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慈誠羅珠堪布丨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對治懈怠的秋冬錦囊

慈誠羅珠堪布丨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對治懈怠的秋冬錦囊





很多人都說自己懈怠、懶惰

功課做不好、修行修不好。


大多數人都有這方面的問題。


其實問題的關鍵是三種懶惰。


具體應該怎麼解決?






各位佛友大家晚上好,現在繼續講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




昨天我們講了精進、努力。我們修行的時候要努力精進。平時為何不能精進?就是因為懶惰。為何會懶惰?懶惰分三種,原因也講得很清楚了。因為生活工作中,很多世俗的事情對我們有很大的誘惑力,使我們控制不了自心。我們貪吃、貪喝、貪玩,把所有的時間用在這些上面,沒有太多的時間用在學習、修行上。

 


明白這個道理後,需要有幾個具體的方法去實際行動,這樣以後才能精進。具體的方法,經典中的《入菩薩行論》(即《入行論》)講了四個方法。


 


第一,是對學習、修行的希求或喜悅。



比如看電視、玩電子遊戲的時候,我們對這些事情很感興趣、感覺快樂、上癮,最後放不下。不需要有人勸我們做這些事情,也不需要告訴自己一定要去做這些事情,而是自然而然就會去做。這是因為我們對這些事情很感興趣、喜歡做,所以願意花很多時間在它們上面。




那麼有沒有什麼辦法能讓我們對學習和修行也如此積極呢?修行不需要有人勸,甚至主動、積極、興趣盎然地做一些功課?乃至在學習修行的過程中感到快樂,有沒有這樣的方法呢?如果有,精進就很容易做到,我們一定會成為一個非常精進用功的人,而不會永遠都是一個懶漢。











我們對吃喝玩樂感興趣,但對學習、修行、打坐不太感興趣,或者比較被動。這是因為吃喝玩樂當下可以給我們帶來喜悅或歡喜,所以我們對這些事情一直放不下。現目前我們的修行還未出現這類感覺,比如菩提心、證悟的智慧等等,我們還沒有感覺到它們給我們帶來的正面作用。我們還在不斷努力,但是現在還沒有開悟,也不一定有真實的菩提心。當我們還沒有這些東西的時候,就不能感覺到它們給我們帶來的喜悅。看電視、逛街、玩電子遊戲等等,當下就能給我們帶來放鬆喜悅之感;修行沒有帶來這類的喜悅,平時我們自然而然就懶惰了。我們要花很多時間和力氣,才能精進地做這些功課。


 


那麼,對學習的希求心、對聽聞和思考佛法教義的意樂、對打坐修行的

希求和嚮往,它們來自哪裡?




有兩個很重要的方面,我們要明白為何要學習修行,這些會給我們帶來什麼?如果不修行又會如何?這些利害關係我們首先要明白,這樣我們對學習和修行才可能會比較主動和積極。可以首先去了解如果不學習、不修行會有怎樣的後果。


 


《入菩薩行論》中講了兩個方面,一個就是善惡因果。如果此生不學習努力,除了工作以外就是吃喝玩樂,這當中也有很多罪業。比如,我們吃活的東西,欺騙別人……工作中會造許多罪業,生活中也會造許多罪業。這些罪,目前都是一個種子,我們感覺不到它的果報。種子已經播下去了,但現在未到成熟的時候,所以我們感覺不到它對我們的影響。然而總有一天,機緣成熟時種子就會發芽,可能在這一輩子、下一輩子,也許更長時間,總有一天我們一定會受到果報。


 


在學習《佛說稻稈經》時,我們知道善惡因果絕對是千真萬確的,你看不見根本不能說明任何問題。看不見的東西,就拿物質世界來說也已經數不勝數了。

我們的眼耳鼻舌身總共能感受到的物質只佔

4%,其餘的

96%

是我們感受不到,但卻是存在的。所以我們看不見不能說明任何問題。


 

第二,看到的就是真實的嗎?




