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古代嫁妝指南:回到古代你還嫁得起嗎?

古代嫁妝指南:回到古代你還嫁得起嗎?

原標題:古代嫁妝指南:回到古代你還嫁得起嗎?


全文共3020字 | 閱讀需6分鐘


本文系中國國家歷史原創文章,轉載請聯繫小編微信號zggjls01,歡迎轉發到朋友圈!


《詩經·國風》中「以而車來,以我賄遷」的詩句,描述了當時的衛國女子出嫁時的情景。大致意思是你駕著馬快來吧,我帶著嫁妝嫁到你家去。可見嫁妝這一風俗在先秦時代就有了。


在21世紀的現代社會,嫁娶風俗已經相當開放啦!結婚可以什麼都不要,那就是裸婚;結婚也可以大張旗鼓,黃金遍體,如福建出現的「黃金新娘」。而在絕大多數的地區,普通人家嫁女兒,條件好的還陪嫁房子車子。這讓一部分現代人哭暈在路上,男人娶不起,女人也大呼「嫁不起」啊。那古代的嫁妝有多少呢?大傢伙就跟隨我穿越到古代看看吧!


嫁妝到底是什麼?


「嫁妝」,即娘家嫁女兒時送的財物,又稱「奩具」「嫁資」。女方收了男方的聘金,而又不願落下賣女兒的名聲,娘家一般會追加資金為女兒置辦日常起居所需的傢具、器皿作為嫁妝。人們常用「良田千畝,十里紅妝」形容嫁妝的豐厚,所謂「十里紅妝」其實是指抬嫁妝的隊伍有十里那麼長,嫁妝十分豐厚、送嫁隊伍又無比壯觀的場景,也是指舊時富家嫁女的場面。有人算過,真正的「十里紅妝」至少需要300-400人抬著嫁妝走在路上,場面之宏大,不是平頭百姓所能仰望的。



在古代,兒子娶不起老婆的現象很常見,然而,也有好多普通人家的女兒因為「厚嫁」和重聘禮的習俗而無法及時出嫁。女子嫁不出去?那也真夠不可思議的,為了所謂的「面子」,條件差一點的人家直呼嫁不起,嫁不起啊!(這一點倒和印度嫁女置辦豐厚嫁妝有點相似)清朝時,乾隆皇帝曾專門下旨,賜給家境貧窮的宗室女「銀一百二十兩以為妝費」。


好了,言歸正傳,我們再來科普一下關於嫁妝的小知識:


1、嫁妝的所有權是誰的呢?嫁妝是屬於新娘子的私人財物,婆家是無權動用和干涉的,如果要動嫁妝,必須得到媳婦的同意,媳婦如果不同意也是合理的。在古代,侵佔媳婦的嫁妝是很惡劣的行為,對名聲很不好。 


2、女人去世後,嫁妝又該何去何從?女子的嫁妝只能由親生子女繼承,如果沒有子女,則要由娘家後人繼承。中國女子的財產繼承權在漢唐時期就有,但宋朝開始受到限制,明清完全喪失。中國女子對娘家財產的繼承就是通過嫁妝來體現的,所以如果她沒有後人要返還給娘家,夫家其他人是不得佔用的。


3、如果女人被休離或者離開夫家,嫁妝怎麼辦呢?嫁妝由女子帶走,沒有分割一說。


4、嫁妝都被幹嘛用了?古代的現實生活中,如果女子太軟弱了,那麼部分惡婆婆會霸佔嫁妝。這種事情如果有人告或傳出去,婆家要付出代價的。如果嫁妝沒有被霸佔,那麼古代女子通常用嫁妝來補貼家用(小家庭),資助丈夫讀書或經商,養育並傳承給孩子,也有特別「賢惠的」還用自己的嫁妝給丈夫納妾,以提高自己的地位。


看完以上內容,倒是讓人覺得古代的嫁妝制度頗有高明之處,規避了現代夫妻分割共同財產時相互廝殺扯皮的現象。


為什麼要送嫁妝呢?


1. 十里紅妝表達了父母對女兒的拳拳愛意,以免女兒在夫家被輕視或受欺侮。咦!這不是拼爹嗎?女方的爹提供越豐厚的嫁妝,女兒在男方家的地位越高。看來不管哪個時代的爹媽都不容易啊!


2. 嫁妝是女家身份與財勢的象徵。送嫁妝可分為「送妝」與「迎妝」。「送妝」就是女家將嫁妝往男家送,除了抬妝的人外,女家會請幾位親友跟隨照料,人數愈多代表女方家底愈厚。 嫁妝抬到男家後,男家會請親朋友好出來迎接,這叫「迎妝」。



3. 十里紅妝也是家族富有、地位顯赫的一種炫耀。在古代,兩家聯姻,家與家的聯合較男女結合更被社會重視,婚姻被作為壯大親族、擴大權勢的一種手段。寧紹一帶在明清時期是商賈官宦雲集之地,素有「無寧不成市,無紹不成衙」之說。商人雖然手握大量財富,但因「重農抑商」的習慣,政治地位向來不高,所以常常通過聯姻來結交士大夫,藉此來提高自身的地位;另外,富商巨賈之間常世代聯姻,以增強他們在商業活動中的競爭力。商人常鮮衣怒馬,選妓征歌,以炫耀於人,唯恐其財富不為人知。能引起萬人空巷及長久被人津津樂道的十里紅妝,最能擴大聯姻兩家的影響,提高兩家的社會地位。用現代的話講,十里紅妝是最好的商業廣告,所以,婚事競尚奢華,動輒花費萬金來置辦「十里紅妝」。


古代嫁妝有哪些呢?


