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今日霜降|秋將逝,冬將至

今日霜降|秋將逝,冬將至




傳統二十四節氣之一

霜降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是秋季最後一個節氣,也意味著冬天的開始。

有諺語講「一年補透透,不如補霜降」,足見這個節氣對我們的影響。



霜降是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秋季的最後一個節氣。每年公曆10月23日左右,太陽位於黃經21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

「九月中,氣肅而凝,露結為霜矣」

。霜降節氣含有天氣逐漸變冷、初霜出現的意思,是秋季到冬季過度的時節,也意味著冬天即將開始。








1


 



霜降三候


 


一候豺乃祭獸


豺狼的豺,俗名:「豺狗」,霜降日殺獸陳列,古人說是「祭秋金」,也是別秋的一種形式。


 


二候草木黃落


木葉飄零,颯颯風乾,冬天即將來臨。


 


三候蜇蟲咸俯


「咸」是皆,「俯」是低頭,是卧而不食,就是冬眠。


 





2




霜降習俗


賞菊


古有「霜打菊花開」之說,因此賞菊花,也就成為了霜降時間的雅事。霜降時節正是秋菊盛開的時候,我國很多地方在這時要舉行菊花會,賞菊飲酒,以示對菊花的喜愛和崇敬。


 


吃柿子


俗話說:

「霜降吃燈柿,不會流鼻涕」

。在南方很多地區都有吃柿子的習俗。人們認為霜降吃柿子,冬天就不會感冒、流鼻涕。事實上,由於柿子都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此時節的柿子皮薄、肉多、味鮮美,且營養豐富,因而就形成霜降時節吃柿子的習俗。


 


登高


「霜葉紅於二月花」。

霜降過後,楓樹、黃櫨樹等樹木開始漫山遍野地變成紅黃色,如火似錦,非常壯觀。而早在西漢,《長安志》中就有漢代京城九月九日時人們遊玩觀景之記載。登高既可使肺的功能得到舒暢,同時登至高處極目遠眺,心曠神怡,可舒緩心情。







3




霜降護好身體五部位


 


頭部


寒氣從頭部入侵會引起感冒、頭痛、鼻炎等。再加上秋冬季節,風比較大,建議出門戴帽子。 


 


肩膀


肩關節一旦受涼會導致氣血凝滯,出現肩痛的癥狀。出門時,避免穿領口太大的衣服。建議天冷時圍一條圍巾,或者睡覺前用熱水袋敷在肩頸部。


 


腹部


腹部是最容易被寒氣擊中的部位。上腹部受寒容易脾胃虛寒,引起胃部不適,影響消化,也可能發生痙攣和腹瀉。而下腹部受涼則容易引發痛經和月經不調,尤其是遭逢經期,更是要護好腹部。建議冷天時穿件貼身純棉背心。不要吃生冷的食物,包括涼水。


 


手腳


寒從腳下起,尤其是足部受涼會導致身體抵抗力下降,引起感冒。很多人一到秋冬季節,容易手腳冰涼,這種情況就是中醫說的「陽虛」。建議每天睡前熱水泡腳20分鐘左右,有利促進血液循環,達到疏通經絡的作用。


 


膝蓋


很多人早上起來會感到膝關節冷、疼痛或者不靈活。其實是因為氣溫變冷,人體內的血液循環變慢,關節缺少肌肉脂肪保護的部位就容易受涼。女生若要穿短裙或短褲,建議要穿厚一些的褲襪。








4


 



霜降飲食:滋陰潤肺宜「平補」


 


霜降節氣時在飲食上宜進補。民間有諺語說:

「補冬不如補霜降」

,強調霜降進補的重要性。中醫養生學提出「四季五補」:


 


春要升補、夏要清補、長夏要淡補、秋要平補、冬要溫補。


 


《素問·臟氣法時論》曰:

「肺主秋……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

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季宜收不宜散。因此,應少吃一些辛辣的食物,如姜、蔥、蒜、辣椒等,特別是辛辣火鍋、燒烤食物要少吃,以防「上火」;多吃蘋果、石榴、葡萄、芒果、楊桃、袖子、檸檬、山楂等。此外,霜降時還適合吃柿子、栗子、蘿蔔、梨、洋蔥等。