也不是真實的。我們看到的幾乎沒有什麼真實的東西,都是各種各樣的錯覺。眼耳鼻舌身都是如此。但是當我們還沒有發現這些問題的時候,我們完全可以在自己的感官所創造的一個虛擬世界中生活一輩子,到死為止都不會發現任何問題。我們一直都認為這是一個真實的世界,但實際上,這個世界並不是真實的。科學已經告訴了我們這是一個虛擬的世界,佛的理論更確切地告訴我們這個世界是虛擬的。在這個虛擬世界中,我們卻認為一切都是存在的,這就說明,我們感官確定存在的東西實際上不是真實的。我們感官確定看不見、不存在的東西實際上也並非不存在。我們暫時還沒有看到因果,就想否定它的存在是很愚昧的。


 


我們對因果等世界的自然規律知之甚少。到目前為止,科學、哲學等很多學科加起來總共了知的信息都還特別地少,還有很多東西我們根本不知道。

 


所以,善惡因果肯定是存在的,當我們感官提升了以後,也就是說有一天我們擁有如佛菩薩般的智慧時,我們就會發現,雖然萬事萬物都是虛擬的,但是虛擬世界有其規律,其中就有一個「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虛擬因果存在。雖然這是虛擬的因果,但我們不知道它是虛擬的,把它當成完全真實的,這樣一來,即使它的本質是虛擬的,卻對我們來說毫無用處,因為它給我們帶來的感覺是真實的。


 


就像做夢一樣,夢中所看到的一切感覺都是虛擬的,但是當我們做夢時,夢的世界帶來的是完全的真實感,只是醒過來以後,方知這些都是不存在的。同樣,這個世界就是如此,虛擬世界有虛擬世界的規律,其中就包括「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這個我們要多思考,如果我們不學習、不修行,這一世有這麼好的機會,但是我們忽略了這些,心思根本不在學習修行上,忙於吃喝玩樂等世俗的事情,那短短人生逝去以後,還有沒有這樣的機會?非常的難。首先思考這個問題,這輩子如果不用功努力,把所有的時間都用到生活工作吃喝玩樂上面,下一世會是什麼樣子?這個利害關係我們需要去認真思考,這非常重要。





 


日常生活中我們錯失良機時,比如股市行情比較好的時候,股票沒有賣掉,最後暴跌,此時大家都會後悔;或者後悔為何在當初房價沒有漲的時候買房……平時我們生活中會有這些遺憾和我們後悔的事情,但這些都不要緊,不是很大的問題,我們人還活著的時候,這些都可以重來。最關鍵的問題是,我們現在得到這麼好的人身,如果不去學習和修行,不像股市或房市,這個機會過了以後就真的是沒有機會了。所以要去思考,如果我不努力、荒廢時間,後果會是什麼樣的?要去深入思考。


 


四加行中的人身難得、輪迴痛苦和因果不虛等內容,在此時都很有幫助。平時我們也在講人身難得等四加行特別重要。無論學藏傳佛教還是漢傳佛教,大乘佛教還是小乘佛教,顯宗還是密宗,凡是學佛、修解脫道的人都要修四加行。四、五加行是藏傳佛教的說法,但實際上,這些內容都來自於《華嚴經》等佛經。四加行的理念任何時候對我們都有非常大的幫助,所以要去思考:我們這一生的人身是有多麼的難得、多麼不容易,壽命有多麼的無常,然後輪迴……這些思考了以後就能深深體會到,這一次的時間是不能浪費的,浪費不起,一定要努力!要有這樣的感覺,這是其一。


 


另一方面,從比較樂觀的角度去思考。比如說通過修行,如果有一天真的擁有了菩提心,或者有一天真的證悟、開悟了,會是什麼樣子?往這個方向去想。比如說有了菩提心,那我們就擁有了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心愿。以這樣一個菩提心的力量,從此就可以幫助、利益無數的生命,這是多麼有意義的事情!


