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學中醫的秘訣 - 董洪濤

學中醫的秘訣 - 董洪濤



導讀

「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天道酬勤,業醫若學武,苦練功夫,方能逐漸到頓得悟真道。董洪濤老師恆心篤力,向我們踐識何為學中醫的秘密,一個是功夫,一個是智悟,只有博學篤志,切問近思,才可圓融醫道,成就濟世活人之志。


___________________




高校里的中醫學子萬萬千千,個個都想學好中醫,但不少學生花了數年功夫,卻未能得窺中醫殿堂。是中醫難學嗎?還是沒有找到學醫的途徑與方法?

我認為,中醫不難,難在用心。但光是用心還不夠,還需要知道如何去用心。

這裡我就詳細地分析一下學中醫的兩個關鍵途徑,亦是學好中醫的秘訣。



學醫之道,貴能有所自得。欲求自得,必先有所悟。悟而生智,從此中醫醫理一通百通。試看當前國內中醫界,有終身學醫而不悟者,則一生行醫,渾渾噩噩,一直沒有明白醫理。如此看病,療效必差,更不要談對於中醫的信心了。此輩學醫,誤人誤已,虛度一生,良可悲哉。



要之,要通醫理,必先有所悟。而自悟之道,源自讀書。中醫是一門傳統學問,非讀書不能得其真諦。因此,想學好中醫,先要下功夫去讀書。學問是沒有速成的。學醫亦如此,非熟讀強記,精思體悟不能得其真意。又非轉益多師,切問近思,無以收功。或問學醫有何秘訣?我認為,

學醫只有兩個秘訣,一個是功夫,一個是智悟

,除此之外,別無良法妙方。


一、下點切實的功夫



天下事沒有不需要下功夫而能成功的。做學問如此,學醫亦如此。記得中醫課本里有一段荀子談勸學的話:「駑馬十駕,功在不舍。」就是說,如果別人能一天做到,我就花十天的功夫,別人需要十天,我就花百天的努力。如果真能堅持下功夫,則即使是笨人也能達到學問的極致。因此,學醫,首要的就是下功夫。要學醫,就要做大醫,而作大醫有如一件工程,需要嚴謹的態度,而且要很下苦功,堅持不懈。

以下有三個步驟可循,願意學醫的人不妨琢磨一下這三步,循序漸進,自然能成大醫。



一則,積累醫學知識與經驗。



每個人初學醫時都要學會積累,只有日積月累,才能積少成多,積薄成厚。中醫知識包羅萬象,既有天文地理方面的知識,也有人情世故的學問,更有星算諸子的學說,還包括內外婦兒針灸各科經驗,這些都需要慢慢地掌握。所以說,不積無以廣大,不學無以成醫,每天都要學一點兒,堅持不懈,積累自多。孔子說:「日知其所亡,月無忘其所能」、「溫故而知新」,都是積累學問的基本法門。



積累的過程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尤其是對於初學醫的人來說。望著如山的知識,成堆的醫書,恐怕會有種畏難的感覺。天下的病並不好治,也並非每個學醫的人都能治好大病重病,想當大醫,想掌握生死人肉白骨的本事,就得有定力,有信心,不急不躁,不矜不伐,持之以恆,必有所獲。凡是大醫,都是在一天一天的積累過程中堅持下來的。每位歷史上的名醫,沒有誰不經過此積累的階段。所謂「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就是在這個階段。


二則,循序漸進。



中醫知識浩如煙海,非循序漸進不可。要積累哪些知識呢?我認為首先是先秦四書五經以及諸子百家的學說,這是中國古代文化的基礎,也是中醫的基礎。陰陽五行臟腑經絡就在這個基礎之上發展起來的,醫德與氣質也在這個文化之上建立起來,這是學醫的首個捷徑,舍此沒有別的捷徑。所謂的「秀才學醫,籠中捉雞」就是真實的寫照。在文化背景上再進一步鑽研醫理醫法,古今兩千年來有成百上千的醫書,約之先讀《黃帝內經》、《傷寒論》、《難經》、《金匱要略》以及《神農本草經》等經典以求本,再讀明清諸家名其源流即可。另外,還包括西醫以及易理術數、文化歷史等,都需要慢慢地涉獵。這樣由點而面,由易入難,由今及古,由約而博,漸而入醫道之門。總之,沉於斯術,浸之愈久,積累愈多,將來的成就也將越大。



中醫的學習過程一般先基礎,後臨床,先簡後繁,先易後難。先學中醫基礎理論時,要完全搞通,然後方可學中醫診斷學以及中藥學。對於每一本書來說,要先掌握每一章的精義,然後可以漸而到下一章。就是說,要有一定的順序,量力而學,堅持不懈。前面的沒有學好,就不要急著學後面的。一本書沒有掌握好,就不要急著學下一本。這樣層次清楚,一步一步,漸而匯通,亦不會學得亂七八糟,漫無邊際,犯西瓜芝麻之戒。