 


有些地方有霜降吃

柿子

的習俗,認為:

「霜降吃柿子,冬天不感冒」

。柿子一般是在霜降前後完全成熟。這時候的柿子皮薄、肉鮮、味美,營養價值高。柿子味甘、澀,性寒,有清熱潤燥、養肺化痰、止渴生津、軟堅、健脾、止血等功效,可以緩解大便乾結、痔瘡疼痛或出血、乾咳、咽痛、高血壓等病症。因此,柿子是慢性支氣管炎、高血壓、痔瘡等病人的理想保健品。


 


栗子

性味甘溫,具有養胃健脾、補腎強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是霜降後的進補佳品。食用栗子可防治腎虛引起的腰膝酸軟,腰腿不利,小便增多和脾胃虛寒引起的慢性腹瀉;可提高人體免疫力,增強禦寒能力。


 


到了霜降節氣後,

蘿蔔

的味道變得鮮美,山東有農諺說:

處暑高粱,白露谷,霜降到了拔蘿蔔。

蘿蔔有順氣、寬中、生津、解毒、消積滯、寬胸膈、化痰熱、散瘀血之功效,可治療食積脹滿、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咽喉癢痛、痢疾和頭痛等,也是霜降時的養生佳品








5


 



霜降起居




早睡早起身體好


不要因為天氣寒冷,就養成貪睡的習慣,睡眠時間過長,可能會破壞心臟活動和休息的規律。久而久之會導致人體體質變差。因此,霜降時節要早睡早起,養成規律。通常7-8點起床最為適宜。




做好保暖工作


霜降時晝夜溫差加大,人們須做好保暖工作。除了要適時添加衣服之外,應格外重視腰腿部位的保暖。因為人體腰部支撐著整個上半身,擔負著身體一半的重量,它不僅是運動最複雜、活動最多的部位之一,更是負重或運動時最容易受傷的部位。


 


霜降時氣溫下降明顯,風、寒、濕邪侵襲腰府,造成腰部經脈受阻,氣血不暢而發生腰痛。而腿部的膝關節也是易受寒邪侵襲的部位之一,我們平常所說的「老寒腿」就與感受風寒之邪有著密切關係。霜降時因天氣日益寒冷,老年人極易患上此病。由於膝關節是人體最大的關節,幾乎承受著全身的重量,負擔重、活動大,關節軟骨容易磨損、破壞。


 


老年人隨著下肢動脈硬化斑塊不斷擴大和繼發血栓,血管日益變得狹窄,血流速度減慢,血流量減少。當血管狹窄達到一定程度,甚至使管腔閉塞時,導致供給下肢的血液不能滿足人體需要。當遇寒冷天氣時,由於寒冷和潮濕等因素作用於機體,容易引起膝關節的神經、血管及軟組織功能紊亂,從而加重病情。因此,霜降後人們應根據天氣變化及時增添衣服,尤其應注意腰腿部的保暖。


 


霜降節氣前後是以慢性支氣管炎為主的呼吸道疾病發作或加重的時期,因此人們應重視呼吸道疾病的預防,盡量少去人多、空氣不流通的地方。中老年人晨練時要戴手套,體弱者最好戴上口罩;在氣溫突降的早晨要稍晚些出門。






 


6




霜降養生實用功法




調補腎




每天敲後腦勺1-2次




 


方法:

捂著耳朵,食指中指疊起彈後腦,彈幾下後放開耳朵,裡面有嗡嗡的聲在響,反覆做九遍。每天1-2次。以舒適為度,如果不舒服就停止。


 


此方法即鳴天鼓,要掩著耳朵叩擊枕骨,對頭部、耳部都有一定的刺激。而中醫認為,腎開竅於耳,腦為髓之海,所以此法有調補腎的作用。


 


除鼻塞、預防呼吸道疾病




每天搓揉迎香穴,常念呬字




 




方法:

每天搓揉迎香穴兩分鐘。迎香穴在鼻翼兩側,鼻翼外緣中點旁。此外,經常念呬(「嘶」音)字,也有助預防呼吸道疾病。


 