嫁妝可不是隨隨便便想送什麼就送什麼,每一個嫁妝物件都是有考究的,都有各自美好的寓意,常見的嫁妝一般包括以下:


痰盂:以痰盂作子孫桶,寓意女兒開枝散葉、兒孫滿堂。

紅尺:以紅尺作子孫尺,有良田萬頃之意。


花瓶:寓意花開富貴。


銅盤及鞋:寓意同偕到老,白首同心。


銀包皮帶:有腰纏萬貫之意。


龍鳳被、床單、枕頭:祝福新人恩愛纏綿。


龍鳳碗筷:有豐衣足食之意。(碗內放置一封利市,可取代嫁妝的72套衣服)。



再大件或考究一點的有以下幾樣:


拔步床


拔步床又名千工床。此床上有卷篷頂,下有踏步,前有雕花柱架、掛落、倚檐花罩組成的廊廡。這種床不僅冬暖夏涼,且在室內再造了一個多功能的、私秘性強的起居空間。這樣像小房子一樣的床,是古代富家女子嫁妝中重要的一部分。


悶戶櫥



從外形來看,悶戶櫥是條案與矮櫃的結合體,上面是條案的樣子,有的有翹頭,有的無翹頭,可以承置、擺放物品。案條下方是抽屜和悶倉,用以收納、儲藏物品。因是民間嫁女之家必備的嫁妝之一,民間又名嫁底。


樟木箱



樟木箱,也叫女兒箱,曾是姑娘們出嫁必備的嫁妝。江南大戶人家,若生女兒,便在家中庭院栽種香樟樹一棵,女兒到了待嫁年齡香樟樹也長成。媒婆在院外只要看到此樹,便知道該家有待嫁姑娘便可來提親。


女兒出嫁時,家人要將樹砍掉,做成兩個大箱子,並放入絲綢,作為嫁妝,取「兩廂廝守(兩箱絲綢)」之意。


妝匣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台」。在古人的世界中,早已將妝鏡台作為了女子的象徵,殊不知,妝鏡台是寄託女子感覺的一個物件兒。這件傢具是隨女子來到夫家的,自然也成為了嫁妝中最有「情感」的一個。


子孫寶桶



子孫寶桶又稱為子孫桶,裡面有三件:馬桶,腳盆,水桶。顧名思義,是保佑子孫萬代,多福多壽的喜慶吉祥物,是姑娘們的嫁妝三寶之一,陪嫁時必不可少。


除了這些常規陪嫁,還有一些「骨骼清奇」的陪嫁,看看究竟是什麼呢?




春秋戰國時期,貴族嫁女都會讓女兒的侍婢,即後來所說的「丫環」一起陪嫁,早期還會讓妹妹跟著,一起嫁過去。這些陪嫁女子,夫家往往照收不誤,納為媵妾,這「媵妾」就是俗話說的小老婆。


陪嫁丫環的風俗,在古代頗為流行。成書於東晉年間的《華陽國志》中有這麼一個記載:孔珪的兩個兒子所娶的媳婦都是富家女,陪嫁來的侍婢便有七八個。一直到清代,陪嫁丫環的現象都還很常見,如《紅樓夢》中的王熙鳳,她出嫁時丫環平兒便陪嫁進了賈府,後被丈夫賈璉納為妾。


喪服、棺材板


據《餘姚六倉志·風俗》記載,在過去浙江寧波慈溪一帶,嫁妝中「必預備凶服」。所謂「凶服」,即辦喪事穿的縗衣麻裙,是女兒在將來公婆去世時要穿的喪服。


在過去廣東大埔一帶也有「陪棺材板」的婚俗。據《民國新修大埔縣誌》記載,當地嫁女「鋪排妝奩等物,多者或至新人夫婦百年後所需壽板均備。」


壓箱底


古代還有一種特殊的嫁妝,它便是「壓箱底」。所謂「壓箱底」就是以性生活內容的夫妻為模型,因為屬於個人隱私,兼具辟邪作用,常放在箱子最下面,不常出示,故名。


看完這些,我們不禁感慨,古代嫁妝真的很豐富,而且也不比如今的「房子車子」容易。



不過結婚乃人生大事,再難也要去置辦,誰讓一生就此一回呢?時代越是發展,嫁妝也由愛情的溫馨走向法律的尊嚴,由愛情的熱烈走向結婚的標誌,成為一種結婚的象徵,一種結婚的符號。


其實嫁妝的多少,並不能決定一個婚姻的幸福與否。相反,或許正是那些簡單、普通,但意義非凡的嫁妝,才能讓我們永生銘記。


公號轉載須經授權,並不得用於微信外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國家歷史 的精彩文章:

沒有整容手術的年代,她用自己做的假面,修復這些毀容戰士的內心
文明的悲劇,不止巴西國家博物館的一場大火

TAG:中國國家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