三則,熟而生巧。



學醫需要精熟,走馬觀花式的學習,或者浮光略影式的讀書,那是不可能學到中醫精華的。如果守不住精熟這兩個字,即使泛覽千卷,才一掩卷,便茫然無所得。因此,惟有精熟方能通其意旨,得其義理,悟其巧妙。所以古人學醫,無不注重精讀熟記。蘇東坡說過「故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讀醫書不是看小說,需要反覆琢磨

。特別是讀《黃帝內經》,讀一遍有一遍的體會,讀十遍時的體會與讀一遍一定不同,及讀至百遍,又必然會有新的體會。我大學的一位老師說過,《黃帝內經》要一年讀一遍,臨床干到老,就要讀到老。因為隨著臨床進步,每讀一遍都會有新的體會。我相信此言,臨床之餘,讀書不怠,的確深有所感。



醫理之精熟不僅僅是背誦而已,

還要經常沉潛體味,反覆熟演

。使古代名醫的話就象是自己說出來的一樣,即使是恍然夢寐之中,亦會自然流出,這樣才叫真正的精熟。其實真正需要如此精熟的中醫經典也不在多少,以樹立中醫根基的經典為主,數十百段《黃帝內經》以及《傷寒論》即可。到了這個境界,涵誦熟久,人書合一,習與性成,自然為我所用,則臨床上應用無窮,受益匪淺,辨證處方如有神助。



綜上所述,學醫說容易也並不容易,要成大醫,必需下切實的功夫方可。如果真能下到以上三條功夫,才算是入了醫之門,否則難免根基不牢,流於濫疏。至於有些人拿著幾個所謂的祖傳方子當成寶貝,或者大學一畢業就忙於吃喝玩樂,而不思讀書學習,那就根本是醫之蠹蟲了,斯輩何足談醫。



二、因疑而自悟



讀書僅僅是學習中醫的第一步,其目的還在於對於醫理的自悟

。自悟的感覺就象是擊石出火,豁然貫通,頓悟無餘,理事無礙,明體達用,就是這個境界。到了這個境界,才算是有所收穫了。這種收穫不是學到的知識,是真正的醫我融為一體。所以說,前面下了這麼多的功夫,一定要有悟才算是有收穫了。否則,這些功夫還是在量變的階段,醫術也還是隔了一層。



自悟是自己的感覺,不是老師教的。正如前賢論做學問一樣,其「悟入之法,恆在於片言之義,人所不經意之處,此則會心各有不同,父師不能以喻之子弟者也。」自悟也不是天生出來的,需要極深厚的功夫作底子。只有下過苦功學醫的人,

心中有所疑問,有所滯塞,才有可能在某一時刻,某個機緣下頓悟

,從此醫理貫通,而達到化境。而且頓悟有大有小,伴隨著大的頓悟的往往是數不清的小悟。這樣大大小小,反覆自悟,醫理於是愈來愈透徹,而臨證對病,心中澄清,醫理無礙,這種透徹的感覺用言語實在無法形容。要達此境界,亦有門徑可循。



一則,提出問題。



這是自悟的第一步,一定要有所疑問。古人講,

小疑有小悟,大疑有大悟,不管大小,都需要先疑

。存疑是破疑之本,必需用心讀書方能找到疑問。醫書精深,非淺嘗者所能體會。一般如果只是粗略地翻一翻醫書,一目十行,不務精思,根本就找不到什麼疑問。疾病複雜,千變萬化,醫理亦變化萬千,左右逢源。兩千年來醫書各有所述,各有所旨,讀後怎能無疑。若真無疑,那是根本沒有理會得到,是不用心的表現。



歷史上每一位醫家都有其醫學思想,而且,各有傳承,各有不相。是不是每位醫家的每條醫理都正確呢?我認為讀醫書當學會思考,不輕易相信任何人。讀書時認真思辨,考慮其所述理法脈方葯是否合理,有沒有確實的證據,這樣就會有問題,這就是存疑。我的經驗,在初讀某某醫家著作時,先從有疑問的地方入手思考,慢慢地再從沒有疑問的地方思考,這樣就會發現,不是沒有疑問,深入一層之後,自然對其醫學思想又有所理解。或能得其偏其失,或能得其理之所以然所未然,這都是領悟。