秋季容易犯燥,導致咳嗽、氣喘、呼吸不暢。如果覺得呼吸不暢,可搓揉迎香穴,對消除鼻塞作用明顯。


 


增加陽氣




兩手攀足固腎腰




 




方法:

兩臂從體側擺起,握住兩腳(可以用一條毛巾幫助)。上身前傾,逐漸加大幅度,緩緩起身,抓住大腳趾。重複2-3次後把手放在膝關節上,溫暖膝關節。


 


兩手攀足式,可通腎經和膀胱經,強筋骨、固腰腎、增加陽氣。


 


補腎、防感冒




熱水泡腳


 





方法:

用熱水泡腳時可放艾葉,一遍泡腳一邊搓腰,兩手握空拳放在腰眼的地方上下搓,時間15-20分鐘。


 


足部是下肢的足三陰、足三陽經起止的地方,所以泡腳可以刺激所有的這六條經脈。

霜降時節多泡腳,不僅能補腎還可以預防感冒、緩解感冒癥狀、改善呼吸系統功能。








7


 



霜降節氣灸


 


艾灸肺俞穴






 



肺俞穴的位置:

肺俞穴位於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開1.5寸(2橫指寬)處,左右各有一穴。


艾灸方法:

宜採用溫和灸。俯卧,艾灸者站於一旁,手執艾條以點燃的一端對準艾灸部位,距離皮膚1.5~3厘米處艾灸。


艾灸時間:

每日灸1次,每次灸10~15分鐘。最好在每晚臨睡前灸。


功效作用:

能理氣寧心,散發肺臟之熱,清肺止咳。


 


辯證加灸




癥狀肩膀肌肉僵硬、酸痛


 


加灸天柱穴






 


天柱穴的位置:

天柱穴位於後髮際正中旁開1.5寸(2橫指寬)處,左右各有一穴。取穴時,可從髮際底部的正中央開始尋找,從此處往上0.5寸(大拇指橫寬一半),往左右兩側各約1寸(大拇指橫寬)的地方,在風池穴的下方。


艾灸方法:

此穴需兩人配合艾灸。宜採用溫和灸的方法。被艾灸者取坐位,艾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以被艾灸者感到艾灸處溫熱、 舒適為度。


艾灸時間:

每日灸1次,每次灸3~15分鐘,灸至皮膚產生紅暈為止。最好在每晚臨睡前灸。


功效作用:

明目醒神,緩解不適感。


 


加灸肩髃穴


 






肩髃穴的位置:

肩髃穴位於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左右肩各有一穴。取穴時,手掌向下,將手臂向前平舉,在肩膀前端與手臂根部附近的凹陷處就是肩髃穴。


艾灸方法:

溫和灸。被艾灸者取坐位,艾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艾灸。


艾灸時間:

每日灸1~2次,每次灸10~20分鐘。


功效作用:

疏散經絡風濕,活血化瘀。


 


加灸大椎穴


 






大椎穴的位置:

大椎穴位於項部下端,第7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穴時,將頸部稍微向前傾,在項部與背部交界附近找尋,可以觸摸到一凸出的最高點是第7頸椎,其下方的凹陷處就是大椎穴。


 


艾灸方法:

溫和灸。被艾灸者取俯卧位,艾灸者手執點燃的艾條,對準穴位,距皮膚1.5~3厘米處艾灸,以被艾灸者感到艾灸處溫熱、舒適為度。


艾灸時間:

每日灸1~2次,每次灸30分鐘左右,10天為1個療程,休息3~5天再灸。功效作用:提高身體的免疫力。




好物推薦:泡腳良方—北京同仁堂足道(名醫名方,6種型號,針對不同人群)269元/盒*30袋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本文來源

由中醫思維+編輯整理。


領10元現金券再下單更划算

(滿100元可用)


點擊「

閱讀原文

」立即訂購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思維十 的精彩文章:

恢復免疫力的方法: 補氣
人民日報:讀懂身體信號,識別早期癌症!!(附:解讀中醫治療癌症誤區!)

TAG:中醫思維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