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揭秘:1936 左聯解散之後

揭秘:1936 左聯解散之後

原標題:揭秘:1936 左聯解散之後


來源 |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 原載 人民政協報


作者 | 劉小清


陳逸飛·油畫《魯迅在"左聯"大會上講話》


1936年,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宣布解散後,上海進步文藝界便開始積極醞釀成立新的組織。這個新組織最初擬名為中國作家協會,後來改為中國文藝家協會。這一改後的參與面顯然要擴大很多。


周揚是文藝家協會的組織者,但考慮到當時進步文藝界不團結的現狀,特別是圍繞左聯解散以及「國防文學論爭」前後一些文藝家與之的對立情緒,為避免矛盾,周揚盡量不出面。故爾公開出面聯繫人則為茅盾、鄭振鐸和傅東華。列名發起人則有王任叔、葉聖陶、曹聚仁、夏丏尊、徐懋庸、邵洵美、洪深等40人。

文藝家協會籌建過程中面臨著一個很大的難題,即魯迅不願加入。作為一個新的抗日文化統一戰線的組織,如果沒有魯迅參加是不可思議的事情,而且影響也必然為之削弱。但在左聯解散的問題上,魯迅已經非常地失望,加之兩個口號的提出彷彿形成兩個很難相融的派別,在這樣的情況下,周揚知道要說服魯迅加入文藝家協會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但他還是做了一次努力。


據蘇靈揚回憶:「有一天,周對我說,現在文藝界要成立協會,他必須去徵求魯迅的意見。魯迅住在北四川路底,內山書店也在北四川路底,他獨自去不方便,要我陪同他前往。」這次會談是在一家小咖啡店內,蘇靈揚說:「座位是最普通的四座車廂式的,魯迅穿著長袍,含著的煙斗里冒著裊裊煙霧。至於他們談了些什麼,我竟一點也記不起來。」


這次談話沒有結果。為此,在1936年4月初,周揚通過沙汀約見茅盾。這次見面是在沙汀家中。周揚對茅盾說:「左聯解散後文藝界籌組統一戰線的組織工作進展比較順利。但魯迅不願加入這個新組織,使我們十分為難,因為魯迅是文藝界的一面旗幟,理所當然應該領導這個新組織。而且,由於魯迅不肯加入,也使得一大批作家對這個新組織表示冷淡。」之後又說了一些社會上的各種流言以及小報的造謠,造成了魯迅與他們之間的誤會,因而希望茅盾能夠從中調解,勸說魯迅。


但茅盾當即便推辭了,他太清楚這中間的是非恩怨了,而且也熟悉魯迅的性格。另外還有在左聯解散問題上的教訓。當時周揚要解散,魯迅不同意解散,也是茅盾居間調解,結果並不如人意。所以這次茅盾回答得很乾脆。「調解工作我實在做不了,不是我不願調解,而是我沒法調解。」


在說服茅盾未果的情況下,籌備會便推發起人之一的何家槐給魯迅寫信,說明情況,再作努力。4月21日,何家槐將新組織緣起寄給魯迅,並在信中談了他與其他發起人對統一戰線的了解和意見,誠摯地希望魯迅能夠領導這一新的文藝組織。

為此,魯迅專門複信何家槐:「前日收到來信並緣起,意見都非常之好。我曾經加入過集團,雖然現在竟不知道這集團是否還在,也不能看見最末的《文學生活》。但自覺於公事並無益處。這回範圍更大,事業也更大,實在更非我的能力所及。簽名並不難,但掛名卻無聊之至,所以我決定不加入。」


此時文藝家協會已徵集到100多人簽名,並推茅盾起草宣言,為此茅盾非常為難。在馮雪峰抵上海不久與他的一次長談中,茅盾將這種心情吐露了出來。他告訴馮雪峰文藝家協會籌組的情況,而且他也是發起人之一,負責起草宣言,「但是魯迅不肯加入,我勸過他,他說有周揚這般人在裡面他是不加入的。由於魯迅不加入,有一批作家也就採取觀望的態度,譬如黎烈文表示:魯迅加入了他才加入。最近胡風他們又傳出消息,說要組織另外一個文學團體。這樣使我很難下筆起草那份宣言。我說,戰友之間有不同意見,互相爭論,各辦雜誌,甚至各提口號都可以,但在組織上不能分裂,這樣只能使親者痛,仇者快。」


馮雪峰也覺得時下上海文藝界現狀比較棘手。特別是這個時候兩個口號已經提出,很難一下子彌合這種裂隙。而文藝家協會的發起者們又催促茅盾儘快寫出宣言。經與馮雪峰商定後,茅盾對周揚提出,在宣言中不提「國防文學」口號,以免擴大矛盾。這一提議得到認可。


6月7日下午,在四馬路大西洋菜社的一個大廳內,中國文藝家協會召開成立大會。這是一個因魯迅未加入而顯得有些遺憾的大會。到會代表近百人,推夏丏尊為主席,傅東華報告籌備經過,並討論協會《簡章》和《宣言》。《簡章》和《宣言》此後均在《光明》半月刊創刊號上公開發表。《宣言》強調:「中國文藝家協會特別要提議:在全民族一致救國的大目標下,文藝上主張不同的作家們可以是一條戰線上的戰友。文藝上主張的不同,並不妨礙我們為了民族利益而團結一致」,「是全民族一致救國的要求,使我們站在一條線上」。