二則,解決問題。



這是自悟的第二步,就是要解決疑問

。光是存疑還不夠,還要能用心解決問題。因為問題有大有小,有難有易,因此解決問題的時間也有長短的不同。解決疑問的過程,就是促進自悟的過程。對於中醫問題來說,解決的方法,不外乎數點,或者參合各家觀點,以窮其理證;或者臨床實驗,以證其真實;或者窮心深思,以明其旨歸。其實就是通過自己問難,來促進思考。

這種思考,必然伴隨著進步,越是思考,越是進步。大疑大進,小疑小進



解決問題的過程往往是比較痛苦但也快樂的過程,心中因疑惑而存滯,極是想一通為快。但醫理往往比較複雜,並非一看即解。因此多需要一段時間來解決,有時甚至於要數年的時間。但心中存著疑問,不停地讀書臨證。隨著問題的逐漸解決,心中的鬱塞也慢慢地透亮起來,這種感覺非沉迷於此中者不能體會。某一天豁然而解,即如醍醐灌頂,上下透徹,簡直就想手舞之足蹈之。其快樂如此,其所得亦必然如此。如果能經常有這種解決醫理困惑的快樂,我想也差不多領悟出不少了。



三則,疑而得悟。



學醫的目的是心悟。悟就是豁然貫通的感覺,是對醫理的了無凝滯,是臨證的清明曉徹。悟是自己的心悟,與他人無關。禪宗有「頓悟」之說,我認為與醫之自悟實同出一轍。一旦心悟,一了百了,洞徹無餘。悟有大小,有淺深,隨著醫理困惑的不斷被解決,醫法圓通,領悟由此而生。幾經領悟之後,於是頓然明白,於是出現了圓融明徹的頓悟境界。頓悟的境界看似不可思議,其實歷史上每一位臨床大家都無一不經過此境界。如醫聖張仲景醫理通曉,自創六經辨證,必然是頓悟之人。即使如明清的不少醫家,醫學理論貫通無礙,亦需要數次的頓悟方能達此境界。



悟有門徑,必由疑而生悟。所以說,疑問是覺悟之機紐。醫理深精,旁通百家,要成名醫,必要一番覺悟,方能得一番長進,否則別無他法。而且,真正的名醫在其到達極高的境界前,往往需要數次大的頓悟。我學醫十數年,總覺心中有所滯塞,未能徹底貫穿所學。隨著不停讀書,不停思考,不停臨證,漸而由疑而解,由惑而明。前幾年始能得一大悟,自覺心中明了,忽然貫通。此種舒服的感覺,直如黑夜中忽然見白天,上下左右光明一片。但悟後仍有所困惑,繼而再思考,再解惑,漸漸地又有所鬱塞,所以我正期待著再次的頓悟。



學醫必勤奮聰敏之人,

亦需掌握方法

。否則學醫十數年,不識門徑,荒廢經典,濫讀後世醫書,就如同膠柱鼓瑟,必然無功而返。此時縱使再是勤奮用功,亦有可能「死在句下」,一生無悟。師者之傳道授業解惑,於此顯得十分重要,必要先通門徑方可。



總之,博學篤志,切問近思。學醫的人,先用點功夫在先秦諸子,必是有效的法門。然後,志於求醫,舍心忘已,狠狠下點切實的功夫,數年之後,因疑而悟,漸疑漸悟,漸悟漸進,自然能成一代名醫。再者,醫者操人生死之術,不可不謹慎,要不得馬虎輕率,要之,先把性格磨礪得扎紮實實了,再來學醫吧。學醫不比其他,需要嚴謹的態度,這又是在下功夫之外的要求。




本文摘自董洪濤博士的新浪博客。



延伸閱讀





速成中醫的秘訣


作者:尤虎



中醫可能速成嗎?



速是快速,成是成效.



快速就是節約時間.時間=路程/速度.找到一條捷徑以減少路程,努力勤奮以加快速度,時間便縮短了,目標便很快就能達到了.



目標是成為一名真正會看病的臨床療效好的中醫,這是從實踐方面講的;另外,要是有所造詣,有所創新則可以成為推動中醫發展的大師級人物,這一層次主要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的理論開拓者所須達到的境界.



一切似乎須從尋找捷徑開始.努力勤奮的工作交給讀者您了,本文所揭示的就是這條捷徑

.



中醫,作為一門醫學,她是博大精深的.



中醫,作為一種技術,她是可以被掌握的.