 


證悟了以後,我把

包括自私自利在內的所有的煩惱,尤其是「我執」全部斷掉了,就解脫了。

很多人誤以為,解脫是從這個世界去到另外一個沒有痛苦的地方,就像移民一樣。其實解脫並不是從有輪迴的地方搬到另一個沒有輪迴的地方。解脫是什麼?就像《華嚴經》講的一樣,人還在這個地球上,或者是其他星球上,人在紅塵中,但是心已經超越了所有的煩惱、痛苦、自私,超越了輪迴。

沒有了世俗的所有煩惱,但是人還在地球上,身體沒有脫離輪迴。


 


這個有什麼意義呢?如果我從輪迴中走到一個沒有輪迴的地方,那我是解脫了,但是就沒有什麼可以做的事情;如果人在紅塵中,那就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可以利益眾生。有眾生的地方才可以利益眾生,如果像西方極樂世界一樣,每一個人都很快樂,就沒有必要幫助誰了。所以大乘佛教的解脫是內心的解脫,身體仍然在輪迴中。這才是真正的解脫。


 


證悟以後,人還在紅塵中,但是因為心已經不在輪迴中,就可以幫助無數的人。當我們有菩提心、有智慧,可以幫助無數的人時,就可以獲得無限的快樂和幸福。這樣的幸福快樂才是永久的、有意義的。


 


在世俗中吃喝玩樂,短暫的幸福過了以後,我們內心依然空虛、不開心,但是在利益眾生中得到的幸福快樂,會讓我們永遠感覺到自己的生命非常有意義。


 


現在社會上流行一種心理疾病:空心病。物質很豐富,但是內心不知足,很多人不知道活著的目的是什麼,尤其認為人生就這麼幾十年,死了之後什麼都沒有了。




持這種觀點的人就更覺人生無意義,認為短短几十年中就是吃喝玩樂,然後一切都了結無蹤,這種人生觀消極悲觀,真正侮辱了我們的生命,因為生命根本不是這樣的。常說「物質不滅」、「能量守恆」,那麼我們的生命更加不滅。這個世界上真正永遠不滅的是我們的生命。我們現在是普通人,然後轉化升級到佛的層次,在此過程中,我們的生命從未消失過。真正存在的是我們的生命。雖然此生之前和之後我們不了解,不了解沒什麼問題,但是如果我們瞎說,之前沒有看到的說都不存在,之後我們沒有看到、不知道的東西,也說不存在,是沒有任何根據的。



 


應該正面去認識自己的生命。現在犧牲一點點吃喝玩樂的時間,多用一點功去學習、修行,這會換來非常大的益處,從此以後我們就能真實地幫助很多人。這個世界上有非常多有愛心的人,對許多人也傾力付出,這樣的例子很多,歷史上也不勝枚舉,像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教徒,雖然不是佛教徒,也沒有菩提心,卻做了很多感動人心的事情。但如果沒有一個長遠的力量,以短暫的愛心在這一生做得很好,但是不能保證下一世怎麼樣。尤其是,在自己的煩惱、自私沒有斷掉之前,在做利他工作的同時,又會產生很多利己的想法,所以這些都是不完美的。如果要行持完美、真實的利他,就必須斷掉自己所有的煩惱。


 


有了智慧才能把我們的我執等永久斷掉。有了慈悲心、菩提心以後,只要生命和輪迴存在,利他的工作就會持續不斷,這就是文殊菩薩的發願。只要擁有智慧,從此以後就可以這麼做,這多有意義啊!




 




相較而言,我們現在著眼於眼前的一點點快樂,把所有的時間花在吃喝玩樂上面,這些不但沒有給我們帶來永恆的快樂,當下也不一定幸福。即使當下可能有些高興,但結束後,我們的內心也一樣的焦慮和空虛,這樣不能解決問題。


 


如果我們花一點點時間學習,就可以永恆地利益眾生,這才是真正的自利利他。兩者哪個更有意義?不言而喻。明白以後,我們自然對修行感興趣。《入行論》中也是這樣講的,書中講的是理論,但理論要和實際結合,用於生活中,給我們自己帶來正面的作用。




我們感覺到了菩提心的力量,感覺到菩提心給我們帶來的滿足感、幸福感,當下也就嘗到了甜頭,從此我們對修行就會有興趣。就像我們現在對吃喝玩樂感興趣一樣,因為修行同樣也可以給我們帶來快樂,而且是永久的快樂。品嘗了這種快樂,我們不再沉迷吃喝玩樂,也不會有那樣的空虛感,我們對自己的生命和所做的事情會更加滿足。從此以後我們找到了另外一個方法讓自己活得更有意義,這樣我們對修行也更加有興趣。


