「願王闖」不可避免地使項羽產生了懷疑。劉子翚《平山集》中的原句是這樣的:「羽意謂丈夫,途窮寧戰死,不忍為亭長所執,故托以江東父老之言為觧爾。」。還提到向宇選擇逃到垓下,希望自己逃走,但他被農民的欺騙陷落大澤。因此,我們知道人們的心是不可靠的,他怎麼能相信烏江亭長的話呢?所以項羽不敢再逃走了,最終選擇了死戰劉邦軍隊。這只是劉子翚自己的推測,但是在歷史上也是有一定的影響的。



在二十世紀,第三種說法是項羽為了早日消除人民戰爭的苦難而自殺。比如近代的文學作家吳汝煜先生,他認為,長時間內戰給人民帶來了非常大痛苦,因為項羽正意識到這一點,他想到儘快結束戰爭。為此,項羽放棄了烏江亭長的意見,說服他回到江東,毅然選擇了自殺。但是有些人不同意他們的觀點。他們認為項羽是個非常殘忍的人,在許多史料中也記載著項羽的殘酷。歷史記載中,項羽在摧毀秦國時,曾殘忍地屠殺了20萬名襄城下士。楚漢戰爭爆發後,他仍然沒有改變胡亂殺人的習慣,這導致了「項王所過無不殘滅者,天下多怨,百姓不親附,特劫於威強耳」。所以,這樣的人,我們如何通過自我犧牲來減輕人民的痛苦?他們認為這句話顯然與項羽的性格不符。


著名學者呂叔湘先生還提出了一種特殊的說法,也就是說,「敵人是生的,我是死的。」呂叔湘認為向宇一直相信「非敵就是我」的概念。當他獲勝時,他將摧毀敵人;當他失敗時,他將願意打破自己。吳江的自律是向宇人格的體現。因為他失敗了,所以他已經取得了最好的成績。因此,向宇拒絕過河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獨特的人格因素。



而史學理論教授張子俠先生,對此有不同的觀點。首先,他對「敵生我死,成人之美」這一說法提出質疑,我認為這個說法似乎是合理的,但也存在許多漏洞。他相信,在項羽本人在烏江之前,曾有許多失敗,他的楚軍在垓下被劉邦包圍著,再加上自己心愛的虞姬自殺,手下兵將不知所蹤,後來又因為受到農夫的欺騙,讓自己發獃。這些失敗無疑是對項羽的巨大打擊。如果項羽是為了他自己,他已經摧毀了江東八千子弟的生活,如果他只有當他感到內疚時才自殺,為什麼他不自殺,因為他以前失敗過很多次?幹嘛非要等到了烏江邊上才決定自殺?這個明顯說不通。


而且項羽之前的那些失敗經歷,雖然也對他造成了不小的影響,但他並沒有動搖他復出的決心。在他失敗多次之後,又曾被劉邦窮追不捨,先到陳下、垓下,又向南逃到陰陵、東城,終於來到了烏江。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向宇的行走路線實際上是有目的的,這個目標是針對江以東,而不是為了逃命,這表明項羽實際上正計劃從江以東撤退。但當他到達烏江時,他仍然願意幫助他過河。向宇怎麼能和劉邦決鬥呢?這顯然與他的撤退計劃背道而馳,這是不合理的和不合邏輯的。所以張子夏先生認為司馬遷在歷史書中寫的這一事實實際上是為了使情節更加完美,所以才臨時加了這個結局進去。但是後人卻把這個結局當成了史實,一直流傳至今。



此外還有一部分學者認為,楚國自古以來都有兵敗之後就自盡的傳統。比如春秋時期的楚國將軍子玉,兵敗之後就自殺了。還有戰國時期的文學家——楚國大夫屈原,也是投江而死。而同樣作為楚國人的項羽,當時已經瀕臨絕境,而這種情況,對於不可一世的項羽來說是無法接受的。因此項羽寧可自殺,也不過江東。


其實項羽在烏江邊上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失敗並非是上天註定,而是自己一手造成的,再加上項羽是一個極為自負的人,所以才寧死不肯過江。而關於項羽究竟為何不過江,至今還沒有定論。雖然學術界對此一直爭論不休,但是這並不影響項羽在人們心中的形象,這位西楚霸王的英雄氣概,至今依然被人們廣泛的歌頌著。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原始人侃歷史 的精彩文章:

諸葛軍師留下這3個遺言,如果姜維能記住,三國的歷史將會改寫!
賈詡和諸葛亮都是有名的謀主, 但二人誰更厲害一點呢?

TAG:原始人侃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