醫學與醫術是兩個方面的問題,就像拳理與拳術.各種拳法,闡述其理論的很少.因為武術就是為了健身與技擊,而且更偏重於技擊.拳師們更著重於「拳練萬遍,其義自現」,重視基本功與套路的反覆演練,重實踐而輕理論。即使是說理,也是很直接很樸實的語言,往往是「得其要者,一言而終」。在很多情況下,用語言無法講清楚,必須靠習者自己體悟其中的真味,頗似中醫的「醫者意也」。有時,即使拳師講得很明白,可初學者火候未到還是體會不出,所以學拳要下很大的功夫。



看書是學不會拳的,如同不在水裡便學不會游泳一樣,而不看書跟師父學卻可以掌握。所以各種拳就是這樣一代代口身相傳而至今日的。每種拳的每個動作都是先輩們揣摩實踐的結果,不能輕易改動,而是要仔細體會其中的深意。在繼承的基礎上創新。創新也須有分寸,有根據,有規矩,否則創出的東西經不住實踐的檢驗,便是一堆垃圾。



中醫與拳法的相似之處不言而喻。可是與拳法一樣,中醫的基本功在哪裡?中醫的套路是什麼?基功與套路在拳法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每位習拳者都是從這裡開始的,是從這裡體悟的,是從這裡應用的,是從這裡創新的。一切的一切都源於此。中醫與之相應的便是處方。處方雖小卻凝聚著開方人的才學與病家的期待。無論你是工程院院士還是鄉間游醫,無論你師從哪位名家,還是讀了多少書,最後都是要在一紙上寫出你的處方。方子既是終點又是起點。這就是中醫的基功,中醫的套路,中醫的拳架子。學醫必研方,研方功自強。



《傷寒雜病論》作為方書之祖,學習她,就是學中醫的捷徑。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在成無己之前,幾乎所有的方書所載的方子,都沒有方義的解釋,就只有病名、癥狀、方子而已。病因病機也很少提及。這與拳法的套路很是相似。無人知道祖師們如何創出的拳架子,後人只要照著練就行了,練久了,有所得了,有時就可創新發展了。但更多的時間是對前人留下的寶貝的驚嘆。從不同角度理解,智者見智,一招之義體悟,燦若星辰,可這些體悟如人飲水,冷暖自知,旁人無法體會。



作為初學者,學習中醫可以適當體會所謂的方義。那些方義是前人的體會,如同天生的盲人聽別人講什麼是太陽一樣。那些有體會的人是明眼人,他們看到的太陽雖然相同,但說法不一,他們給初學者指明了方向,卻不能代替自己去感悟,去體會。這是一個很高深的層次。



初學者最應重視的是方子作為一個整體,它適合什麼人,什麼病。一葯便是一方,一方便是一葯。中藥的成分複雜,很難搞清它的作用成分和機理,處方也是一樣,一個方作為整體它就是一味葯,用好原方才能加減組合。所以,將原方的適應症搞清便是捷徑中的捷徑。



「形而上者謂之道,形而下者謂之器」。「道可道,非常道」,所以,本文只能講器。將器發揮到極至,按相反相成,物極必反的原則,就可以達到道的境界了吧。所以追求方子本身適合什麼人,能治療什麼,這種看似笨拙的器,也是向道的一條南轅北轍的路。中國人的智慧就是這樣如環無端,就是這樣博大精深,就是這樣的中國!




中醫學術交流 

公眾號:尤虎中醫




肥兒茶-健脾消食化積-成人小兒都適用


健脾強腎壯骨話補鈣 - 後愛傲骨無雙


西學中說出了心裡話:中醫治病,能去根!


一個晚期癌症患者六年自療經歷和對中醫學的感悟


中醫學習訣竅!值得反覆看!


美國或成為學中醫最佳去處 - 中國中醫的出路何在?


中醫學徒出身,大學教書30多年,怎麼學中醫,他講透了


日本人學了很久中醫,究竟學得怎麼樣了呢?


我為什麼學中醫自救?


學中醫最後傾家蕩產,絕對不是什麼光彩的事情!


我用10年時間,告訴你自學中醫的點滴


========== END ==========


溫馨提示:

本平台分享健康圖文信息,僅供大家參考學習,不作為醫療診斷依據。如有需要,請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版權聲明:文章源於網路,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為人父母者,不知醫為不慈!為人子女者,不知醫為不孝!


找不到好中醫?不如自己學中醫!


本號菜單中, 有完整的入門系列, 視頻系列. 歡迎大家學習.


學習古中醫, 傷寒論經方傳承


厚德載物!草木金石僅除身病,正己培德方祛心魔!


祈願:天下和順,日月清明;風雨以時,災厲不起;國豐民安,兵戈無用;崇德興仁,務修禮讓;國無盜賊,無有怨枉;強不凌弱,各得其所;人無病厄,富貴康寧;長壽好德,善始善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岐伯有道 的精彩文章:

父母90多歲無腦血管病!頂尖醫生是這樣給父母保健的
李辛 - 各行各業都在相互喂葯吃

TAG:岐伯有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