據茅盾回憶:「在討論中,仍有人提議把『國防文學』寫入宣言,而且爭辯得相當熱烈。由於這個問題事先已經協商好,所以多數人都支持我的意見,不提口號問題。也有人在發言中提到胡風以及他提出的新口號,但並未引起人們的反響,顯然多數與會者不願把文藝界的分歧再在會上擴大。」

會議在通過《簡章》後,選舉了夏丏尊、傅東華、洪深、葉聖陶、鄭振鐸、徐懋庸、王統照、沈起予、茅盾為理事,鄭伯奇、何家槐、歐陽予倩、沙汀、白薇為候補理事,茅盾為理事會召集人。


1936年7月10日出版的《文學界》第1卷第2號上公布了中國文藝家協會所有會員名單,由王任叔領銜共110名。頗為耐人尋味的是名單中沒有周揚與夏衍。而他們正是該協會的最早策劃人以及實際組織者。這樣的安排可能是為以後爭取魯迅加入留有餘地。因為畢竟魯迅對茅盾說過「只要周揚他們在裡面我就不加入」的話。如此說來,周揚、夏衍雖未列名,但卻有積極意義,而且表明了這時的周揚、夏衍有著強烈的團結願望。有著這樣尋求團結的氛圍,故在成立大會上有人建議給病中的魯迅致慰問信,隨即得到了廣泛響應。


左聯解散後,聯合較為廣泛的文藝界組織就這樣成立了。其中有一個很鮮明的特點,即原來未加入左聯的大量文學研究會成員如葉聖陶、鄭振鐸、胡愈之、傅東華、夏丏尊、豐子愷、謝冰心等全部成了新組織成員。但正如茅盾所說:「這個協會成立之後,實際上並沒有活動,九個理事中除了徐懋庸都有職務在身,雖然簡章上規定理事會下設五個部,但並未組建起來。只有周揚他們辦的一個期刊《文學界》算是協會的會刊,由徐懋庸負責。」


事實上就在文藝家協會籌組之時,一些不準備加入文藝家協會的作家也準備發表宣言,表明對當前形勢的態度。這部分作家當然是以魯迅為主的,而擬發表的宣言即《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這個《宣言》由巴金與黎烈文起草,經魯迅審定。在徵求作家簽名時,根據魯迅的建議,黎烈文將這《宣言》稿也送給了文藝家協會發起人之一的茅盾。

當時馮雪峰對上海左翼文藝界的這種局面很著急,用茅盾的話說:「如果上海進步文藝界分裂了,他這位中央特派員是沒法向中央交待的。但是他囊中並無解決糾紛的妙計。」面對長期積澱的矛盾以及事實上已經出現的兩個組織的狀況,馮雪峰也無奈,只有儘可能使之不要對立。以造成同一戰線中兩個組織的局面。為此,他對茅盾說:「你可以兩邊都簽名,兩邊都加入,免得人家看來完全是兩個對立的組織。我們還可以動員更多的人兩邊都加入,這樣兩個組織也就沒有什麼區別了。」


茅盾頗以為然,於是便也在《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上籤了名。以後茅盾說:「馮雪峰要我兩邊都參加的建議,在當時那種對立的形勢下,的確不失為一個好辦法,我也這樣做了。但後來的事實證明,兩邊都加入的人並不多,也有想參加而未得到邀請的。而我還因此被小報以及有的朋友罵為『腳踏兩隻船』。」


茅盾的「腳踏兩隻船」應該說是有非同尋常的意義,它至少說明了這兩個組織並非是對立的。而當時兩邊都簽名加入的還有趙家璧、辛人、馬子華、麗尼、蘆焚等人。


就在文藝家協會成立後的一個星期,《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便發表了。其中稱:「我們,文藝上的工作者,目光從來沒有離開過現實,工作從來沒有放鬆過爭取民族自由的奮鬥……我們相信各部門的文化工作在任何時期都沒有一刻可以中斷,我們以後將更加沉著而又勇敢地在這動亂的大時代中擔負起我們的艱巨的任務。我們願意接受同意我們的工作的人的督促和指導。我們願意和站在同一戰線的一切爭取民族自由的鬥士熱烈地握手!」


繼之以魯迅領銜的63人列名其後。這一《宣言》後來發表在《作家》第1卷第3期上。


雖然《中國文藝工作者宣言》發表了,但中國文藝工作協會卻始終沒有成立。不過兩個左翼文藝組織的客觀現狀還是存在的。以後正如茅盾所說:「關於兩個協會的爭吵也就到此結束,雙方都發了宣言,雙方宣言的內容大同小異,雙方都沒有提敏感的兩個口號問題,雙方發表宣言後都沒有再搞什麼活動」。


聲明: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僅供參考。文中圖片均來源於網路。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歷史智謀 的精彩文章:

鬼子在東北實施的「大陸新娘」政策,到底有多可怕?
「神機妙算」諸葛亮給劉備的五個餿主意

TAG:歷史智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