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軍情 > 國產直升機開山之作:直-5直升機

國產直升機開山之作:直-5直升機

原標題:國產直升機開山之作:直-5直升機



直-5在相當長的一個時期是我軍的主力直升機

說起國產直升機,人們肯定都會想到直-10、直-19。國產直升機能有今天蓬勃發展的局面,不能忘記60年前披荊斬棘開創國產直升機研製生產先河的直-5直升機。


上世紀50年代,我國在成功研製初教-5教練機和殲-5戰鬥機後,直升機的試製提上日程。1955年4月,從蘇聯批量引進的米-4直升機裝備部隊。同時,國家決定引進米-4及其發動機的相關技術,分別由哈爾濱飛機製造廠和哈爾濱東安發動機廠進行仿製。


1956年10月,中國同蘇聯簽訂仿製生產米-4的合同,這一計劃代號為「旋風25」工程,預計從1957年6月開始,到1959年年底完成研製。但由於當時蘇聯正在對米-4進行延長使用壽命的改進,所以相關技術資料直到1958年1月才交給中國,因此整個計劃不得不同步延後。


直-5直升機三視圖



直-5仿製自蘇聯的米-4直升機


哈飛拿到米-4的技術資料後,立即開始翻譯和描發圖樣,在6月底就完成全機圖樣及資料的描發工作,同時採取邊設計製造工裝、邊製造飛機零件的交叉試製工作法,11月完成第一架樣機總裝,12月完成全機靜力試驗,1958年12月14日首飛成功。


由於當時正處於「大躍進」時期,直-5的研製也受到影響,為趕進度不斷修改計劃甚至簡化工藝。首架直-5成功試飛後,未經鑒定就陸續投產45架,總裝完成10架,但因質量不過關,無法投入使用。1959年12月16日,用質量較好的第6架機勉強通過鑒定,而1958年到1960年間生產的直-5直升機全部不合格。

1960年12月,國防工業提出「軍工產品質量第一,在確保質量的基礎上求數量」的方針,直-5直升機研製被列入徹底整頓的範圍。1961年3月,開始重新研製直-5,1963年7月第一架優質直-5總裝完畢,並於1963年8月20日首飛成功,9月通過鑒定驗收,1964年開始批量生產。



直-5直升機是我國第一種批量生產的直升機


在充分消化引進技術,提高產品質量的同時,在生產中也對直5進行改進。最大的改進就是用金屬旋翼槳葉代替原來的鋼樑木結構旋翼槳葉,大大提高旋翼的使用壽命和飛行性能。從直-5第十二批第7架機起,開始全部改用金屬旋翼。1966年後直-5改用玻璃鋼尾槳,還將燃油箱改為薄壁軟油箱,將座艙內活動副油箱改為機身兩側外掛副油箱。此外,直-5還在基本型的基礎上發展出客機型、農林型、航測型、水上救生型等衍生型。


到1979年停產,直-5共生產545架。1966年是生產數量最多的一年,年產量達到102架。隨著產量提升,直-5價格也直線下降,從1963年的158萬元人民幣降至1967年的48萬元人民幣。

除86架援助友好國家外,其餘的直-5均裝備解放軍陸海空三軍及地方單位,航跡遍布全國。直-5在整個服役期間參加了許多重大事件和作戰行動,如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西沙海戰和邊境作戰等。直-5在全國搶險救災工作中也屢建功勛。1966年3月8日,周恩來總理視察邢台地震災區乘坐的就是直-5。這架3889號直-5現存放在中國航空博物館。



1966年,周恩來總理乘坐直-5直升機視察邢台地震災區,人群後方即為直-5直升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軍工匯 的精彩文章:

中國研發激光衛星反潛 可定位水下500米潛艇
法航母大修歸來,細數亮點與頑疾

TAG:軍工匯 |