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傳說這裡通仙境,道教洞天福地的神奇之處在哪裡

傳說這裡通仙境,道教洞天福地的神奇之處在哪裡

道教之音網站現誠聘編輯,歡迎垂詢,一同傳播道教正能量。

在道教的空間概念中,宇宙整體分成三十六層天,此也即是我們常說的神仙世界。神仙所居的勝境有的在天上,如三清境等三十六天;有的在海中,如十洲三島;有的在名山洞府,如洞天福地。「洞天福地」是人間仙境,大多位於中國境內的大小名山之中或之間,它們既通達上天,又構成一個特殊的世界。《雲笈七籤》中寫道:「夫道本虛無,因恍惚而有物氣,元沖始,乘運化而分形。精象玄著,列宮闕於清景;幽質潛凝,開洞府於名山。」也即是說,通過道教的「洞天福地」,是可以實現時空間的穿越的。

道教的「洞天福地」說在《道濟經》《真誥》等上清派道書中早有提及,可以說在東晉之前就已經形成了「洞天福地」的觀念。在這些地方,居住著一群隱世的人們,他們不與外界相來往,卻在獨有的時空中過著自給自足的幸福生活。陶淵明寫下了舉世聞名的《桃花源記》,講述一名漁人誤入桃源仙境,這一處桃花源便是道教對洞天福地的典型描述。

在通常情形下,洞天世界對世人是不顯現的。世人除了因某種特殊機緣進入洞天外,一般是很難造訪這一神秘世界的。「觀棋爛柯」的神仙故事在教內廣泛流傳,從其文字上來看,講述的是晉朝一個普通的樵夫進入仙境觀棋的故事,實則也與道教洞天福地的概念相呼應。

如桃花源記和觀棋爛柯這一類的早期穿越故事,在晉朝時期大量湧現,如《幽明錄》中所載「劉阮遇仙」、《拾遺記》中的「洞庭山」,《酉陽雜俎》之「李班」、《傳奇》提到的「許棲岩」以及《太平廣記》中的「王可交」等等,這類故事背後有一個共同的模板,即主人公在離家之時的時間速率與人世間的時間速率不相同。如在劉阮遇仙的故事中講到,漢明帝永平五年(公元62年),劉晨、阮肇二人共入天台山取穀皮,誤入仙家並與仙女結姻,半年後兩人思鄉情切,待其回家時,已經是晉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只尋到了第七世孫。在此基礎上,便形成了大眾所認知的「天上一天,人間一年」「洞中方七日,世上已千年」的美好傳聞。

在現代語義下看來,這樣的故事貌似荒誕不經。但在當時書寫者的眼中,他們只是在對所見到、聽到的故事進行真實記錄,一切筆調都建立在相信為真實的基礎上。此也是中國志怪文學的源起。現代研究者多從文人對時政的抨擊角度出發,試圖強行解讀出文本之外的某些引申意義,卻並沒有和道教對洞天福地的理解聯繫起來。

註:中國洞天福地分布圖

來源:清華大學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道跡經》中列舉了十大山洞及與此相應的十大洞天,司馬承禎《上清天地宮府圖經》和杜光庭《洞天福地岳瀆名山記》等書在此基礎上詳載了「十大洞天」、「三十六洞天」、「七十二福地」。現有最為完整的關於洞天福地的文字論述見於六朝高道陶弘景彙編的《真誥》,其中對於福地的描述是:「土良而井水甜美,居其地,必得度世見太平。……兵病不往,洪波不登。」

通俗來講,「福地」是現世間,是人所能到達的「風水寶地」,因其蘊含天地之精氣以及豐厚的水土,使得居住其間的人進則修仙得道,守則益壽延年。

相對於福地而言,洞天的空間更為虛擬,觀念更為複雜。其在道經中的原型最早見於《靈寶五符經序》中龍威丈人入太湖洞庭為吳王取書的故事,《真誥》中對於茅山華陽洞天的描述最為完備,亦是天下諸洞天的完美模型。通常來講,洞天的四方開四門,一些洞門客觀存在,成為能夠被認知的景觀,而另一些則在概念上存在,現實中難以尋覓。希望進入洞天的人必須「齋戒尋之」才能「精感得開,乃得議入」。

天下各個洞天以崑崙為中心,互相通達,每一處洞天都是一處與外界相似的小世界,其間日月照臨,有男女仙人居住其間,又有仙草靈芝等美好之物,其上為穹頂,正中開有玄窗,似乎暗示著其與「明堂」的一些內在聯繫。

洞天中的男女仙人分為兩種,第一種是在世之時有功德的人,死後被引入洞天中,成為人與仙之間的一種過程狀態:學仙(地下主者)。第二種是負責統領洞天的仙官,在他們的統領與教導下,學仙們在洞天內繼續修行,並等待來自司命君的定期揀選,以此獲得仙位,實現生命的超越。諸多的洞天,實際可以被理解為遍布天下的修仙學院,後世道教將他們有意地按照地理位置進行排布,這實則也是對於漢魏時期早期天師道二十四治的一種致敬,同時也是對上古「星宿分野」的繼承。

洞天雖然是一處常人無法涉足的彼世,然而它們在現世的洞門則提醒著生命超越的可能。早期的道教徒往往在洞門口結廬而居,並設壇禮拜洞天仙官,這在後世逐漸形成了圍繞洞門而建的道觀。同樣,作為直接可以生活居住的福地,從一開始便成為道教徒修真養性的道場,不但坐擁極佳水土,還擁有秀美的山川風光。這使得「洞天福地」在後世成為描述美妙自然環境的代名詞。

由此可見,「洞天福地」是中國特有的神聖空間觀念,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核心思想。它肇始於春秋戰國以來的昆崙山以及中土以外的海上仙島,並開啟了後世「桃花源」的文學母題,經過歷代高道和學者的整理,「洞天福地」逐漸成為一個系統概念,對我國乃至東亞地區的儀式、文學、繪畫、園林都曾產生深遠的影響。

註:本文部分內容援引於《度世桃花源:道教「洞天福地」申報世界遺產的構想》,作者陶金、徐知蘭、朱明夏

道教之音編輯整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道教之音 的精彩文章:

七月十五中元節,地官赦罪正當時,拔度亡魂早超升
人生,就是慢慢認識自己的過程

TAG:道教之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