 


現在很多人都有嚴重的自卑症,覺得自己沒有用、活著沒有意義、生命沒有價值。如果我們有了菩提心、慈悲心和智慧以後,立即就會感覺到自己的生命,尤其是這次的人身非常有意義,從此以後我們一定會主動珍惜這一生的每一分每一秒,會主動學習、修行和行善。所以我們必須要感覺到當下修行給我們帶來的喜悅,這非常重要。


 


我們平時也講過,不要把修行當成非常神秘的東西。

修行就像吃東西能填飽肚子,喝水可以解渴一般,如此真實。




修行修得好,當下就會感到受益。修行會給我們帶來內在的幸福、快樂和喜悅,這是非常真實的。外面的物質帶來的短暫快樂,是外在物質刺激我們感官所帶來的,兩者性質不一樣。內在通過聞思修行,通過生起慈悲心和菩提心所帶來的滿足、幸福和喜悅都是永久的、非常有意義的。我們看清兩者的輕重以後,就願意在吃喝玩樂上作一點犧牲,將更多時間投入到修行中。


 


這並不代表從此不工作、不管家裡的事情。平時我們常說,修行和工作生活是不衝突的,一定要找到一個平衡點。既要工作也要修行,兩者我們都需要。此外,家庭生活和修行也同樣不能衝突,既要修行也要生活。並不是說不要修行只要生活,也不是說不要生活只要修行,後者只有像密勒日巴大師這樣的人才能做到。我們生活和修行都需要,所以要在兩者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


 


當然如果有一天,我們所有機緣都成熟了,沒有任何家庭的責任,沒有任何的社會的責任,有機會出家,有機會專門修行,有這樣的機會,那時也可以走這樣的路。那時我們所有人也應該尊重這樣的選擇——他有權利做這樣的選擇。如果有一天父母同意,也沒有其他責任,專職修行也很好。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機會,條件不成熟的時候,就要工作和修行兼顧,這兩者都需要。所以大家要找到平衡點,不要發生矛盾。我們既工作又修行,既有豐富的物質生活,同時也有非常豐富的精神生活,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首先要去學習。


明白道理以後,就知道修行的價值以後,再投入其中。由此可見四加行的重要性,同時也能看出聞思的重要性。如果一個佛教徒,一輩子只知道燒香拜佛,從來不學習、不聽聞佛法,那我們怎麼可能知道這些道理?如果不修四加行,也許知道一點點理論,但這些道理根本沒有辦法深入到內心中,也就不會起到什麼作用,永遠只是一個理論。對於學佛,我們常說,一定要把這些基礎打好,後面就很好辦;如果基礎沒有打好,那做任何事情都是沒有用的。


 


很多人都說自己懈怠、懶惰,做功課做不好,修行修不好,無數人都有這方面的問題。問題的關鍵是三種懶惰。三種懶惰怎麼解決?


 


前面的兩個懶惰,就是因為我們還不太知道修行和學習的重要性,以及不修行不學習的嚴重性,或者知道一點點,但是深度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我們選擇了吃喝玩樂,將所有的時間浪費其中。現在知道了這些道理,反覆思考後,就對解脫和修行有希求、嚮往之心。這是第一個具體的方法。


 


很多修行人平時比較懶,大家都知道懶是不對的,這樣下去沒有結果,但就是不知道怎麼解決這個問題。解決問題還是得回到四加行,以及四加行後面的「解脫利益」,就是這兩個,一個四加行,一個解脫的利益。什麼叫解脫?解脫了以後有什麼用呢?解脫以後我們能得到什麼?解脫對我們有什麼用?了解了這些以後,就能精進用功。





 


第二個是堅強。


我們在修行的時候會遇到很多困難,修行的路不可能一帆風順,會有很多違緣。不僅客觀上有很多困難,而且還有來自我們看不見的前世或其他方面的違緣,但是在困難面前要堅強,這非常重要。


 


