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名勝古迹|排兵布陣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臨夏州和政縣六大古城香子城

名勝古迹|排兵布陣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臨夏州和政縣六大古城香子城

香子城,在和政也叫舊城,唐懿宗咸通四年(863年)由吐蕃所建。

名勝古迹|排兵布陣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臨夏州和政縣六大古城香子城

東晉太寧三年(325年),前涼在和政縣境設置金劍縣,縣制從此開始。唐宋以來,作為唐蕃古道上的一處重要驛所,成為中原王朝與西部少數民族政權頻繁爭奪的重要前沿,長期處於戰亂變動之中。南北朝時期,鮮卑人乞伏熾磐建立了西秦地方割據政權,遷都枹罕,經營和政這片土地20多年,太子山名的由來證明了歷史上西秦統治的印記。唐代中葉及後期,這裡是吐蕃人與中央朝廷角逐之區,一段時間,「到處人皆著戰袍,麾旗風緊馬蹄勞」(唐秦韜玉《塞下》詩)。「德宗以後陷於吐蕃」(康照四十六年《河州志》)。唐寶應元年(762年)吐蕃攻佔河州,今和政地為吐蕃所佔。863年築香子城(今舊城)。

香子城,在今城關鎮教場村,東西長260米,南北寬140米,總面積約0.04平方公里。所處地勢極其險要,東、南、北均依山臨崖,居高臨下,易守難攻。西面是南陽山,翻越山嶺過「安遠古道」,可直達河州(古枹罕)。為加強防護,西城外約100米處築有外城,西門外尚建有演武廳(佔地達三四畝),設習弓射之教場(古地二十多畝),故有教場之稱,其中央築一高大土台名為「大鼓台」,是為統兵將校擊鼓傳令之用。該城雄踞山頂,登城遠眺,三合、城關、達浪廣袤山川盡收眼底,古牙塘、沙馬、陡石諸關之通道一覽無餘,於用兵布陣極為有利。今大部分城牆猶存,人稱之為舊城。

名勝古迹|排兵布陣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臨夏州和政縣六大古城香子城

到了北宋,和政地區由吐蕃政權唃廝啰的孫子本徵掌握。他時而歸宋,時而自立,擁有自榆中以西、河州以南至四川北部廣大地區。如明進士曾棨詩《龍文行》入起:「自從陷沒身為虜,五十年來在邊土。依棲部落作蕃人,生長兒孫盡胡語。朝看烽火望中原,夜聽胡笳憶故園。」宋照寧元年(1068年),王韶獻「平戎便宜十二事」於宋神宗,提出安邊的方略,並與景思立等出在照河,發動了「熙河之役」。

宋神宗照寧六年(1073年)二月,王韶發兵攻打河州,斬木征部千餘人,俘木征妻瞎三牟和兒子續木洛,木征只帶少數隨員倉皇逃走,宋軍順利佔領了河州。木征撤出河州,其部屬數千人圍攻香子城,王韶派田瓊率弓箭手700餘人馳援,行至牛精谷,中吐蕃埋伏。田瓊及子田永吉等戰死。七月二十三日,王韶又遣苗授星夜馳援,擊退吐蕃人,解香子城之圍。香子城宋軍與苗授援兵會一處,進兵牛精谷,擊退吐蕃援軍。木征乘王韶在河州周圍與吐蕃廝殺之機,又率軍奪回河州。王韶害怕陷於重圍,「乃止解香子城,破積慶寺諸羌而還」,並任命熙河部將景思立知河州,在寧河寨例行州事。八月,王韶命景思立屯寧河寨,自己使用調虎離山之計領兵穿越露骨山陡石關口,過冶木河谷,南人洮州界,擊木征弟巴氈角。木征率部往援,河州空虛。王韶回軍與景思立等分道攻取河州,再度佔領河州,改香子城為寧河寨,取安寧河湟之意,河州治設於這裡,仍由景思立駐紮。至此,陷於吐蕃的香子城為中原王朝所控制。

名勝古迹|排兵布陣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臨夏州和政縣六大古城香子城

宋徽宗崇寧四年(1105年)升寧河寨為寧河縣,屬河州。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年)仍設寧河縣,並與洪武八年築寧河城(今縣城),廢香子城。

名勝古迹|排兵布陣之要地 教育文化之中心——臨夏州和政縣六大古城香子城

1961年,教場村民潘成林從城內挖出內徑為1.4尺的藏用縮口鐵鍋一口,保存至今;還曾出土過橢圓形古銅幣和鐵鏵,唐玄宗開元年間鑄造的銅製獨角獸等文物。

20世紀中期,和政師範、和政縣委黨校等單位曾在此建校辦學,一度成為和政文化教育中心。

文字:李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TA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