「堅強」在《入行論》中叫「傲慢」,這和平時我們講的五毒煩惱中的傲慢是不一樣的。此處的傲慢是指自信。學大乘佛教的人,必須要有雄心壯志,這樣才可以學大乘佛教。否則,總是覺得自己業障深重,和這個法沒有因緣;身體遇到一點點不舒服的時候,或者家裡有點點事情的時候,就覺得是因為自己學佛的原因,就不敢學佛……其實不是這樣的,很多人不學佛,身體也不健康,難道從不學佛、修行的人就身體健康嗎?這不可能。


 


修行和我們的身體有些時候不一定有關係,如果有一點點關係,那也非常好。比如要是因為修菩提心或般若給我們帶來了一點困難或病痛,佛經上講過,哪怕一點點的病痛,都可以代替未來世很長時間墮地獄、餓鬼這樣的罪業。一個短短小小的痛苦,就把這麼大的業消掉了,所以如果和修行有關係,那當然更好。但很多時候不一定跟修行有什麼關係。工作上不順利,家裡出一點點事情,不學佛的人也會遇到。對修行人來說,如果真的以此消了很大的業,這是值得高興的。所以遇到這些事情的時候必須要堅強。


 


另外就是必須要有自信。昨天我們也提到了,世俗的工作也需要自信,沒有自信的人什麼都做不成,學佛也是如此。這種自信在《入行論》中叫「傲慢」。「我當然可以發菩提心!」「我當然可以證悟!」「這麼多人證悟了,我為什麼不行?」「這麼多人有菩提心,我為什麼沒有菩提心?我當然可以。」這種心態表面看上去是傲慢,但不屬於煩惱或五毒中的傲慢,而是自信,這非常重要,是需要有的。


 


我們現在很多人心理非常不健康,有一大部分是因為自卑。即便不學佛,這些人也需要這個方法來幫助化解自卑。自卑就是鄙視自己,覺得自己沒有用,覺得在家庭或工作中自己沒有用、沒有地位、沒有價值,然後焦慮、抑鬱,這種心態是自信可以解決。本來沒有自信怎麼擁有?就是要明白,一個人的生命有沒有價值、意義,有沒有用,不是以社會地位或物質來判斷,除了這些以外,還有更重要的判斷標準,那就是人心和道德。用這個方法完全可以解決自卑。


 


雖然有很多佛教徒不是心理不健康的自卑,但就是蔑視自己、小看自己,這也是一種懶惰。謙虛是對的,但不能過度蔑視、小看自己的力量,必須要有自信!如果有自信,遇到任何問題都不會害怕,有自信的人一定會堅強。堅強的人不會被任何困難打敗。




大乘佛教認為一定要有自信,

這種自信是有根據的。第一,昨天我們講過,每一個人都有佛性。我們外表雖然有不一樣的地方,但意識的本質是都是佛性。除此之外,我們每個人有機會聞思、有機會去了解佛的智慧,有機會學習慈悲心、菩提心,有機會學習智慧……這些機緣條件具備後,則意味著只要我們現在用點功,就一定會有結果。現在就是缺一點點自己的努力,其他什麼都不缺。


 


就像有了土壤、種子、溫度、濕度等等,現在就缺一點點時間,假以時日,一定會結果,同樣,我們現在其他什麼條件都不缺,就缺一點自己的努力。如果我們補上了,那所有的條件都具備了,就一定有成果。所以自信不是毫無根據,而是有道理、有根據的。


 




如果有自信我們一定會努力。平時我們對佛法的了解還不夠——「這樣用功到底能不能成佛、證悟?」我們很多時候有疑問。另外,吃喝玩樂等世俗的東西五花八門,對我們的誘惑也非常大。總之,在學佛修行方面我們缺少堅定的信念,這種情況下我們的修行就難以有太明顯的進步。


 


堅強非常重要。一定要有自信——「我能行!」世俗工作中如此,學佛、修菩提心,乃至成佛也是如此。有這種自信的人一定會非常樂觀積極,一定會用功。用功一定會成功,因為我們的自信不是沒有道理和根據的。這是第二個具體的方法。有了具體的方法以後,我們自然而然會努力的;沒有具體方法,我們也知道浪費時間是不對的,懶惰懈怠不會有好結果,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行為。有了具體方法,就可以開心地投入到打坐修行中。


 


第三,喜悅,或者喜愛。


我們對修行和學習感到喜悅或喜愛,能夠歡喜地去做,這非常重要。世俗上也是一樣,如果是自己喜歡的工作,那工作起來就不累,可以堅持很長時間,工作一定會有結果。學佛修行的時候也是如此,所以必須要有歡喜和喜悅,非常重要。


 


世俗中,絕大多數人從事的不是自己喜歡的工作,而是為了生存去做,希望通過工作得到一些物質,希望物質帶來幸福,抱著這樣的希望從事工作。但付出這麼多,每一天都不開心,無形當中身心健康都受到很大影響。雖然通過工作獲得物質,但是這些物質是不是能給我們帶來幸福?不一定。


 





工作本身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快樂最重要。學佛能夠自利利他,明白這些道理,每一個人在實際行動中也有體會和經驗。如果我們本身就喜歡打坐、行善、念經……喜歡這個「工作」,做喜歡做的事情能給我們帶來幸福感。修行的時候,做功課、學習一點也不被動,而是會主動積極地去做。做的過程中,很開心歡喜。




做能給自己帶來愉悅的事情,也樂意分享給其他人,首先是家人,其次是其他人。否則,利益眾生若只是掛在嘴上,一個連對身邊的父母兒女都不好的人,說要對眾生好,都是假的。佛菩薩是能真實利益眾生,而我們在能力範圍內能做的都不做,那能力外的「度一切眾生」都是假的。




「自利利他」首先就是將讓我們自己感到幸福快樂的東西分享給其他人。




自利利他有很多不同層次,佛有佛的,菩薩有菩薩的,普通人有普通人的,層次範圍不同,但本質都是自利利他。從此以後,無論有沒有地位、名氣、物質等,生命都會變得非常有意義,自己也變得很開心。




通過物質來刺激感官尋找幸福快樂,沒有一個人能真正成功,

將以上的方法作為尋找幸福快樂的方式,那麼就能成功。當然,我們並非為了自己的幸福快樂,但幸福快樂是自然而然來的,這是因果。




只要有因——做讓人感覺到幸福快樂的工作,此時雖然沒有追求個人的幸福快樂,但個人的幸福自然會有,這是結果。我們都是初學者,如果打坐修行能帶來幸福,那麼就會更願意做,不是更好嗎?以上講的是一個因果循環,越想修行,修行越有成就;修行越有成就,越有喜悅滿足。這就成了非常有意義的事情。


 


可惜目前我們僅停留在理論上懂一點,實際上的體會和感受都沒有得到,就卡在其間進不去,知道的都是理論,對於理論也都是半信半疑,所以修行對我們沒有太大吸引力,吃喝玩樂等等生生世世都對我們有極大誘惑,我們沒法投入到修行當中。


 


一定要讓自己喜歡上聞思修行,怎麼讓自己喜歡?要喜歡聞思修行,需要理由。理由就是聞思修行能夠自利利他,能夠讓我自己在這一生中過得快樂幸福,從長遠角度講,生生世世能過得快樂,並且能分享給無數人。有一定感受和體會,一定會喜歡聞思修。這樣,我們不需要有人勸我們做事情,也不需要自己強迫自己做,而是自然而然去做、開心樂意去做。這是第三個具體方法。


 





第四個具體方法,以退為進。




遇到問題,做某一件事情,確實碰到了很大阻礙,這個阻礙沒有辦法用我們自己目前的力量解決,那就暫時放下。暫時放下不代表從此以後不做,而是以退為進。佛經也是如此講的。舉個簡單的例子,打坐的時候,實在困頓、昏沉,用了所有解決方法都沒有辦法繼續打坐,那就不要勉強,勉強會有反作用,暫時不打坐。




我們可以用其他方法,比如磕頭、看書、學習、聽課、持咒等等,做別的事情。此時雖然暫時放下,並不代表從此以後不再打坐。有些時候有這樣的情況時,發現超出自己的能力範圍時,就暫時放下來。要懂得放下,不要太執著,從另外的角度去行持。

走路時,發現這條路走不通,不要勉強,繞另外一條路走,一樣可以達到目的地。



 


還有一種「放下」。比如學習《入行論》,我們學好了以後,不要一直停留在這個上面,先暫時放下,然後進一步學還沒有學到的東西,這也是一种放下的方法。


 


兩者都很需要,尤其是前者。


 


很多時候,雖然這些事情很重要,需要去做,但實在由於客觀或者其他原因沒法做,就必須要懂得暫時放下,通過另外的方法去做,才是最安全和有意義的。不懂得放下會遇到更大的違緣,反而製造更大的麻煩。佛法講「順其自然」也是這個意思。不具備條件且沒有能力創造時,先放下做其他的。比如學習,沒有人講,那我就去修,持咒、磕頭,同樣都可以。如果修行時,因為散亂昏沉而沒有效果,就先放一放做別的。放下學習不代表徹底放棄,只是為了更好地完成這件事情。汽車爬不上坡也會退一下再爬,都是一樣的道理。該放下的時候短暫放下是一種智慧,而不是懈怠懶惰。


 


與煩惱作戰的四個軍隊




這四個方法在《入行論》中叫四個軍隊——幫助我們與煩惱作戰的四個軍隊,非常重要。這些方法生活中都用得上,和我們的生活沒有衝突。即使有時候會有一點衝突,也要懂得取捨。以前除了工作以外,時間精力都用到吃喝玩樂上;學了佛以後,時間上作了調整,更多地用到修行上,圈子裡朋友減少,也許有些時候會感到有點孤獨,但是只有接受了。如果還像以前那樣人情來往,修行上面就要作犧牲;修行上多花時間,跟這群朋友的來往就會打折扣。兩者難以雙全。要根據意義大小取捨輕重。要修行,就不可能和以前一樣跟朋友每天吃喝玩樂,雖然作了一點犧牲,但從另外一個角度講,做了更有意義的事情。




之前有什麼問題,和朋友講一講,能化解內心的壓力;現在沒有那麼多朋友,但有修行,心會更堅強,內心問題自己可以解決。以前自己的內心不夠堅強,總是需要講,需要通過發泄獲得輕鬆,但沒有解決本質問題,而修行可以讓問題的本身得以解決,從此不會有任何自己想不通的事情,這才是最有意義的。




下一世一樣可以這麼做,但首先必須創造條件,然後鞏固一下。鞏固以後,這一生的所有事情結束了,之前擁有的物質都會消失,但從修行中獲得的都可以帶走。在世俗中付出了一輩子時間,只能在短短几十年的人生中享用,短暫的人生一旦結束,一切都沒有任何價值,但是通過修行得到的東西不一樣,這一生擁有的只是一個開端而已,從此以後,生生世世都會繼續擁有,故非常有意義,值得我們去做。


 



 


許多人不是因為愚蠢,而是條件環境不具備,不知道能如此,錯過了機會。如果知曉,每一個人都可以過一個有意義的人生。人生最關鍵的不是時間長短,而是活得有沒有意義和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創造輝煌的人生,但沒有知識,沒有受到佛的教育,就錯過了。這一次有了這樣的機會,要懂得珍惜,要有一些修行的成就。有了成就以後,再持續鞏固,就可以很踏實地在輪迴中行走。


 


生活當中的六波羅蜜多一定要在生活工作中用得上

,不要和生活工作發生衝突。只要我們掌握了方法,就可以在生活中運用。大家要高度重視,沒有比這更重要的了。有些時候認為特別重要、放不下的,是心裡狀態的問題,其實不一定重要。真正重要的是生死這樣的長遠問題。希望大家一定要學以致用。能運用起來,每個人都會是佛法的受益者,當我們自己變成佛法受益者,就能讓更多人變成佛法受益者,這是非常有意義的。






 

圖來自網路


全文為筆記整理


如有錯漏敬請指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靜怡苑?心靈樂園 的精彩文章:

通知:【靜怡苑·心靈樂園】更名為【日月慧燈】
『慈誠羅珠堪布』生活中的六波羅蜜多:修行人如何吵架?

TAG:靜怡苑?心靈樂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